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

临界温度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物理学、电工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7篇、会议论文81篇、专利文献146612篇;相关期刊577种,包括煤矿安全、煤炭科学技术、火炸药学报等; 相关会议62种,包括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2015年全国净化学术年会、2014年火炸药及装药安全性与寿命评估技术研讨会等;临界温度的相关文献由22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强、杜咏、王卫永等。

临界温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7 占比:0.58%

会议论文>

论文:81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46612 占比:99.36%

总计:147550篇

临界温度—发文趋势图

临界温度

-研究学者

  • 李国强
  • 杜咏
  • 王卫永
  • 梁满中
  • 王元清
  • 陈良碧
  • 刘洋
  • 李汉青
  • 林安中
  • 缪胜清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嘉辉; 刘豫; 刘朝; 刘浪; 李莹
    • 摘要: 临界温度是一种非常关键的热物理性质,对其进行理论预测一直是热物性研究的热点。然而,早期预测模型往往不能有效区分工质同分异构体。本文借助机器学习算法,采用“分子指纹+拓扑指数”的新型分子结构描述方法表达工质的分子结构并建立临界温度模型,在测试集预测中的绝对平均偏差为3.99%,表明本文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本文模型与文献对比的结果表明,新模型不仅可以有效区分工质同分异构体,在计算精度方面也超越了现有其他模型。
    • 刘卫东; 陈洋; 李鹏飞
    • 摘要: 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超纯铁素体不锈钢铸坯在不同加热温度和保温时间下Nb、Ti碳氮化物的析出规律。结果表明,当加热温度相同时,随着保温时间延长,连铸凝固过程中析出的初始大尺寸(2~7μm)铌钛析出物数量逐渐减少,即初始铌钛析出物逐步回溶至钢中;随加热温度从1000°C升高至1100°C,初始铌钛析出物呈长大趋势,从1100°C升高至1200°C,初始铌钛析出物数量减少、尺寸缩小,说明1100°C左右是铌钛析出物析出的临界温度。结合热力学计算结果,确定该超纯铁素体不锈钢中Nb、Ti碳氮化物析出温度处于1100~1410°C。
    • 朱智轩; 龚俊辉
    • 摘要: 探究透明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厚度和4种不同恒定热流对材料表面温度、质量损失率、着火时间及着火温度的影响。利用反演模型并结合部分实验数据得到PMMA的热物性参数,将其他工况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值及理论分析值相互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和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结果表明,PMMA着火时间的下降趋势随热流的增大而逐渐变缓。PMMA厚度小于3 mm时,表面温度和质量损失率随厚度增大而减小。PMMA厚度大于3 mm时,着火温度的平均值为(628±20)K,其着火特性几乎不随厚度的变化而变化,故着火温度可作为PMMA着火判据。
    • 肖旭; 李军; 胡大双; 李坤; 徐波; 田军; 李朝阳
    • 摘要: 为了获得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粉体的热爆炸临界温度,分别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加速量热仪(ARC)和自研的热爆炸试验装置,对CL-20炸药粉体进行了热安全试验研究。结果表明,DSC试验、ARC试验与热爆炸试验获得的CL-20炸药粉体的热爆炸临界温度依次为231.99、200.66、174.40°C。不同的测试方法得到的热爆炸临界温度值不同。CL-20炸药的形状、尺寸、质量等对其发生热爆炸临界温度存在影响,存在尺寸效应。小药量热分析实验预估结果目前尚不能真实地反映生产尺度下含能材料的热安全性,存在小药量试验结果指导安全生产的风险和隐患。热爆炸试验更接近炸药的真实使用情况,其结果可为大药量条件下的热安全性评估提供数据支撑。
    • 饶火瑜; 祝志强; 徐珍珍
    • 摘要: 运用量子化学软件包Gaussian-16对无环烷烃分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考虑取代基的位置对分子能量的影响,获得最稳定的构型,用于计算分子拓扑指数,计算软件为AlvaDesc,共计算了18大类2438个分子拓扑指数。随机选择50个烷烃分子和26个烷烃分子分别作为训练集和外部测试集。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七个分子描述符piPC01、MATS3p、IVDE、E1s、Av、Mor30p和Mor20u对烷烃临界温度具有显著的影响,相关系数达到0.9997,标准偏差为3.11K,经t检验、F检验、D-W检验、留一法交叉验证和外部测试集验证,表明QSPR模型稳健并且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用于预测烷烃的临界温度
