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老年体育

老年体育

老年体育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578篇,主要集中在体育、中国政治、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4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8410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当代体育科技、四川体育科学、体育科技文献通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第五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第三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等;老年体育的相关文献由750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凯珍、湛冰、陈亮等。

老年体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4 占比:1.95%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28410 占比:98.01%

总计:28988篇

老年体育—发文趋势图

老年体育

-研究学者

  • 王凯珍
  • 湛冰
  • 陈亮
  • 尹瑞欣
  • 曹士云
  • 朱二刚
  • 朱亚成
  • 朱洪江
  • 睢强
  • 马英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江科; 李良明
    • 摘要: 目前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重症患者都是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老年人健康问题深受关注.本文基于安德森(Anderson)健康行为模型,运用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的方法,描述湖南省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分析影响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和参加体育锻炼频率的因素.研究表明:湖南省老年人锻炼行为特征中对体质健康监测和场地设施等公众服务体系的需求量非常大,影响老年人是否参加体育锻炼以及参加体育锻炼频率主要受年龄、教育、收入来源、健康信念、居住地类型、体育场地、组织和管理以及慢性病患病情况影响.
    • 吴小丽; 张学少
    • 摘要: 为响应党的号召、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本文在追求乡村体育文化价值的同时,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关于目前乡村体育发展的困难与难关,旨在为农村体育的复兴探索新的道路。研究认为,乡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体育文化带动体育产业链发展,乡村体育文化可利用中国特色的老年村民体育舞蹈等运动形式,以此助力国家重振活力,如塑造中国特色的乡村风格文明,弘扬生活财富等。同时,乡村体育文化复兴的现实困境和困难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如乡村体育文化内外动力不足和技术装备缺乏,以及上层管理重设备轻管理等问题。对此提出对其内生的应对方案,从而形成体育文化产业的振兴策略,为乡村复兴作出一份贡献。
    • 吴开霖; 范成文
    • 摘要: 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能有效满足老年人美好生活需要,一定程度上解决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系统梳理了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服务供给的行动逻辑,解析了政府购买型、冠名赞助型、自建共享型、资助捐赠型、志愿服务型五种实践参与模式。当前我国社会力量与老年人体育服务存在以下现实困境:专门政策体系尚未形成,参与激励机制不够健全,活动资金总量供给不足,社会力量支持较为薄弱,潜在力量发掘有待深入。提出以下优化策略:完善政策法律体系,拓展社会力量参与空间;健全参与激励机制,激活社会力量参与内生动力;加大资金拨付筹集,保障体育服务供给可持续性;采取多元培育举措,提升社会力量服务供给能力;挖掘潜在社会支持,确保体育服务全方位供给。
    • 康健; 朱兰芳; 陈晓峰; 赵宸阳
    • 摘要: 围绕我国老年体育治理的政府边界这一议题,梳理了政府边界与老年体育二者的逻辑关系以及中外政府边界理论内涵,认为:①区别于国外理论,我国政府边界理论内涵是以人民为中心,通过维护人民权利、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维度探讨政府治理依据,并以政府权力、职责边界为支持构建起政府治理体系。②政府边界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治理逻辑涵盖3个维度,包括:基于价值—权力学说,需要在价值上以体育权利捍卫老年体育参与者的主体地位,进而明确老年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下的法定权力边界;基于职能学说,需以产业发展完善老年体育市场化供给,厘清老年体育市场中的政府职能边界;基于关系学说,则需以体育的健康属性完善老年人的公共健康促进体系,明晰老年体育治理政府协作中的部门职责边界。③政府边界视域下我国老年体育治理的研究展望:通过基础性概念的理论溯源与层次建构来梳理该研究领域的要素和结构,提升研究张力;通过分析影响机制、识别和评估结果效应来厘清要素间的动态发展机理,强化研究解释力;通过理论体系本土化来适配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治理问题,促进研究系统性发展。
    • 廖红娟; 李吉如
