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电

脑电

脑电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59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85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46990篇;相关期刊349种,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生物物理学报、科学技术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七届全国康复医学工程与康复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脑电的相关文献由5200位作者贡献,包括明东、尧德中、綦宏志等。

脑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85 占比:0.32%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46990 占比:99.68%

总计:247789篇

脑电—发文趋势图

脑电

-研究学者

  • 明东
  • 尧德中
  • 綦宏志
  • 万柏坤
  • 许敏鹏
  • 韩璧丞
  • 李小俚
  • 胡斌
  • 高云园
  • 佘青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雅君; 徐姝蕊; 刘娇
    • 摘要: 太极拳作为我国传统运动康复疗法,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和对脑功能活动调节能力。文章总结归纳太极拳训练对脑效应机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脑电、超声多普勒、近红外线、磁共振成像等多种技术探索太极拳对脑电波信号特征、事件相关电位(P300/N400等)、脑血流、脑血氧含量和脑结构及功能网络影响,为太极拳的脑效应机制提供初步证据。太极拳训练过程中对注意力控制的改善可能与调节大脑皮层α波的节律和活动有关;太极拳训练后P300、N400潜伏期缩短,改善资源分配、信息处理和词语加工能力,提高大脑感知信息容量与资源。太极拳训练可能通过改善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促进代谢酶的活性,降低血脂而改善脑血流速度。基于静息态功能核磁成像的横断面研究显示,长期太极拳训练调节大脑功能网络,且与训练的经验、对认知功能的保护显著相关;太极拳对认知功能的改善与其调节相关认知神经环路结构和功能有关。任务态功能核磁研究显示,太极拳训练对记忆、执行功能加工相关脑区和网络具有调控作用。此外,长期太极拳训练对脑灰质体积和白质形态结构具有可塑性改变。然而,目前研究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如样本量偏小、以单模态脑影像为主、缺少纵向研究和长期随访、缺乏剂量-效应关系研究等。下一步研究还需开展多中心、大样本、多模态联合、不同训练剂量对比等高质量研究,以更深入探索太极拳的脑效应相关机制。
    • 李贤哲; 暴伟; 谢能刚
    • 摘要: 目的对多种情绪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是目前脑机接口和情感计算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针对多情绪分类问题及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设计一种电影片段诱发实验,利用机器学习算法对9位被试不同情绪的脑电信号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不同被试的情绪状态。方法首先采用非侵入式脑电设备收集被试在恐惧、愤怒、悲伤和快乐4种情绪下的脑电信号,通过对信号进行降噪处理,使用时域、频域和非线性动力学的特征提取方法,共提取出15种不同的有效特征,并根据均方根特征和三维时域特征的散点图来验证4种情绪之间的区分性;最后以平均准确率作为分类识别的评价指标,应用K近邻算法对9位被试整体的脑电特征进行训练和分类。结果3种时域特征的识别率差异较大,一阶差分绝对值的均值特征平均准确率达到95%,其余时域特征分类效果一般;频域特征中使用Welch法得到Gamma频带特征识别效果最好,平均准确率超过95%;非线性动力学特征识别率较好,平均分类准确率都超过90%。结论利用Welch法得到的Gamma频带特征和一阶差分绝对值的均值作为最优特征,能够快速准确识别不同被试的情绪状态。
    • 梁赛兰; 王多琎
    • 摘要: 大脑各功能区之间的有效连接是脑科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在不同情形下相关脑区之间有效连接所构成的大脑网络,对于全面理解大脑的功能机制,治疗各种与大脑相关疾病,开发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动态因果模型是一种分析大脑有效连接的优势方法。结合功能性磁共振成像、脑电、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等3种检测技术,综述动态因果模型的相关研究。动态因果模型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涉及脑卒中、认知神经科学和精神疾病相关的脑网络研究;脑电相关动态因果模型的应用主要涉及认知神经科学以及与精神分裂症、阿尔兹海默症、癫痫、帕金森等疾病相关的内容;目前动态因果模型在近红外脑功能成像中的应用还较少,主要涉及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最后,对这3种技术进行了比较和展望。
    • 徐文祥; 阮养春; 卞宏生; 王艳艳; 于爽; 李廷利; 黄莉莉
    • 摘要: 目的探讨24 h持续黑暗条件下,酸枣仁冻干粉对大鼠睡眠觉醒状态及能量代谢率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利用皮层脑电描记方法和实验动物监测系统(CLAMS),以觉醒及睡眠时间、活动次数、摄食量、产热量为指标,探究其对能量代谢率的改善。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定参与下丘脑内能量调控的LEP、POMC、NPY的含量变化,研究其对能量变化的机制。结果与DD组比较,MAT组白天觉醒时间减少、睡眠增多、活动次数减少、摄食量差异无显著性、产热量增多。夜晚觉醒及睡眠时间差异无显著性、活动次数差异无显著性、摄食量减少、产热量增多。大鼠体质量增加量减少。与DD组比较,MAT组下丘脑内LEP含量升高,POMC含量升高,NPY含量降低。结论酸枣仁冻干粉通过升高下丘脑内LEP、POMC含量并降低NPY的含量,从而纠正因24 h持续黑暗条件导致的大鼠睡眠觉醒状态紊乱及能量代谢率的异常。
    • 曾云涛; 章文春