    • 何志伟; 葛玉强; 孟涛; 汪扬文; 朱文宇; 李远园
    • 摘要: 为了对氟橡胶包覆的多氨基多硝基吡啶氮氧化合物的热安全性进行研究,使用氟橡胶(F_(2311)),通过溶液-悬浮-蒸馏的方法对2,4,6-三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TANPyO)进行包覆处理,制得TANPyO/F_(2311)造型粉。使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仪对包覆前、后的TANPyO进行对比研究。使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仪对TANPyO/F_(2311)造型粉的热分解行为进行研究。使用Ozawa法、Kissinger法等对TANPyO/F_(2311)造型粉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而后再求得TANPyO/F_(2311)的热点火温度T_(be)、自加速分解温度T_(be)、热爆炸临界温度T_(be)等数据,并对半径为1 m的球状TANPyO/F_(2311)造型粉在不同超临界环境温度下的延滞期进行计算。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氨基多硝基吡啶氮氧类化合物,TANPyO经氟橡胶包覆后,T_(be)为575.54 K,T_(be)为566.07 K,T_(be)为614.03 K,热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
    • 杜亚刚; 杨程帆; 李德仁
    • 摘要: 为了向雅店煤矿4号煤层开采过程中的防灭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选取该矿1417工作面煤样开展程序升温试验研究。通过分析煤体在氧化升温过程中产生的CO、CO_(2)等气体浓度与煤温的曲线关系,并对CO、CO_(2)与耗氧速率进行了分析,得出该矿临界温度为70~80°C,干裂温度为100~120°C,并计算得到雅店煤矿4号煤层试验煤自然发火期为37 d。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C_(2)H_(6)作为该矿的预报性指标气体,C_(2)H_(4)作为辅助性指标气体,以此可以判断煤自燃发展程度,为该矿构建分级预警体系奠定了数据基础。
    • 侯新杰; 李林艳
    • 摘要: 回顾赵忠贤的求学经历和科研工作,重点介绍了赵忠贤在高温超导方面的研究成就和为我国高温超导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 饶火瑜; 祝志强; 乐长高; 徐珍珍
    • 摘要: 采用Gaussian-16软件对脂肪醇分子进行了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6-311g(d,p)基组下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分析,得到每个醇分子最稳定的构象,将此构象的几何参数交给Alvadesc软件计算分子描述符。运用逐步多元线性回归技术找到了对脂肪醇临界温度有显著贡献的五个分子描述符,分别是piPC01,ATS6e,GATS2e,GATS3i和E2m;这些分子描述符描述了脂肪醇分子的结构、大小和连接信息;建立了五参数多元线性回归定量结构性质关系(QSPR)模型,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98,均方根误差仅为1.77 K,经Fisher检验、t-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留一法交叉验证、留多法交叉验证以及外部测试集验证,所得QSPR模型稳健、可靠,能用于预测脂肪醇的临界温度
    • 吴建宾; 李冬; 张彦宽; 拓龙龙; 吴明明; 孙风荣
    • 摘要: 陕蒙矿区深部开采矿井具有矿压大、煤体破碎程度较高的特点,留设窄煤柱沿空掘巷容易形成裂隙造成沿空侧漏风,导致沿空侧浮煤存在煤自燃隐患;为了掌握沿空侧煤自燃特性,以营盘壕煤矿为例,通过程序升温初次氧化和二次氧化实验得到煤氧化过程中的各气体变化规律和自燃特征参数。结果表明:营盘壕煤矿2201工作面原煤和沿空侧氧化煤的临界温度范围为70~80°C和65~75°C,干裂温度范围为105~115°C和120~130°C;氧化煤较原煤的临界温度提前、干裂温度滞后;通过对比2次氧化过程中的耗氧速率和CO产生率,在90~100°C之前,氧化煤较原煤的氧化反应更剧烈,在90~100°C之后相反,说明在低温阶段氧化煤更加容易发生煤自燃,自燃隐患突出。因此,通过加强对沿空侧煤自然发火情况监测,提出了陕蒙矿区沿空侧煤自燃的分区防控方法,构筑了喷浆堵漏、胶体压注和液态CO降温等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技术,实现对沿空侧煤自燃灾害的超前防治,有效保障了沿空侧不着火和本面采空区安全推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