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耐密性

耐密性

耐密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学(农艺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504003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耕作与栽培、中国种业、种子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五次中国作物生理学术研讨会等;耐密性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晓芳、王志刚、胡树平等。

耐密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4003 占比:99.98%

总计:504116篇

耐密性—发文趋势图

耐密性

-研究学者

  • 于晓芳
  • 王志刚
  • 胡树平
  • 郑伟
  • 高聚林
  • 刘华招
  • 刘开昌
  • 孙继颖
  • 宋微
  • 张振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俊峰; 洪德峰; 魏锋; 马毅; 卫晓轶; 张学舜; 王稼苜; 唐振海; 吴涛; 张玉红; 李栋
    • 摘要: 新单65是以自选系新美026作母本、自选系新4095作父本杂交育成的玉米新品种,2019年通过农业农村部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具有高产、优质、耐密、适宜籽粒机械化收获的特点。本试验通过设置75 000株/hm^(2)、90 000株/hm^(2)、105 000株/hm^(2)与120 000株/hm^(2)等4个密度处理,对其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产量最低,密度为105 000株/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且两个处理间差异显著;在种植密度为75 000株/hm^(2)时,百粒重显著高于其余种植密度;在种植密度为120 000株/hm^(2)时,行粒数显著低于其余种植密度;各密度间的穗行数差异不显著。新单65的适宜种植密度范围为90 000~105 000株/hm^(2)。
    • 刘晓
    • 摘要: 在辽宁地区,玉米是主要的种植品种,一般情况下,玉米品种的生育周期有一些长,含水量高,抗病性较差,难以增收。随着我国粮食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急需选育抗病性较强、品质好且耐密植的玉米品种。本文以熟期适中、耐密性好、抗病、抗倒伏、适应机械化作业为主要选育目标,应用Reid×外杂选的杂优模式,育成中晚高密玉米单交种铁源377。
    • 边丽梅; 孟繁盛; 孙峰成; 董喆; 郑伟; 张丽妍; 张昊; 郝春雷; 慈艳华; 杜江洪
    • 摘要: 为筛选适宜燕山北部丘陵区种植的耐密春玉米品种,以20个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试验设计,运用主成分、隶属函数、聚类、逐步回归分析法对耐密指数进行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15个单项指标可以转换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计算出各品种的耐密性综合评价值;通过聚类分析,将20个玉米品种的耐密性划分为3类,广德5等9个玉米品种表现为耐密性强,豫单9953等9个玉米品种表现为耐密性中等,郑单958等2个玉米品种表现为耐密性差.逐步回归分析后,最终筛选出株高、穗位高、茎粗、茎秆压折强度、倒伏率、产量、行粒数和平均穗质量等8个指标作为玉米品种耐密性鉴定指标.
    • 李晓鹏; 祁炳琴; 朱丽斌; 李碧霞; 胡静; 潘志远; 段燕燕; 勾玲
    • 摘要: 以郑单958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4.5、9.0、13.5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亲本及杂交种F1耐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穗位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且穗位高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株高和穗位系数.杂交种及其亲本棒三叶叶夹角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叶向值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均随密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且均表现为母本低于父本.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在低密和中密条件下表现杂种F1均高于其亲本,而在高密条件下F1高于其父本而低于母本,表现为中亲优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杂种优势指数较大,超亲优势较强,而千粒重超父优势较强.因此,应选择穗位高及穗位系数较低、棒三叶茎叶夹角小、茎秆抗倒伏能力较强的自交系做母本,棒三叶叶夹角较小、基部节间茎秆强度较高的自交系做父本,有助于玉米耐密、抗倒伏优良杂交种的选育.
    • 易强; 杨泽兵; 谭家颖; 侯宪斌; 刘应红; 柏光晓; 黄玉碧
