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耐火钢

耐火钢

耐火钢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建筑科学、冶金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209107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辽宁科技大学学报、甘肃科学学报、中国材料科技与设备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微合金非调质钢2015年学术年会暨2015钒钛高强度钢开发与应用技术交流会、第二届全国低合金钢学术年会、2012年全国热处理青年工作者大会等;耐火钢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崔强、沈俊昶、李昭东等。

耐火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9107 占比:99.95%

总计:209220篇

耐火钢—发文趋势图

耐火钢

-研究学者

  • 崔强
  • 沈俊昶
  • 李昭东
  • 邓伟
  • 陈林恒
  • 孟令明
  • 张开广
  • 童明伟
  • 杨忠民
  • 卜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胡鹏亮; 陈林恒; 张学刚; 李伟; 陈波
    • 摘要: 为解决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Q460FRE耐火钢的焊接问题,进行配套焊接材料J460FR焊条的研制。研究了不同化学成分下焊条熔敷金属的力学性能,以及Mo含量对熔敷金属抗二次火灾能力的影响,并对新研制的J460FR焊条进行了焊接工艺评定。结果表明:J460FR焊条的熔敷金属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和一定的耐火能力;Mo含量对焊缝的高温拉伸屈服强度有较明显的影响,且Mo含量在0.1%~0.5%时效果最为显著;在600°C×3 h的模拟二次火灾条件下,也能保证较高的强度;焊条具有优良的焊接工艺性能和操作性能,均满足设计要求,可以用于Q460FRE耐火钢的焊接。
    • 楼国彪; 费楚妮; 王彦博; 陈林恒
    • 摘要: 该文对国产Q460FR、Q420FR、Q345FR等高强度耐火钢进行了200°C~800°C高温过火、自然冷却后的拉伸试验,在获得高强度耐火钢高温冷却后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和力学性能参数,并与普通结构钢的高温冷却后力学参数进行对比后,给出了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变化系数拟合公式。研究表明:国产高强度耐火钢在高温冷却后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均得到提高,弹性模量基本稳定。该文研究的结果可以用来评估耐火钢结构火灾后的承载性能。
    • 陈轩; 程方圆; 吴波; 杨思荻; 华坤
    • 摘要: 钢结构变电站常用的防火形式有防火涂料、防火板、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耐火钢等。将防火涂料和耐火钢两种防火方案进行对比,选取了具有典型特征的梁、柱构件,按照耐火等级一级和二级,对钢梁、柱进行防火设计。计算出不同耐火时间钢梁、钢柱的防火层厚度,并通过造价、工期等综合比较,得出耐火钢在变电站防火设计中的经济适用性。
    • 万荣春; 方艺蒙; 曹宝山; 马庆岩; 龚勋
    • 摘要: 通过测定焊接热影响区连续冷却转变(SH-CCT)曲线图评定两种Q345级别低Mo(约0.25 wt.%)耐火钢焊接工艺.试验结果表明,Q1钢当实际冷却时间t8/5>43s时,焊接的热影响区以及熔合区附近不会产生开裂,而当t8/544s时,焊接热影响区和熔合区附近不会产生开裂,而当t8/5<44s时,热影响区或熔合区有开裂的可能.此外,Jmat-pro软件对Ac3的计算有一定的准确性,但对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误差较大,特别是Q2钢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差距更大,只具有参考价值.
    • 石永久; 余香林; 班慧勇; 彭耀光
    • 摘要: 城乡建设领域的绿色发展和"十四五规划"对高性能结构材料、结构构件及结构体系的低碳、节能、环保提出了更高要求。对高性能结构钢材(包括高强钢、耐候钢、耐火钢、抗震耐蚀耐火钢)的基本特征和高温力学特性进行了分类和梳理,对高性能钢材基本构件及其连接的高温承载性能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对基于高性能钢材的建筑和桥梁结构体系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对基于高性能钢材的组合结构体系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
    • 王鑫; 李昭东; 张可; 王文涛; 杨忠民; 雍岐龙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材料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用钢的组织类型也由铁素体/珠光体向铁素体/贝氏体、全贝氏体和多相多尺度亚稳(M3)组织方向发展.耐火钢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和良好的耐火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大跨度建筑中.对于耐火性能的调控方式也从高成本的高Mo(≥0.40%)加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为主的方式向经济型的节Mo(≤0.30%)加Nb、V和Ti等多元复合微合金化方式发展.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耐火钢的发展历史、产品种类和应用工程以及提高耐火钢室温强度和耐火性能的理论和技术,对比研究了不同组织和微合金元素的耐火性能的差异.研究表明,多元复合微合金化钢在室温和600°C高温的性能要优于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钢的性能,因此提出了多元复合微合金纳米碳化物遇火析出增强高温耐火性能的新思路.针对Q345~Q690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形成了差异化的合金与组织设计及其热轧/热处理技术,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的组织类型,阐明了典型多元复合微合金化耐火钢升温-加载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透射电镜(TEM)、物理化学相分析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等研究方法观察和统计热轧态、不同热处理态和600°C高温拉伸态析出相的分布、尺寸和数量,探讨了纳米碳化物高温沉淀强化、基体组织高温稳定的耐火机理.