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简帛

简帛

简帛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49篇,主要集中在汉语、信息与知识传播、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18篇;相关期刊175种,包括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文史、文史知识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五次医古文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中医药文献研讨会等;简帛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如青、汪韶军、张显成等。

简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3 占比:6.82%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3318 占比:93.12%

总计:3563篇

简帛—发文趋势图

简帛

-研究学者

  • 张如青
  • 汪韶军
  • 张显成
  • 晏昌贵
  • 李运富
  • 贾连翔
  • 赵平安
  • 魏晓艳
  • 丁媛
  • 周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陆巧; 周祖亮
    • 摘要: 简帛医书方药文献是中医方药的源头性文献,反映了战国秦汉时期的医方原貌。学术界对此已有丰富研究成果,其中医学研究包括医方命名、方药应用、方药临床、药物标本四方面,学术源流研究包括方药比较、方药源流两方面。但已有研究还存在不足,今后可以从全面综合、方药传承、临床应用、药证研究四方面进行深入与拓展研究。
    • 李海峰
    • 摘要: 本文分析了简帛医书中的踝部诊脉法,把马王堆医书《脉法》和张家山汉简《脉书》“相脉之道”段中“掸”释为“触”,认为其所记述的踝部诊脉法是通过分别切按足踝手腕上五寸处及踝腕周匝各条经脉的搏动,根据其异于它脉的表现而确定病变的经脉。文章考察了踝部诊脉法的流传情况,发现在仁和寺唐抄本《太素·诊候一》中,其操作方法已由右手触诊变为弹诊,此为第一变。在《素问·三部九候论篇》及《针灸甲乙经》中,切按部位由腕踝十一经脉脉动处改为仅诊察足踝部,此为第二变。全元起注、杨上善注及敦煌卷子《三部九候论》都记载诊脉部位当于内踝上五寸处,此为第三变。其中,全元起认为内踝上五寸乃三阴交穴,杨上善认为此为足太阴脉所行处。踝部诊脉法的第四变是王冰注认为当诊察手、足内踝上之太阴脉。杨上善、王冰用诊察太阴脉以解释踝部诊脉法,或许是受《黄帝内经》寸口诊脉法重视太阴思想的启发。总之在《黄帝内经》中,踝部诊脉法被改造、融入三部九候诊脉法中,其以脉的异动诊断病脉思想得到发扬,更增加了“应”的内容,以与弹脉相应,但最终由于此诊脉法由触脉改为弹脉,操作难度大大提升,兼之后人对切按部位多有歧见,影响了其流传,以致最终湮没于历史之中。
    • 李真真
    • 摘要: 美国汉学家关于简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译、文献学及文字学研究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美国简帛《老子》研究的相关论著的整理分析发现,美国汉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国内考古发现,尤其是出土《老子》的相关动态。积极开展与中国学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研究的角度多样化,研究领域也从单纯的文本翻译拓展到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方面。
    • 李真真
    • 摘要: 美国汉学家关于简帛《老子》文本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老子》的英译、文献学及文字学研究三个方面.本文通过对美国简帛《老子》研究的相关论著的整理分析发现,美国汉学界一直密切关注中国国内考古发现,尤其是出土《老子》的相关动态.积极开展与中国学者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研究的角度多样化,研究领域也从单纯的文本翻译拓展到文献学、文字学、历史学、宗教学、哲学等方面.
    • 汪韶军
    • 摘要: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争议性字词进行考辨,以确定“此其不善已”“高下之相呈也”“有弗盈”“挻埴”“沕芒”“蠢蠢呵”“未孩”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 李振东; 李一宁
    • 摘要: 郭店简与《说文解字》中"仁"字的三种形体在构形方式上是相同的,只是在形体演变的过程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字的构件发生变化,造成了不同异形字.由于没有详察构件之间存在着的流变关系,因此出现对"仁"的内涵做出各种随文释解的现象.现从意义和实用的角度,阐释"仁"字形义关系的历时变化,并对其成因做出蠡测.
    • 汪韶军
    • 摘要: 古今的《老子》诠释似乎陷入到了一人一义、十人十义的"诠释学的无政府主义"窘境.但通过对地上地下几个重要版本的对勘,可获取更为可信的文本,从而为校准或深入理解老子思想奠定坚实基础.此处择取一些争议性字词进行考辨,以确定"此其不善已""高下之相呈也""有弗盈""挻埴""沕芒""蠢蠢呵""未孩"等文本,消除或防止相关的一些误读,并在可能的情况下梳理出文本流变历程.
    • 张沫
    • 摘要: 在传世《老子》文本系统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一句并没有太多用字用词上的差异,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没有争议.但在出土文献各版本《老子》中,这句话的用字用词有了明显差异,随之而来的是句意理解的分歧.这句话郭店简本作"万勿(物)方(旁)(作),居以须复也",马王堆帛书甲、乙本作"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北大本作"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前人学者由异文而生发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有的也许合乎文意,但未必符合当时的用字用词习惯.是故本文尝试从字词角度出发,对"并、旁、方、须"等字的字形字义字用作一分析,将不符合字词使用习惯和规律的解读排除出去,将可能的解读展示出来.继而从字词角度分析异文之所以产生的原因.就《老子》这句话而言,本文以为历时的词形替换和文字的通假会导致异文的产生.然而出土与传世文献之间的异文产生情况是复杂多样的,语言文字规律并不能解释全部现象,文本的产生方式、流传特点,乃至思想的变迁都会影响异文的产生并最终表现在字词上.从字词入手,可以帮助我们划定解读的可能性和范围,而字词之外,那些思想层面、历史层面的原因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究和发掘.
    • 李鋭; 張帆
    • 摘要: 《老子》出土簡帛本已有四種,敦煌本及傳世本更有不少,異文衆多。排比異文,會而箋之,以《老》解《老》,可以解决一些疑難,有助於了解《老子》的文義、思想。如第1章中,"兩者同出",帛書本前無"此"字,當從,"兩者"應該是泛指凡對偶爲兩者;"以觀其妙"之"妙"義爲"成"。第2章闡發第1章之"兩者","爲而不恃"之"恃"當讀爲"持",與51、77章等相關。第3章"强其骨"舊多不爲人注意,其實"强"與"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之"壯"相關,説明聖人治民,雖是無爲之治,然亦是"以百姓爲芻狗",合於道然並非與民同歸於道、守柔。第4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而"之義爲故,"或"義爲如。第5章"芻狗"讀爲"雛狗","雛"本義爲雞子,即小雞;"不仁"乃無偏私,"不屈"乃"不積"之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