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聚能射流

聚能射流

聚能射流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武器工业、力学、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2篇、会议论文27篇、专利文献93276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爆破、工程爆破、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中国兵工学会第十一届爆炸与安全技术学术年会、第八届全国仿真器学术年会等;聚能射流的相关文献由754位作者贡献,包括沈兆武、宁建国、黄正祥等。

聚能射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2 占比:0.28%

会议论文>

论文:27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3276 占比:99.69%

总计:93565篇

聚能射流—发文趋势图

聚能射流

-研究学者

  • 沈兆武
  • 宁建国
  • 黄正祥
  • 王志军
  • 李如江
  • 肖强强
  • 马宏昊
  • 贾鑫
  • 王凤英
  • 祖旭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庆波; 钟世威; 王健; 葛超
    • 摘要: 为研究聚能战斗部倾角与炸高等射流作用条件因素对重型反应装甲干扰作用时长影响,采用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射流作用条件影响重型反应装甲干扰时长计算模型,获得了不同倾角炸高对爆炸反应装甲飞散特性及干扰场作用时长的影响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倾角炸高对反应装甲飞板飞散行为和干扰场作用时间影响显著;飞板飞散速度、加速度峰值随倾角增大而下降;随着炸高增大,峰值先增大后减小.炸高较小时(2d_(c)),干扰时间随着倾角增大而增大;炸高较大时,干扰时间随着倾角增大而减小.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 卢薇; 李小军; 谢长友; 盖希强
    • 摘要: 设计了一种通孔直柱柱锥组合型药型罩,借助LS-DYNA 2D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分析爆轰波传播规律以及起爆点位置对射流头尾速度、长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药型罩结构、爆点高度不变,改变起爆点的位置,随着起爆点偏移轴线距离的不断增加,相同时刻成型射流头部速度逐渐增大,射流长度不断增加;当起爆点位置不变,改变药型罩直柱高度,随着直柱高度的增加,射流头部速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药型罩最佳直柱高度约为通孔直柱的1~1.5倍;药形罩结构相同,起爆位置偏离轴线中心越远,射流头部速度越高,射流越长,速度梯度越大。改变起爆位置,射流头部速度差最高可达32%,且射流头部不会出现“蘑菇头”。
    • 吴波; 韦汉; 徐世祥; 许杰; 黄宗辉
    • 摘要: 为了优化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爆破参数,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SPH),研究了聚能装药聚能射流的形成并与已有试验及模拟做对比,验证所实现SPH方法的有效性,再基于SPH和相同参数及本构方程研究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爆破射流形成机理,分析外壳和药型罩对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爆破聚能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通过压垮药型罩形成聚能射流,聚能射流形成的同时爆生气体不断撞击外壳向非聚能方向运动,变形到达一定程度之后外壳与药型罩连接部位断开,外壳与药型罩连接部位断开后溢出的爆生气体速度大于射流头部速度;外壳对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射流头部速度有一定影响,随着外壳厚度不断增大,射流头部速度也在增大,且不同外壳厚度的聚能药包射流头部速度随时间变化趋势趋于一致,外壳越厚越利于稳定爆轰,从而利于射流的形成,射流速度越大;当外壳厚度一定时,药型罩厚度不断减小,爆生气体用于压垮药型罩做的功越少,转换为聚能射流动能越多,聚能射流头部速度越大;当无药型罩时,无法形成明显射流,表明药型罩对聚能射流的形成起决定作用;药型罩和外壳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聚能射流的效果更佳。数值分析结果对优化椭圆双极线性聚能药包爆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李干; 陈小伟