    • 摘要: 为挖掘不同种植密度下玉米茎粗的位点,改良西南地区玉米耐密性和抗倒伏能力.利用301份来源于玉米骨干亲本掖478和R08的重组自交系(RIL)群体在低种植密度(57000株/hm2)、高种植密度(114000株/hm2)条件和2014,2015年云南省景洪鉴定茎粗,并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Mapping V4.1和基于混合模型复合区间作图法的QTLNetwork 2.0分别进行数量性状位点(QTL)定位和QTL与环境互作分析.结果表明,双亲茎粗差异比较显示,掖478茎粗对密度变化不敏感,而R08茎粗随着密度增加显著变小.本研究的RIL群体茎粗变异广泛,同时随着密度增加,表型变异范围下降.高密度和低密度下RIL群体的茎粗遗传力分别为48.01%,65.03%.相关分析显示,茎粗在2种密度下与株高、穗位高和单穗穗质量极显著相关(0.29>r≥0.13,P<0.01),与秃尖长和空秆率则不显著.联合环境作图检测到7个表型变异解释率为3.68% ~6.91%的茎粗QTL,其中,4个QTL qSD1-1、qSD3-1、qSD4和qSD6在高密度被观测到,仅qSD6在高低2种密度下被检测到.qSD1-1、qSD3-1、qSD3-2和qSD4均未见前人茎粗定位的报道.同时仅在高密度下检测到1对上位性位点.这些结果显示,高低密度下玉米茎粗的遗传调节不同.qSD6在2种密度条件和之前报道的相同来源的F2:3群体中均被检测到.上述QTL区段均在掖478相关系衍生和传递较好,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改良玉米茎粗.
    • 李晓鹏; 祁炳琴; 朱丽斌; 李碧霞; 胡静; 潘志远; 段燕燕; 勾玲
    • 摘要: 以郑单958及其亲本为试验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4.5、9.0、13.5万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亲本及杂交种F_(1)耐密抗倒伏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郑单958穗位高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均随密度增加而减小,且穗位高的杂种优势明显高于株高和穗位系数。杂交种及其亲本棒三叶叶夹角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叶向值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均随密度增加先减小后增加,且均表现为母本低于父本。基部第3节间穿刺强度在低密和中密条件下表现杂种F_(1)均高于其亲本,而在高密条件下F_(1)高于其父本而低于母本,表现为中亲优势。穗粒数、千粒重和理论产量的杂种优势和超亲优势随着密度增加而减小,穗粒数和理论产量杂种优势指数较大,超亲优势较强,而千粒重超父优势较强。因此,应选择穗位高及穗位系数较低、棒三叶茎叶夹角小、茎秆抗倒伏能力较强的自交系做母本,棒三叶叶夹角较小、基部节间茎秆强度较高的自交系做父本,有助于玉米耐密、抗倒伏优良杂交种的选育。
    • 杨杰; 韩登旭; 王业建; 阿布来提·阿布拉; 梁晓玲; 郗浩江; 李铭东; 王仙; 文丽伟
    • 摘要: [目的]以耐密系数为依据,结合株高、穗位高、平均单株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鉴定筛选与分析新疆干旱与半干旱区种植主要玉米品种的耐密性,为耐密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方法]选用最新国审、省审、即将审定、进入国家和省级区域试验表现突出的先玉335、联创825、新玉108等11个中晚熟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裂区设计,密度为主处理,品种为副处理,设计2个密度水平(8.25×104株/hm2,10.5×104株/hm2),研究生育期对其株高、穗位高、产量等主要农艺性状及耐密性.[结果]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增产,先玉335在8.25×104株/hm2低密度条件下产量为19954.23 kg/hm2,10.5×104株/hm2高密度下产量为20131.33 kg/hm2,在高密度条件下产量达到最大潜力;国内品种联创825、新玉108号、九圣禾2468、MC703等品种产量潜力较大,但整体产量水平低于国外品种.九圣禾2468在8.25×104株/hm2低密度条件下产量为17879.6 kg/hm2,10.5×104株/hm2高密度下产量为18003.85 kg/hm2,表现出较强的耐密性.[结论]结合产量、株高、穗位高、单株产量及耐密系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综合评价,先玉335、先玉1225等国外品种耐密性较强,联创825、新玉108号、九圣禾2468等国内品种耐密性也较好.
    • 方堃; 高旭东; 周旭梅
    • 摘要: 玉米新品种丹玉505、丹玉508、丹玉509是丹东农业科学院、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选育的玉米单交种,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品质优良、后期脱水快、耐密植、适应性好、活秆成熟的特点.试验根据这三个品种分别在凤城、铁岭和本溪的不同密度下的产量表现,确定出不同品种在不同地区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以配合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