    • 摘要: 在气功锻炼科学性的研究中,对脑的研究一直占据着重要席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从不同层面开展了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优秀的成果。现介绍脑电检测技术在气功态和气功心理效应的大脑电生理活动规律两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以期为脑电在气功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新思路。
    • 郅晓宇; 刘鹏; 丛德毓; 张野; 刘杨圣洁; 张红石
    • 摘要: 目的通过实验动物脑电实验以及血清酶联免疫检测,观察振腹环揉法对PCPA(对氯苯丙氨酸)失眠模型大鼠脑电活动及下丘脑5-HT、β-EP含量的影响。方法选择6月龄SD大鼠18只(雌雄各半),在电极埋置术后1周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推拿组(n=6)。对模型组和推拿组大鼠进行PCPA法造模。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大鼠于束缚鼠板仰卧位每日1次;对推拿组大鼠进行“振腹环揉法”腹部推拿治疗每日1次,连续7 d;7 d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进行脑电监测和血清酶联免疫检测。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相比,δ波百分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θ波、α波、β波百分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内5-HT、β-EP含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推拿组与模型组相比,δ波百分比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θ波百分比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丘脑内5-HT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β-EP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振腹环揉法对PCPA失眠模型大鼠脑电活动及下丘脑5-HT、β-EP含量有影响作用。
    • 廖健熙; 吕勇; 王振宇; 赵凯
    • 摘要: 为了提高脑电情绪识别的准确率与效率,针对EEG信号数据冗余导致分类精确度低和效率低等不足,训练了一个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模型进行脑电情绪识别,利用采集到的脑电信号特征提取后进行测试,并与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K近邻(K-Nearest Neighbor,KNN)和logistic回归(Logistic Regression,LR)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表明,RF识别分类的准确率达到97%以上,优于另外三种分类器,且平均每次训练RF用时521±10.3ms,预测用时仅为29.3±1.5ms,情绪识别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际应用价值。
    • 张金辉; 郑宇博; 罗莹莹; 邹冰; 央妮; 李蕾
    • 摘要: 目的:设计基于无线多模态信号采集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用于驾驶员疲劳评价和体征监测,以确保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方法:针对采集单人、单一模态数据,对不同场景的适应性不足等问题,设计基于无线多模态信号采集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系统通过摄像头记录驾驶员的面部状态,结合眼睑闭合度进行预评价,利用无线通信控制多个自行研制的电生理信号采集设备,实时采集驾驶员的脑电、心电及眼电信号。通过巴特沃斯低通滤波器和小波变换减少电生理信号中的伪迹和干扰,利用非线性变换提取脑电信号三频段差分熵特征、差分法提取心电中的心率特征,对驾驶员体征和疲劳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分析和可视化。结果:通过共模抑制比、输入噪声和信号完整性测试验证,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能够满足脑电、心电的医学采集标准;多人、多通道数据采集实时性误差<62.5 ppm;基于三频带非线性特征计算的疲劳程度与主观评价相关性达到89.1%,相较于双频带线性特征的相关性提升了14.2%。结论:基于无线多模态信号采集的驾驶员疲劳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驾驶员的多模体征,有效检测其疲劳和监测心率,对确保驾驶员交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和应用价值。
    • 李巍
    • 摘要: 为了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医联体上级医院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有序下沉,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信息中心搭建了脑电诊断中心平台,利用互联网连通各合作基层医疗机构,使合作内的医疗机构均可接入脑电诊断平台,使患者在基层也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的专家服务。该平台的建设将有力降低人口出生率缺陷,提升人口素质,推动医疗资源均等目标的实现。
    • 迟新一; 崔红岩; 陈小刚
    • 摘要: 脑机接口(BCI)能够在大脑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一种不依赖于外周神经或肌肉的交流与控制通道,有助于恢复运动障碍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当前神经工程领域最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稳态视觉诱发电位(SSVEP)脑机接口因信息传输率(ITR)高、所需训练少而备受关注。现有的无创高通讯速率脑机接口系统主要是来自于或基于SSVEP。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脑机接口性能,整合SSVEP与其他类型输入信号的多模态脑机接口逐渐成为脑机接口研究的新趋势。从输入信号类型、实验范式和信号融合等方面,综述结合SSVEP的多模态脑机接口研究进展,帮助相关研究者理解该领域研究动态,以启发高通讯速率脑机接口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同时探讨目前结合SSVEP的多模态脑机接口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以期推动结合SSVEP的多模态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