    • 摘要: 聚能射流侵彻厚靶时,对靶材同时进行轴向和径向挤压进而发生轴向侵彻和径向扩孔。本文中基于聚能射流侵彻可压缩模型并结合Szendrei-Held扩孔方程,推导给出考虑弹/靶材料可压缩性的聚能射流扩孔方程。为简化完整可压缩模型繁琐的计算过程,又基于Murnaghan状态方程给出可压缩模型的近似解。与水中聚能射流扩孔的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预测优于Szendrei-Held扩孔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射流半径、驻点压力、靶材强度、驻点处靶材密度以及聚能射流速度是影响聚能射流扩孔的主要因素。本文模型可以更准确地预测聚能射流侵彻可压缩性较强的靶材的扩孔情况。相关工作可为含液密闭结构干扰聚能射流侵彻提供理论基础。
    • 寇鹏飞; 曹磊; 梁争峰
    • 摘要: 为了应对不断更新换代的爆炸反应装甲,对现有破甲战斗部的破甲威力进行优化和提高势在必行。文中主要介绍了爆炸反应装甲的发展历史、串联破甲战斗部的毁伤原理、串联破甲战斗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以及破甲/杀伤复合战斗部技术。最后阐述了串联破甲战斗部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期对串联破甲战斗部的设计和改进有所启示。
    • 石浩男; 戴开达; 张媛; 向召; 赵猛; 李苗苗; 陈静静
    • 摘要: 通过射流对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冲击起爆的数值模拟,根据Held起爆判据,确定了固体发动机的起爆阈值。数值仿真结果表明,81 mm标准射流弹能够形成头部速度达到6100 m/s的聚能射流,当该聚能射流直接冲击发动机后,推进剂受到射流侵彻发生剧烈反应,球形冲击波向另一侧推进剂径向传播,导致推进剂发生二次反应,推进剂内部观察点的压力峰值达到40 GPa以上,反应度为1,表明推进剂发生了完全爆轰;通过调节靶板的厚度获得不同的射流能量,计算发动机的临界起爆阈值v^(2)d约为126.03 mm^(3)·μs^(-2)。
    • 赵鑫; 徐永杰; 董方栋; 郑娜娜; 王志军
    • 摘要: 为提高聚能射流对轻装甲的侵彻能力,提出圆筒形辅助药型罩装药结构,并对其开展优化设计。以影响射流成型的4个因素建立正交优化设计方案,运用非线性动力学仿真软件Autodyn,对射流成型及侵彻靶板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所研究结构的圆筒罩高度h_(1)=40 mm,圆筒罩外径d=30 mm,半球罩与圆筒罩壁厚δ=1.4 mm,装药密度ρ=1.80 g/cm^(3),炸高Z=4D_(1),射流的头部速度与有效长度较高,对间隔靶板的侵彻性能较好。研究结果可为新型聚能装药设计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徐太保; 盛廷强; 牛德成; 曲玉亮; 孙宝龙; 谢伟; 苏剑波; 阮林峰
    • 摘要: 南海西部深水气田属高孔高渗透储层,射孔完井后需要进行砾石充填防砂。常规高孔密、大孔径射孔时,由于射孔枪在套管内无法保持居中状态,枪管与套管之间的间隙不一致,导致射孔孔径大小不一,造成不同孔径处砾石填充不均匀。文章提出一种高孔密等孔径的射孔方法,使得射孔孔径相对均一,配合砾石充填,以提高高孔高渗透储层气田的产能。对三种不同结构的药型罩进行射流数值仿真分析,得到最有利于等孔径射孔的药型罩结构,进而对该药型罩进行不同枪管与靶体之间间隙的钢靶有限元仿真分析,得到间隙分别为5 mm、15 mm、25 mm时靶体开口处的直径相对标准偏差仅为9.2%。对178型60孔/m射孔枪进行模拟井下整枪穿套管抗爆性能测试,结果符合国标GB/T 20489-2006的要求。混凝土靶偏心射孔试验结果表明等孔径射孔弹孔径偏差仅为9.8%,与数值仿真结果较为吻合,远小于常规大孔径射孔弹孔径偏差,且穿深性能与常规大孔径射孔弹一致。超高孔密等孔径射孔技术成功应用于南海西部X-2深水气田并获得高产,对国内其他高孔高渗储层的开发具有借鉴意义。
    • 赵鑫; 徐永杰; 董方栋; 郑娜娜; 贺浩锋; 王志军
    • 摘要: 为使射流具有较好的成型性能,对聚能装药结构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双层双锥的药型罩结构;从影响射流成型的5个因素(药型罩壁厚、上锥角、下锥角、隔板直径、罩顶药高),进行正交优化设计,利用Autodyn软件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16种药型罩结构的射流成型结果,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射流侵彻靶板数值仿真;结果表明:δ=2 mm,2α_(1)=50°,2α_(2)=65°,d_(g)=110 mm,h_(0)=20 mm,为最佳结构参数,所形成射流与单层单锥药型罩形成射流相比,对靶板的侵彻深度提高9.98%,扩孔口径提高50%。研究结果可以为聚能装药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 贾晓玲; 袁晓彤; 惠巧鸽; 贺浩锋
    • 摘要: 为提高聚能装药破甲弹的侵彻性能,运用AUTODYN-2D软件研究弹丸战斗部装药不同隔板的形状、几何尺寸、材料参数对某型双层药型罩形成聚能射流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圆柱及圆锥组合型隔板作用于双层药型罩形成的聚能射流速度是无隔板装药的2.19倍,圆柱隔板装药的1.18倍,侵彻效果更加理想;隔板高度在33 mm、隔板直径在70 mm时,双层药型罩形成的聚能射流能取得较好的侵彻效果;尼龙隔板所形成的射流头部速度较有机玻璃隔板小3%,但选用尼龙材料所获得的射流连续性更好,能保证爆轰波传播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