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发荧光

自发荧光

自发荧光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204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肿瘤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75721篇;相关期刊63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实验室科学、中国医疗器械杂志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10年度消化系病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等;自发荧光的相关文献由5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铭超、殷卫海、陶钺等。

自发荧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5721 占比:99.86%

总计:75824篇

自发荧光—发文趋势图

自发荧光

-研究学者

  • 张铭超
  • 殷卫海
  • 陶钺
  • 田捷
  • 李雨嘉
  • 杨鑫
  • 吴丹红
  • 杨聪
  • 许德冰
  • 郭昌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斌; 鲁建军; 黄成功; 袁静坤; 张悦; 罗珊; 范晓明
    • 摘要: 油茶真假花粉在形态和发育过程上都存在差异。本研究通过观察花粉悬液、石蜡切片和开裂的新鲜花药,分析了油茶真假花粉的形态和发育过程的差异。结果表明,油茶真花粉为黄色三角形的可产生花粉管的细胞,而假花粉为白色半透明的外壁具有肋骨状纹饰的细胞;真花粉由小孢子母细胞发育而来,假花粉由药隔的薄壁细胞发育而来,并且蓝光波段下的花药自发荧光可以指示真假花粉的发育过程;假花粉成熟后彼此分离,花药开裂释放真花粉,花药完全开裂后真花粉集中分布在由花药边缘的假花分形成的圈内。
    • 周洲(摘译)
    • 摘要: 据《Scientia Horticulturae》的一篇研究报道(https://doi.org/10.1016/j.scienta.2021.110760),来自西班牙巴伦西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了Nadorcott宽皮柑桔无核化处理措施对组培花粉管生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在人工授粉前后24小时,将3种无机肥料(硝酸铵、硝酸钾、硫磺)和4种糖类(蔗糖、甲基纤维素、胼胝质、壳聚糖)施用于Nadorcott柑桔柱头,处理后1、3和5天,在纵向蓝紫色自发荧光染色切片中对花粉管进行计数。
    • 刘鑫雨; 刘晓珊; 丁文; 刘春香; 张骞
    • 摘要: 本研究以洋葱表皮为对照植物,白菜型油菜为实验植物,研究洋葱表皮与白菜型油菜幼苗自发荧光现象,将黄皮洋葱和紫皮洋葱的内表皮和外表皮制作成临时装片观察其蓝、绿、红色三种自发荧光,研究观察到两种洋葱的内、外表皮均不显现三种荧光;活体材料观察白菜型油菜幼苗分为正常光照、黑暗处理和卡那霉素处理三种方式,三种处理方式的根、茎、叶组织均可观察到蓝色荧光,但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叶与茎组织会出现红色荧光覆盖蓝色或绿色荧光的现象;三种处理方式的根均可发出微弱的绿色荧光,黑暗中水培法处理的油菜幼苗茎和叶片组织的绿色荧光强于根组织,因荧光较弱,叶绿素的红色荧光常掩盖叶和茎组织的蓝色或绿色荧光;三种处理方式的油菜幼苗根、茎、叶组织均可观察到红色荧光,其中在光照条件下水培法处理的油菜幼苗根、茎、叶片组织的红色荧光强度最强,卡那霉素溶液处理的白化幼苗仅在150~200 μg/ml浓度下处理6 d时表现出能克服红色荧光对其他颜色荧光的干扰,黑暗处理的油菜幼苗根、茎、叶组织荧光最弱,将在光照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的油菜幼苗,浸泡在含有果胶酶(5%)、纤维素酶(5%)的0.1 mol/L的PBS溶液中浸泡处理24 h后,幼苗根、茎、叶细胞的绿色荧光消除,蓝色、红色荧光强度降低。
    • 高鸽; 孙娜; 姜媛; 郑波
    • 摘要: 目的 比较短脉冲小光斑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激光诊疗中心行全视网膜光凝(PRP)治疗的40例(80眼)PD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传统激光组(传统激光治疗)和短脉冲激光组(短脉冲小光斑激光治疗),各20例(40眼)。患者均行视力检查、眼压、眼底检查、频域光学相干层析成像(SD-OCT)、自发荧光(FAF)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光斑处视网膜结构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激光治疗效果及视功能恢复情况[最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结果 治疗后3个月,短脉冲激光组FAF显示光斑中心自发荧光信号增强,周围低信号环绕;SD-OCT扫描表现为神经感觉层基本恢复正常,激光斑中心部RPE呈颗粒样高反射信号,周围低反射信号。治疗后3个月,传统激光组FAF显示光斑周围低信号环绕,光斑中心高信号;SD-OCT扫描表现为激光斑中心部RPE少许颗粒状高反射信号,周围低反射信号,神经感觉层全层粘连。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短脉冲激光组BCVA提高率为37.50%,明显高于传统激光组的12.50%(χ^(2)=6.667,P=0.010)。短脉冲激光组的CMT增厚率为32.50%,明显低于传统激光组的60.00%(χ^(2)=6.084,P=0.014)。结论 短脉冲小光斑激光与传统激光治疗PDR的疗效相当,但短脉冲小光斑激光可显著地改善BCVA,且其对视网膜的损伤较小。