研究表明,经过弛豫处理的Q345级别钢板为先共析铁素体+少量贝氏体/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细晶和沉淀强化增量;轧后直接进行层流冷却的Q345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有着较高的位错和固溶强化增量,600°C拉伸的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YS)仍能达到327 MPa.Q460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600°C时组织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随着在600°C时保温时间的延长,直径小于10 nm的纳米析出相显著增加.Q690级别钢板为马氏体+亚稳奥氏体+纳米析出相和低碳高强贝氏体组织,室温下具有690 MPa的屈服强度和良好的延伸性能,经600°C高温拉伸试验后,其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标准屈服强度的2/3.采用多元微合金化设计、遇火纳米析出强化的调控思路可实现Q345~Q690不同级别耐火钢的耐火功能.
    • 王鑫; 李昭东; 张可; 王文涛; 杨忠民; 雍岐龙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建筑行业对于建筑材料强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结构用钢的组织类型也由铁素体/珠光体向铁素体/贝氏体、全贝氏体和多相多尺度亚稳(M~3)组织方向发展。耐火钢以其优异的综合性能和良好的耐火安全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高层及大跨度建筑中。对于耐火性能的调控方式也从高成本的高Mo(≥0.40%)加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为主的方式向经济型的节Mo(≤0.30%)加Nb、V和Ti等多元复合微合金化方式发展。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耐火钢的发展历史、产品种类和应用工程以及提高耐火钢室温强度和耐火性能的理论和技术,对比研究了不同组织和微合金元素的耐火性能的差异。研究表明,多元复合微合金化钢在室温和600°C高温的性能要优于单一元素的微合金化钢的性能,因此提出了多元复合微合金纳米碳化物遇火析出增强高温耐火性能的新思路。针对Q345~Q690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形成了差异化的合金与组织设计及其热轧/热处理技术,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强度级别耐火钢的组织类型,阐明了典型多元复合微合金化耐火钢升温-加载过程中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采用透射电镜(TEM)、物理化学相分析和三维原子探针(3DAP)等研究方法观察和统计热轧态、不同热处理态和600°C高温拉伸态析出相的分布、尺寸和数量,探讨了纳米碳化物高温沉淀强化、基体组织高温稳定的耐火机理。研究表明,经过弛豫处理的Q345级别钢板为先共析铁素体+少量贝氏体/珠光体组织,具有较高的细晶和沉淀强化增量;轧后直接进行层流冷却的Q345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有着较高的位错和固溶强化增量,600°C拉伸的屈服强度(Yield Strength,YS)仍能达到327 MPa。Q460级别钢板为全贝氏体组织,600°C时组织具有良好的高温稳定性,随着在600°C时保温时间的延长,直径小于10 nm的纳米析出相显著增加。Q690级别钢板为马氏体+亚稳奥氏体+纳米析出相和低碳高强贝氏体组织,室温下具有690 MPa的屈服强度和良好的延伸性能,经600°C高温拉伸试验后,其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标准屈服强度的2/3。采用多元微合金化设计、遇火纳米析出强化的调控思路可实现Q345~Q690不同级别耐火钢的耐火功能。
    • 崔强; 刘攀; 孟令明; 王红鸿
    • 摘要: 采用热模拟方法,在Gleeble-3500试验机上进行了 Q345FRE耐火钢在单道次不同峰值温度、多道次不同峰值温度、不同t8/5时间下热影响区的600°C高温拉伸试验,研究了不同状态下热影响区的高温拉伸性能、二次高温拉伸及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单道次和双道次的焊接热影响区中,模拟峰值温度870°C的不完全重结晶区,其600°C的高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低;模拟峰值温度1 320°C的粗晶区,其600°C高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最高且高于母材的强度;模拟不完全结晶区,焊接热输入(t8/5时间)对600°C高温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的影响无明显规律,且当t8/5≤80 s时,二次过火的热模拟不完全结晶区的强度没有降低.
    • 张慧洁; 刘伟; 王静峰; 刘用
    • 摘要: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耐火钢的发展过程,重点对比了耐火钢和普通钢的耐火性能、热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总结了耐火钢构件抗火性能的研究现状,已有设计方法可用于耐火钢构件的抗火设计,可为进一步开展耐火钢的研究工作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 陈林恒; 王文涛; 李昭东; 崔强; 隋凤利; 张可
    • 摘要: 为了推动耐火钢的市场应用,采用低碳、低钼(约0.2%)及铌、钒、钛的复合微合金化成分设计,成功开发出低成本Q345耐火钢.采用Formastor-Digital全自动相变测试仪测定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变形后不同冷却工艺对试验钢组织及硬度的影响,并采用SEM、EBSD、TEM和物理化学相分析等手段对热轧及600°C高温拉伸试样基体组织及纳米第二相进行了详细表征,定量分析了试验钢室温及高温下的强度机制.结果 表明,轧后760~780°C开始层流冷却、终冷温度为400~600°C,试验钢获得铁素体+贝氏体组织.经600°C高温拉伸后,试验钢中MC相的质量分数及处于18 nm以下的粒子质量百分比相对于热轧态试样分别提高了16.4%、9.8%,这些新析出的纳米级粒子在高温下起到了良好的沉淀强化作用,一定程度弥补了高温下因剪切模量下降和细晶强化失效导致的高温屈服强度的损失;固溶、沉淀强化为Q345耐火钢主要的高温强化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