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索隐派

索隐派

索隐派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专利文献29565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江汉论坛、求是学刊等; 索隐派的相关文献由140位作者贡献,包括吕启祥、吴国柱、张国光等。

索隐派—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51%

专利文献>

论文:29565 占比:99.49%

总计:29717篇

索隐派—发文趋势图

索隐派

-研究学者

  • 吕启祥
  • 吴国柱
  • 张国光
  • 胡文彬
  • 刘秋鸽
  • 周冉
  • 张一民
  • 张西平
  • 朱维铮
  • 朱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姜复宁
    • 摘要: 郑子运先生关注到《醒世姻缘传》文本带有的某些语言特点,运用语言学知识进行“索隐”,进而认为蒲松龄是《醒世姻缘传》的作者。但其文中所给出的证据颇有令人生疑之处,论述中也存在一定的疏失,这使得最终结论难以令人服膺。对郑先生论述中牵涉到语言学知识的内容予以剖析,可以廓清其中的部分疏误。
    • 李晓书; 谭渊
    • 摘要: 1735年,欧洲最早的《诗经》节译本收录在《中华帝国全志》中出版。本文结合“礼仪之争”事件解读该译本,指出作为“索隐派”代表人物,译者马若瑟试图在《诗经》与《圣经》的信仰世界间架起桥梁,证明中国古代文化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联系。同时,为捍卫耶稣会传教士在“礼仪之争”中的立场,他还不惜改变译文内容,并通过副文本塑造出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相容性,从而向欧洲传播了一个符合耶稣会利益的中国形象。
    • 张西平
    • 摘要: 白晋是法国来华传教士的代表性人物,在康熙的支持下,他长年从事《易经》研究。在《易经》的研究中,他沿着欧洲索隐派神学传统,开创了对《易经》的索隐派解释,将《易经》与《圣经》合一解释,企图用这种方法化解礼仪之争以来天主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白晋的做法在来华耶稣会士内部引起争论。最终,虽然康熙仍然支持白晋继续研读《易经》,但白晋的全部作品在耶稣会内部遭到了封杀,白晋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寂了。依据梵蒂冈图书馆所藏的重要文献,对这一历史过程进行研究。
    • 张科研; 于峻嵘
    • 摘要: 本文举证新、旧红学时期训诂运用的实例,考察新红学考证派相比于旧红学索隐派在训诂应用上的不同。研究得出,合理运用文字训诂阐释文本之意,不因先见而迁就己说以致曲解原文,使得新红学考证派对训诂方法的应用更为科学,因此新红学考证派相对于旧红学在研究上取得了新的进展。
    • 摘要: 《中国哲学家孔夫子》(Confucius Sinarum Philosophus)中译本于2021年由大象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册:第一册《前言》分为两部分,叙述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并从索隐派的角度对中国上古历史文化进行阐释;第二册为《大学》《中庸》;第三册为《论语》;第四册为《中华帝国年表》,此册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清康熙年间,以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相结合的方式,简要勾勒了中国历史的发展。全书采用中文与拉丁文对照的形式,并加入大量学术性注释,对原书中的疑难之处予以解释说明,增补拉丁文手稿中的删改部分。于1687年在巴黎首次出版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是17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汉学著作之一。
    • 温庆新
    • 摘要: 以《红楼梦发微》为代表的现代"索隐派"红学不仅吸纳此前重考索的习惯,更在现代文艺欣赏思潮及"科学民主"精神刺激下寻求知识考据之后的精神愉悦,寻求《红楼梦》阅读的乐趣及文学欣赏兴味.此举得益于现代"索隐派"红学强调"为前人所未道过"的"自信"心态及"竭力远引"的品评方式,从而带有"独抒己见"的文本生产性批评特征.作为一种阅读模式,现代"索隐派"红学不仅革新了"索隐"阅读方法,而且展示了《红楼梦》如何成为一种知识并形成不断向外传播的内驱力.此举有助于深究《红楼梦》文本意义在不同读者群体的扩容细节及其接受史意义.
    • 高玉海
    • 摘要: 郭豫适深受鲁迅当年撰写《中国小说史略》的影响与启发,以其《红楼研究小史稿》及《续稿》开启了新时期以来学术研究史的先河.其评述红学人物和史料以辩证法为指导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分析和批评原则.在评价红学人物的功过是非上不断自我修正和完善,在对新旧索隐派研究方法的批评上则自始至终坚守自己的观点.
    • 郑云艳
    • 摘要: 西方“索隐派”以“赫耳墨斯思想”为依据,以“三重伟大”作为沟通基督教和异教思想的突破口.他们对《易经》予以高度关注,试图建立伏羲等中国上古人物与《圣经》纪年的对应关系,并从《易经》中寻找上帝的启示,倡导“中学西源说”.“索隐派”的本意是调和中西文化的冲突与矛盾,却引起了中国士大夫的回击,“中学西源说”亦被中国土人转化为“西学中源说”和“中国文明独立起源说”.在双方论证“中学西源”或“西学中源”的过程中,《易经》均发挥了沟通中西学术的桥梁作用.
    • 温庆新
    • 摘要: 《阅红楼梦随笔》的撰写缘起是周春强调“忆少时”的记忆重构与印证“张侯事”的听闻经历等“自我”诉求.此类诉求与学者的身份烙印、注重“小学”的治学路径相交织,促使周春据以彼时特殊知识体系来建构与“俗说”不同的“使将来阅《红楼梦》者,有所考信”的诠解范式.这种索隐者“自我”诉求与“他者”说教相杂糅的主观式索隐,成为早期“索隐派”红学的重要阅读方式与文本阐释策略.基于阅读史视域予以考察,有助于探讨作为一种趣味性阅读的“索隐派”红学如何展现自身的阅读期待,乃至相应阅读实践如何促使其在相似“文人习惯”中不断挖掘《红楼梦》的经典特征,从而分析《红楼梦》流传过程中的读者真实反应及接受细节,乃至隐含评阅之中的群体心态.
    • 仙恒
    • 摘要: 耶稣会索隐派是清朝来华传教士组成的学术团体,他们将《易经》等文化巨著融于天主教神学之中,其思想倾向堪称"礼仪之争"时西方传教士中的一股清流。当前,天主教中国化应将重心尽快移至神学本地化上来,以史为鉴,神学本地化必须完成,也必然完成。本文由"索隐"思想入手,以神学、国学研究为径,试为中国天主教神学本地化面临的文化冲突探寻具有现实意义的实践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