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致灾机理

致灾机理

致灾机理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建筑科学、公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46363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2015年湘赣皖闽苏五省煤炭学会学术交流会、陕西省煤炭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浙江省地质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等;致灾机理的相关文献由431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建兵、叶伟、周海啸等。

致灾机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6 占比:0.23%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6363 占比:99.72%

总计:46495篇

致灾机理—发文趋势图

致灾机理

-研究学者

  • 彭建兵
  • 叶伟
  • 周海啸
  • 孙桐
  • 孙魁
  • 李子阳
  • 李新华
  • 杨坡
  • 杨本水
  • 王以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全明
    • 摘要: 矿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回采技术不断提高,探矿技术快速发展,选矿工艺日臻成熟,超大规模、超深井地下矿山以及高陡边坡露天矿山不断增多,尾矿砂的产生量也急剧攀升,大库容、高坝体尾矿库不断涌现,随之也带来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和科学问题。由于我国尾矿库具有数量大、坝体结构复杂、浸润线高及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等特点,尾矿库安全风险防控成为重中之重。
    • 杨凯
    • 摘要: 黄土崩塌是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在充分调查某县域内黄土崩塌及其孕灾形成地质环境条件及分析诱发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对县域内黄土崩塌地质灾害问题的研究,分析了黄土崩塌致灾机理与失稳形式,总结了临灾征兆,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有力促进和提高当地政府和群众识灾辨灾和防治黄土崩塌地质灾害的水平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黄土崩塌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对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郭廷亭; 赵周能
    • 摘要: 尾矿库是一个具有极高势能的人造危险源,一旦发生事故,后果往往极为严重。通过分析我国自2001年以来的尾矿库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可知,事故原因主要有渗透破坏、洪水漫顶、坝体失稳和地震灾害,其中渗透破坏和洪水漫顶需要重点关注;阐述了4种事故原因对应的致灾机理,并从工程措施和应急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防范对策,以期为我国尾矿库事故预防和应急救援提供参考。
    • 兰国冠; 许华南; 邱占林; 王小平
    • 摘要: 煤系地层高填方路基边坡遇水易软化、崩解,透水性差,易产生滑坡病害。设置抗滑桩费用高,且设置抗滑桩后,滑动面以上的滑坡体仍然存在,滑坡风险无法完全解除。针对山区煤系地层高填方路基边坡病害时有发生的现状,此文以福建省内某山区典型路段为研究对象,从地形地貌、地层因素、水文地质条件、填方土成分等方面对煤系地层填方路基致灾成因进行了分析。连续降雨、水沿裂缝下渗是煤系地层边坡失稳的关键因素,填土层透水性差抬高地下水位会加速滑坡的形成,加剧致灾程度。基于此,提出了一种既满足稳定性要求,又可大幅降低造价的处治方案。并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对其稳定性进行了验证,对其工程造价、适用范围作了评价。
    • 郭迅
    • 摘要: 灾害损失评估是地震灾害应对工作的重要内容,面对20世纪以来既有震害评估方法的局限’专家学者通过震害调查、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以"变形饱和"为标志的建筑结构地震致灾机理新认识,概括了"变形饱和"的宏观表现。本文将对我国地震灾害评估的历史沿革进行回顾’并对震害现场评估实用方法提出建议。
    • 王亮; 郭海军; 程远平; 王凯; 徐超; 蒋静宇; 吴昱辰; 廖晓雪; 唐寒露
