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继发性

继发性

继发性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223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62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1829篇;相关期刊880种,包括中国针灸、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十七届中国内镜医师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暨浙江省放射学学术年会等;继发性的相关文献由4547位作者贡献,包括邢昌赢、易敏、等等。

继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62 占比:14.84%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1829 占比:85.11%

总计:13898篇

继发性—发文趋势图

继发性

-研究学者

  • 邢昌赢
  • 易敏
  • 颜怀玮
  • 颜怀章
  • 颜晓川
  • 胡建明
  • 王国华
  • 王笑云
  • 赵奕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溪
    • 摘要: 葡萄膜炎是致盲眼病之一,由其所致的继发性高眼压(Secondary OHT)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因素。高眼压(OHT)在不同葡萄膜炎的各个阶段都会出现,且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葡萄膜炎继发OHT的发病特征以及葡萄膜炎的类型与眼压的关系。
    • 周旭游; 罗满; 曲娟; 胡进
    • 摘要: 目的分析继发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嘉兴市第一医院的BPPV患者275例,其中原发性BPPV组209例,继发性BPPV组66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析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将继发性BPPV分为有残余头晕亚组和无残余头晕亚组,比较两亚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继发性BPPV组复位前时间长于原发性BPPV组[(8.68±5.45)d比(6.86±3.56)d],残余头晕发生率高于原发性BPPV组(77.3%比23.9%),首次复位成功率低于原发性BPPV组(51.5%比94.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残余头晕和首次复位成功率是继发性BPPV的影响因素(P<0.05)。无残余头晕亚组的首次复位成功率高于有残余头晕亚组(86.7%比4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继发性BPPV残余头晕症状的发生率高且首次复位成功率低,需引起临床重视。
    • 赵洪震
    • 摘要: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动力学特征对原发性及转移性肝癌的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测结果作为分组依据,其中原发性癌组(n=38)、转移性癌组(n=22)。对两组患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两组患者病灶血流动力学特征。结果:原发性癌组病灶周边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检出率高于转移性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性癌组峰值流速、门静脉流速、最小流速均低于转移性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彩超血流动力学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临床可依据差异对肝癌的发病情况进行评估,推荐作为肝癌患者术前常规检查项目。
    • 王菲; 曹士考; 刘宏; 彭龙; 李玮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继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继发性心脏肿瘤超声心动图,探讨其来源构成、转移特点及声像图表现。结果41例中包括恶性肿瘤34例(肺癌22例、恶性淋巴瘤8例、乳腺癌3例、肝癌1例),良性肿瘤7例(静脉内平滑肌瘤)。原发肿瘤为肺癌、乳腺癌、肝癌患者共26例,其中24例(92.3%)于心腔内发现异常团块,16例(61.5%)可侵犯大血管(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肺静脉)。原发肿瘤为恶性淋巴瘤8例,超声心动图均可见心室壁不规则低回声增厚区,其中3例于右心房、5例于心底大动脉旁发现团块状中低回声。原发肿瘤为恶性肿瘤34例中伴心包积液27例(79.4%)。静脉内平滑肌瘤7例于右心房发现不规则条索状结构,活动度大,追溯扫查,可见条索状肿物源自髂静脉-下腔静脉。化疗过程中随访复查,8例恶性淋巴瘤心脏转移瘤均有一定程度缩小,心包积液量亦有所减少,但均可见病情反复;26例化疗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脏继发性肿瘤有重要价值,可判断病灶侵犯心脏及大血管的途径、范围,有利于临床准确判断病情、评估预后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手段。
    • 宋仁芳
    • 摘要: 目的分析在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患者采取低钙+高通量透析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于2019年8月-2021年8月收治的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低钙联合高通量透析治疗)和对照组(常规透析治疗),对比分析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后的钙磷代谢、AKP以及PTH水平变化、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发生情况。结果在两组患者分别治疗前对患者的钙磷代谢、AKP以及PTH水平变化进行分析可见,两组之间并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水平改善更明显,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在两组患者分别干预后分析患者的临床疗效可见,观察组患者明显更高,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情况可见,观察组患者关节疼痛、骨痛及皮肤瘙痒等症状发生率相对更低,对比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结论在尿毒症继发性甲旁亢患者的临床干预中对患者采取低钙联合高通量透析的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疗效,并且对患者钙磷等相关水平的改善更好,治疗后患者症状相对更轻,对提高患者疗效,促进身体康复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 刘晓怡; 张喆; 谢超; 叶佩仪; 孔耀中
    • 摘要: 目的对比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与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患者中行甲状旁腺切除术(parathyroidectomy,PTX)治疗的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术后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本院确诊SHPT并首次接受PTX治疗的患者。按术前透析方式将患者分为HD组(54例)和PD组(45例),并对两组患者术前临床资料及术后病理类型、生化指标、SHPT复发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HD组患者透析龄、血压、血清碱性磷酸酶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水平及二尖瓣钙化率较PD组高(P0.05)。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间血清iPTH、血钙、血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两组间累积未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最低iPTH>3 ng/L是SHP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260,P=0.019)。ROC曲线结果显示,术后1周iPTH>3.25 ng/L、术后1个月iPTH>18.45 ng/L及术后3个月iPTH>90.75 ng/L对术后SHPT复发具有预测价值。结论HD与PD患者PTX术后病理类型、iPTH及钙磷代谢、SHPT复发情况等方面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最低iPTH>3 ng/L是PTX术后患者发生SHPT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iPTH水平是SHPT复发的可靠预测指标。
    • 郭泽华
    • 摘要: 目的:探讨胆总管结石取石术后患者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行胆总管结石取石治疗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与对照组(无继发肝内胆管结合)各41例。单因素分析两组患者病历资料,筛选危险原因开展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析。结果:影响胆总管取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的独立危险原因为:胆囊切除史、胆道狭窄、胆总管扩张、高密度脂蛋白、术后直接胆红素上升等。结论:胆总管结石术后继发肝内胆管结石为患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术后直接胆红素上升等诸多原因共同作用产生的。
    • 徐嘉; 史维臣; 周东升; 王玉龙
    • 摘要: 我国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高达10.8%。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econdary hyperparathyroidism,SHPT)是CKD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手术切除甲状旁腺是治疗SHPT的重要也是最后手段。SPTH手术的重点和难点在于甲状旁腺识别和定位。
    • 曾茜; 陈光唐; 董明昊; 冯鲁乾; 出良钊
    • 摘要: cqvip:颅内表皮样囊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肿瘤,其发病率仅占颅内肿瘤的0.2%~1.0%,最好发部位为桥小脑角。颅内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为首发症状多见,以继发癫痫为临床表现的较少,且当囊内容物发生变化时其影像学表现可不典型,术前诊断往往具有误导性。现报道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额顶叶表皮样囊肿继发癫痫1例,结合相关文献复习,以加深临床医生对颅内表皮样囊肿的认识,降低临床误诊率。
    • 周静媛; 刘肖珩; 沈阳; 曾烨; 陈宇; 蒋文涛
    • 摘要: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代谢病,由多种因素引起,其特点是骨量、骨密度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恶化,骨脆性增强和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已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最终将导致患者日常活动减少,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增加.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一个正确、理想的动物骨质疏松的模型和实验方法以尽可能再现人类骨质疏松的状态,是开展动物实验的关键.我们综述了当前原发性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等动物模型的构建,以及利用这些模型进行给药实验的研究方法,并对研发治疗骨质疏松的新型药物的选择提供了一些参考建议,以期对后续关于药物的作用机制、研发新药、药物的改良等研究提供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