    • 刘宗玲; 刘培祥; 杨森; 刘春香; 孙海燕
    • 摘要: 自发荧光是多数植物组织具有的特征,这对于通过荧光标记手段研究基因表达非常不利,对自发荧光的认识有助于对其进行科学地应用。本研究选择常用的洋葱表皮细胞做参照,对比研究小麦的自发荧光现象,将小麦在有光照、无光照下幼苗不同发育天数的根、叶鞘、叶片制成装片,在激发光光源的作用下,观察小麦不同时期根、叶鞘、叶片的蓝色、绿色、红色自发荧光的分布情况;最后通过50 μg∙L−1的卡那霉素处理使小麦幼苗白化,制备叶片装片观察三种颜色的荧光。实验结果表明黄皮洋葱的内、外表皮细胞均检测不到红、绿、蓝色荧光;紫皮洋葱的表皮细胞色素会影响红色荧光的观察,也不具有荧光。在500 nm波长的激发光照射下,见光小麦的根在第1 d以及6~10 d具有红色荧光;叶片及叶鞘从第3 d起一直有强烈的红色荧光;黑暗培养的小麦根在第16 d出现红色荧光;叶鞘始终无荧光产生,叶片有较弱的红色荧光。450 nm激发光照射下,见光小麦,根在第1 d以及6~10 d有明显的绿色荧光;黑暗培养的小麦根从第16 d起出现绿色荧光。光照、黑暗下培养的小麦叶鞘都从第22 d起有明显的绿色荧光,两种条件下培养的小麦叶片始终检测不到绿色荧光;400 nm激发光照射下,小麦的根、叶鞘、叶片中蓝色荧光始终存在,且叶鞘中蓝色荧光随着发育天数增加逐渐强烈;处理后白化的叶片无法观察到红色和绿色荧光,蓝色荧光依然存在。白化处理后有利于通过红色荧光蛋白标记目的基因,为小麦的组织、细胞定位研究提供便利。
    • 郑志坤; 张娟; 黎铧; 李娟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6-05/2020-08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经过多种影像检查及基因测序而确诊的Stargardt病患者38例76眼.使用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检查,并对比传统眼底彩照、眼底55°自发荧光、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影像特征,评估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在Stargardt病中的影像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优势.结果: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检查中76眼(100%)均发生了后极部的高自发荧光,而传统55°自发荧光检查仅有42眼(55%)可见明显的后极部高自发荧光.76眼中66眼(87%)可见不同数量的斑点,从后极部向周边视网膜分布,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较眼底彩照能显示更为清晰和更多数量的视网膜斑点,更为完整地显示斑点的分布数量和面积.76眼(100%)均可见黄斑中心处RPE萎缩所呈现的卵圆形低自发荧光区域,随病变进展,萎缩区扩大、低荧光区域相应扩大,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能完整显示萎缩范围和面积,但无法从萎缩深度上进行显示.48眼(63%)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中可见强背景自发荧光从黄斑处向视盘鼻侧和颞下方扩展,在视盘下方形成一明显的近似垂直的分界线.结论:Stargardt病中的自发荧光变化不仅局限于后极,而且可能在周围延伸得更多,超广角眼底自发荧光成像是评估Stargardt病患者的有用工具.
    • 席京; 陈娜; 杨雁冰; 袁荃
    • 摘要: 长余辉纳米材料具有独特的发光性质,能在激发光关闭后持续发光.通过收集激发光关闭后的长余辉发光信号可以有效消除背景信号的干扰.此外,长余辉材料在成像时无需原位激发,可以减少生物体系的组织自发荧光和光散射干扰,提高生物成像和检测的灵敏度.由于这种独特的光学特性,长余辉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生物成像以及疾病治疗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近年来,为满足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的体外检测及体内生物成像的应用要求,控制合成发光性能优异、生物相容性好的长余辉纳米材料成为研究热点.
    • 朱韵; 徐惠琳; 沈舒扬; 张东岳
    • 摘要: 传统的小分子抗菌剂受限于其易挥发、化学稳定性差、使用剂量大,且有不易于实现对细菌的选择性标记和杀灭性能等的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中以聚乙二醇双丙烯酸酯(A_(2))、1-(2-氨基乙基)哌嗪(B_(3))为功能单体,氨基葡萄糖为封端剂,通过Micheal加成反应得到了一类具有葡萄糖受体识别功能的超支化聚合物。这类聚合物因分子内富含叔胺结构,故具有良好的自发荧光性。通过研究其在不同外界环境中的荧光性能,揭示了聚合物浓度、温度、溶剂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荧光强度。实验结果表明,最佳荧光发光条件为温度20°C,聚合物浓度为0.1 mg/mL,pH=3,最佳激发波长为λ_(EX.)=350nm。合理调节外部条件可使其获得良好的荧光性质,故该类含糖超支化聚合物有望成为一种高效的基于细菌胞外葡萄糖受体的检测型抗菌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