    • 摘要: 文章回顾、总结我国老年人体育的发展历程,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老年人体育发展的现状特征、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及相应的对策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现阶段我国老年体育发展的三大特征是:老年体育的资源配置、组织管理、项目技能等方面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需求供给不平衡;老年体育组织体系依然是以政府主导、民间为辅的组织运作体系为主;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老年人体育的需求呈现出老年体育与旅游、文化、养老、医疗等结合的新需求。提出对策:从设施场地、指导服务、组织活动、信息服务、检测反馈、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优化,解决老年体育发展不均衡、需求供给不平衡的问题;从宣传、教育、示范等方面组织实践工作,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同时借用5G等信息科技手段、新型视听传播平台进行对接服务等手段满足老年体育的新需求;从政策制定、组织配套等顶层设计,将政府引导示范性与群众主观能动性进行结合等方面引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体育发展路径。
    • 邰峰; 尹博文; 王小凡; 于世波
    • 摘要: 目前我国老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只有15.41%[1]。中国学者对老年人体育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针对此现状,一批学者关注到发达国家优秀体育政策,如杨凡等[2],认为我国老年人体育锻炼状况受前倾因素、使能因素、需求因素影响;范成文等[3]认为发达国家特别重视调动社会各方面资源构建老年人体育服务体系,不同国家的政策各有特色,也存在共同之处;湛冰等[4]认为美国老年体育政策具有重视个体需求和科学研究的特点;陈思远等[5]认为日本老年体育政策主要推进策略为建设综合性社区体育俱乐部,建立体育活动中心来鼓励老年人参与体育运动。
    • 陈家鑫; 高微; 任昌镇
    •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人类人口再生产的必然趋势。由于老龄人口的增加,社会负担加重、社会文化福利事业的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等一系列问题也浮出了水面。随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国民体质监测工作规定》等相关文件的出台,老年体育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 宋亚伟
    • 摘要: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探寻为老服务供给对策成为时代必然。为进一步厘清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框架,构建发展模式,探索实施路径,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分析我国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现实基础,构建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的实施模式,即以发达国家发展实践为参考,以系统思维模式、“整—分—合”推进模式和协同治理模式为理论基础,按照宏观把控、中观设计、微观运营的逻辑视角,从控制、结构、技术3个维度系统布局、协同推进。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以树立价值理念,完善政策体系,确立供给主体架构等宏观控制策略为保障,做好顶层设计;以确立供给内容架构,形成闭合体系等中观发展策略为基础,明晰结构方式;以发展基础突破基本保障,支撑保障满足高效发展,考核评价体现督促激励等微观提升策略为要求,明确运作方式,从而实现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健康持续发展。
    • 王龙虹
    • 摘要: 预计从2030年开始的未来20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最严重的时期,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将随着老龄化被延伸出来,阻碍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是拥有健康体魄和积极心态最简单直接的方式,从“运动是良医”的角度出发,老年体育对老年人来说是一种保持健康的有效手段。在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剧的情况下,通过发展老年体育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提升老年生活质量,确保其能够真正地安享晚年,将会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因此,在政府层面,应建立满足老年体育需求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老年人体育组织管理,制定老年人体育服务标准,鼓励企业进驻老年体育市场等;在社区层面,应做好老年体育宣传和普及工作,在社区里打造小规模老年体育生活圈,定期开展培训活动,建立体育服务机构,加强老年体育健康指导队伍建设等;在老年人层面,应改变传统思想观念,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作用,科学掌握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适宜的体育活动等。
    • 颜三友; 郑日波
    • 摘要: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老年体育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文章在分析福建省老年体育潜在人力资源开发必要性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福建省老年人口的体育需求与福建省老年体育潜在的人力资源;得知当前福建省老年体育潜在人力资源开发面临着老年人体育服务意识较弱、老年人体力与精力均有限、老年体育服务知识有待提升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整合福建省老年体育潜在人力资源,健全保障政策、构建老年体育潜在人力资源网络平台,完善培训体系、积极培养和引入老年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以更好地开发老年体育潜在人力资源,促进福建省老年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