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气

中气

中气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176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体育、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专利文献1610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福建基础教育研究、数理天地:高中版、光明中医等; 中气的相关文献由4481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世有、王强、徐斌等。

中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4 占比:8.73%

专利文献>

论文:1610 占比:91.27%

总计:1764篇

中气—发文趋势图

中气

-研究学者

  • 王世有
  • 王强
  • 徐斌
  • 徐科军
  • 许伟
  • 陈继革
  • 刘汉彬
  • 李军杰
  • 金贵善
  • 陈强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彭鑫; 杜松; 于峥; 张治国
    • 摘要: “中气”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发展、演变、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其学术思想最初来源于古代哲学“土居中央,调控四方”的“重中”思想和“左升右降,左旋运动”的升降理念,并在《黄帝内经》中初步构建成型。《黄帝内经》虽首先提出“中气”一词,却没有明确定义和集中的阐述,关于“中气”理论的论述分散在不同篇章之中。本文对《黄帝内经》“中气”理论的渊源与构建进行系统整理,以期对中医理论、临床及科研工作有所助益。
    • 时吉来; 郭良清; 刘晓; 张珊珊
    • 摘要: 中气为阴阳交感之气,影响气机升降及阴阳变化。消渴由中气亏虚引起的水火不济、火邪内生、煎熬阴液所致,治疗上以健运中气为主,并注重调理脾胃升降、扶助阳气、清上温下、调畅气血。从中气角度治疗消渴,执简驭繁,有助于为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 续海卿
    • 摘要: 六气“标本中气”学说源于《内经》,是中医气化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中医治病求本要遵循的重要理论原则。六气“标本中气”学说的意义在于指导医生治病要辨标本、明标本、求标本,从而治病求本。分析认为:“中气”是天地之气的通道(天地之中气);“中气”是天地之气与人体之气的通道(天地人之中气);“中气”是人体之气的通道即脾胃之中气。在疾病的病变过程中,病证的阴阳性质的变化遵循六气“标本中气”之“中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把握住六气“标本中气”之“中气”的变化,就可以把握住疾病传变的规律,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 肖军
    • 摘要: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背后时空观的解读,发现二十四节气是有历史发展过程的,十二个中气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在晷仪及《易经》《黄帝内经》中都有与七衡六间相对应的刻画与描述。古人在二十四节气的时序中完成了时节与天象的对应,太阳与月亮的相合,编撰了天与人相合的独特的天文历法。在都城的规划设计中,发现古人是以观测冬至时的太阳方位来确定中轴线的,找到了确立元大都中轴线的天文依据。
    • 徐兆辉
    • 摘要: 临床中主要表现为人体物质转化失常的疾病,如软骨退化性疾病、代谢类疾病,治疗多比较困难,或疗效不佳,或可起一时之效。由中气的气机运动,与全身脏腑气机、营卫运行等生命活动关系密切,为全身气机的枢轴,可调控人体脏腑秩序、节律,脏腑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骨骼、血液成分的代谢;执中治病——温脾阳、补脾气、助轮转,为软骨退化性疾病、代谢类疾病这类难治性疾病提供一个治疗思路。
    • 张弛; 王强
    • 摘要: 该文依据黄元御脏腑气机“一气周流”理论,通过探讨气机升降理论,认为气机是推动生命活动的根本,对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重要意义。若气机升降失调,可导致脏腑阴阳失交,相应的病理变化也随之产生。对脏腑气机升降理论进行深入研究,是从传统医学整体观角度审视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对疾病辨证论治、审病求因的重要体现,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和临床指导意义。
    • 彭鑫
    • 摘要: 本文梳理从先秦时期到隋唐时代中医学代表著作中“中气”一词的含义,发现主要有如下6种:①中焦脾胃之气;②运气学术语,指中见之气或天气;③皮肤内的经络之气;④指体内五脏的真气;⑤二十四节气内容;⑥病证名,指类中风类型之一,即气中。从《黄帝内经》时期到隋唐时期,“中气”一词的概念除指代运气学术语、病证名称等固定名词以外,在用于阐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治则治法、治法方药等内容时已经逐渐淘汰“经络之气”“五脏真气”等含义而归为“中焦脾胃之气”这一种解释。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气”一词的概念经历了由博返约的过程。本文通过探讨中医学术语“中气”一词概念的发生与演变过程,以期对于理解中医学古代文献和研究中医学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有所助益。
    • 冯克久; 吕英
    • 摘要: 李可老中医将消化道肿瘤的病机归纳为"整体虚寒、局部实证",提出"人身无处不中气,立足人身中气即脾胃.凡病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保得一分胃气,便有一线生机",创立了抗癌名方攻癌夺命汤,临床用于治疗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效果显著.吕英教授跟随李可老中医学习多年,对其学术思想进行了高度总结.该文介绍李可老中医从中气论治消化道肿瘤的思想与经验,并介绍吕英教授运用其学术思想临床辨治结肠癌、胃癌、肝内胆管癌验案,以飨同道.
    • 两色风景; 王小坡(图)
    • 摘要: 他多么喜欢听货郎那句中气十足的"我回来了"。那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屋子,不再只是屋子,而是一个"家"。位于山脚下的这间屋子,小小的,旧旧的,破破烂烂,一看,就知道没有人住。屋子已经记不清,他孤零零地站在这里有多久了,只记得没有人住的日子,很长,很寂寞,很不好过。其实不是没有人来住过。多少个呢?数一数,不多不少,正好九个。有九个人陆续住过这间屋子。他们每一个到来时,屋子都好高兴。
    • 何易; 章勤
    • 摘要: [目的]探析黄元御妇科学领域遣方用药特点,总结其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的学术特色.[方法]结合《四圣心源·妇人解》及《黄元御药解》,整理其所载方剂及药物,统计频数并进行分析.分别从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分析黄氏遣方特点,进而归纳总结其临证用药特点,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阐述其遣方用药思路.[结果]黄氏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多从肝脾论治,病机多与"土虚木陷"相关.《四圣心源·妇人解》共11篇,方剂20首,用药频数最高者分别为甘草、桂枝、茯苓、芍药、丹皮等,体现了黄氏注重培土疏木、兼以行血化瘀、善用温阳之品的用药特点.其方药应用于临床中疗效显著,如以桂枝姜苓汤补中暖脾、疏肝调经治疗脾虚肝郁之月经先期者,以豆蔻苓砂汤开郁降浊、和胃止呕治疗脾虚湿盛之妊娠恶阻者.[结论]黄氏在遣方用药上重视中气,贵阳贱阴,治疗妇科经带胎产诸病重视肝脾、扶阳为先,疗效确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