    • 摘要: 为研究岩浆岩赋存环境对煤层瓦斯动力灾害的影响,综合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多手段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等方法,对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后的热变质作用特征、煤体化学结构和物理规律变化特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对比分析,并探讨了岩浆岩赋存环境下煤岩瓦斯动力灾害发生机制及防控关键技术。结果表明:①岩浆冷却-向围岩传热的散热方式为热传导,其热演化和接触变质作用不仅提升了煤体的变质程度并使其呈现自然分区特征,还导致煤体内部脱氧、去氢、富碳的趋势逐渐明显;②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后,构造应力叠加热演化作用易造成影响区内煤体发生构造煤化,导致煤中孔容和比表面积增大,对瓦斯的吸附解吸能力亦增强;③岩浆岩赋存环境中煤体发生“二次生烃”,而致密低渗岩床的圈闭作用进一步提高了异常应力环境下伏煤层的瓦斯含量和瓦斯压力,增大了其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④煤炭开采导致厚硬岩浆岩床失稳破断产生的冲击载荷作用于下伏含瓦斯煤层后,应力叠加等同于加大了煤层埋深并使煤体产生塑性破坏,能量叠加使得煤体灾变潜能提高,是导致煤层瓦斯动力灾害发生的主要因素。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结合岩浆岩赋存环境中煤层及其瓦斯赋存特征,建立了煤岩动力灾害预测敏感指标体系,并提出了煤层瓦斯动力灾害防控关键技术。
    • 夏军强; 董柏良; 李启杰; 柳莉; 周美蓉; 王小杰
    • 摘要: 在极端降水事件明显增加和城市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由暴雨引发的城市洪涝灾害呈急剧上升趋势,不仅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影响。开展暴雨洪涝致灾的水动力学机理与减灾对策研究,能够为城市洪涝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针对近期国内发生的典型城市洪涝灾害事件,首先分析了城市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的洪涝灾害特点,剖析了洪涝致灾的水动力学机理;然后指出在洪水作用下人体及车辆发生失稳是导致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城市地下空间由于地势低洼与空间结构的特殊性,洪涝风险极高;最后提出了当前城市洪涝问题的3项减灾对策,包括开展城市洪涝致灾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洪涝防治预警体系,为我国城市洪涝风险管理及防治提供参考。
    • 马超; 赵凯; 齐文超; 陈姿帆; 许红师
    • 摘要: 针对沿海城市日益突出的内涝灾害防治需求,开展基于示踪方法并考虑复杂河网系统水量交换的城市内涝防灾方案研究,以排水分区为分析单元,构建耦合示踪方法的城市内涝模型,显性化城市排水分区间复杂的水量关联性。以海口市龙昆沟排水系统为例,采用PCSWMM构建耦合示踪方法的城市内涝模型,结果表明:模型可定量识别内涝积水来源,得到不同排水分区对关注区域内涝积水的贡献量,有效支撑分区防灾措施规划;基于示踪方法的防灾方案可削减关注区域积水量的36.10%,达到预期内涝整治效果。
    • 郝俊锁; 刘俊峰; 邱志洪; 王国我
    • 摘要: 狮子山隧洞穿越P_(2)β^(3)致密玄武岩地层突水突泥灾害源赋存与形成机制不明,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复杂性、突发性和破坏性。为探明狮子山隧洞灾害源,分析其致灾机理,现场通过查阅地质资料、揭示洞内外地质等,在综合地质分析的基础上,分阶段、多方法、多设备地选用TGP,TRT7000,AGI-T3等地震波法进行远距离探测,多技术手段解译探测成果,并通过多方位钻孔探测验证,查明灾害源赋存特征,进一步从区域地质构造和灾害源赋存特征分析玄武岩地层突水突泥致灾构造形成机理。
    • 赵心涛; 王利红; 纪晓雨
    • 摘要: 突水突泥是制约隧道建设的最常见、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为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掌握隧道突水突泥灾害关键致灾要素及建立科学合理的防控技术对于突水突泥灾害防治至为关键。突水突泥发生机理即突水突泥通道形成的灾变演化过程,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整岩体裂隙演化导致的突水突泥通道;另一种是地质缺陷式突水突泥通道。对两类通道形成机理进行总结,结果表明目前关于富水全强风化花岗岩突水突泥机理的研究,尤其是颗粒迁移的变质量渗流研究十分匮乏,急需深入研究。建议后续可以采用模型试验和理论研究两种手段对富水全强风化花岗岩突水突泥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