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移动监测

移动监测

移动监测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3年内共计459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673795篇;相关期刊76种,包括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国检验检疫、东南传播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广东省神经康复学术大会、岭南康复科主任高峰论坛、第十三届全国工程物探与岩土工程测试学术大会、2007年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移动监测的相关文献由1315位作者贡献,包括谭洪卫、王晓振、许家林等。

移动监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73795 占比:99.98%

总计:673901篇

移动监测—发文趋势图

移动监测

-研究学者

  • 谭洪卫
  • 王晓振
  • 许家林
  • 谢建林
  • 慕容灏鼎
  • 谢晋雄
  • 邢军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思源
  • 侯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雷恒岗
    • 摘要: 1月,随着春节的临近和湖北省“两会”的召开,湖北省无线电监测中心(简称“省监测中心”)与武汉市无线电监测中心全面加大了对省会武汉的监测力度,着力打击“黑广播”等非法设台行为,当月即查获3套“黑广播”。17日傍晚,省监测中心“两会”保障团队在实施会场及周边重点区域专项监测时,监测到广播频段内出现一可疑信号,该信号正播放药品广告,内容十分低俗,应该是“黑广播”无疑。为此,省监测中心随即联合武汉市无线电监测中心,连夜紧急排查信号源。监测技术人员利用移动监测设备,开展了多点交叉测向定位;4小时后,将非法信号锁定在黄陂木兰山的山顶。由于此时天黑山陡,山林荆棘丛生,在锁定“黑广播”的大致位置后,技术人员只好返回。
    • 谭洪卫
    • 摘要: 在污染防治被列为国家三大攻坚战之一、蓝天保卫战成为未来生态城市建设、改善民生(居住环境)的重点任务背景下,本文介绍了作者团队研发的以城市出租车为载体,以城市空气质量管控为目的、可实现空间颗粒度高、时间响应快的时空高分辨率移动监测系统。该系统融合先进的传感器物联技术、云计算技术,以低成本和高速响应的优势弥补了既有的国家环境监控站标准仪器监测系统(以下简称“国控站”)“成本高、颗粒度稀疏、响应慢”的短板,填补了监测盲区,增强了动态响应,构筑起更加精细、完整的城市监控网络,也是大数据、物联网科技发展背景下对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积极响应。该模式已经在全国十余座城市展开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环保和社会效益。
    • 李青妤; 胡婷莛; 陈楠; 王齐; 饶品华; 段玉森; 黄辰宇
    • 摘要: 为研究城市高密度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分布特征,2019年秋季对上海市某高密度街区道路大气颗粒物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地理位置、车辆与道路图像视频信息进行了同步移动在线监测,并结合街区内固定站数据和后向轨迹模拟结果,总结了影响街区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城市大气颗粒物背景拟合值处于较低水平时,街区内的大气颗粒物浓度变化和影响因素易被识别;机动车污染源对大气颗粒物浓度贡献大,其中大型机动车的影响明显;户外施工和道路清扫会引起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其中PM_(10)上升更明显;交通密度大的十字路口大气颗粒物浓度通常较高;城市高架的盖状结构会阻碍大气颗粒物在垂直方向上的扩散,引起局部大气颗粒物浓度上升;街区内高大浓密的乔木对近地面的大气颗粒物屏蔽效果不理想,甚至有助于颗粒物累积;早晚高峰时段大气颗粒物浓度较非高峰时段高。
    • 李忠友; 董柏青; 尤剑鹏; 吴琪俊; 何并文; 张杰; 李海; 唐莎; 冯第林; 黄燕; 叶绘晟; 叶勇玲; 莫雪妮; 马金凤; 覃光球; 梁宝桐; 陈世艺; 温平境
    • 摘要: 目的探讨某高校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科学防控机制,为各高校应对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提供借鉴。方法对2020春季学期该校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进行回顾,分析各项防疫措施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及防控效果。结果在新冠肺炎疫情早期该校及时构建了学校党政联席的新冠肺炎预防控制指挥部体系;迅速组织技术攻关建立“自我移动监测系统”,稳步开展全校师生健康监测;采用“双绿码”健康审核制对师生返校前、返校中、返校后健康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评估和甄别,规避疫情输入风险;实行分区错峰返校,降低人群聚集风险;持续加强返校后师生健康服务与管理,督促严格遵守“一必”、“三勤”、“八不”;科学规划课堂,实行错峰上课,减少聚集传播风险;加强公共区域环境卫生和清洁消毒;强化心理健康辅导,构筑心理健康防线。结论通过以上严格的校园疫情防控措施,该校基本实现了“全校统辖,前移关口,外防输入,内防扩散,严防死守,保护健康”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实施校园管理和防疫管控,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新冠肺炎在校园的传播。
    • 邓勇; 龚清林; 王骁; 朱文艳
    • 摘要: 针对轨道交通站台门系统,阐释了其智能运维平台基本架构及主要功能设计,具体包括系统设备基础信息管理、维护作业管理、系统学习与考核管理、系统故障实时监测与动态跟踪、重要部件的全生命周期跟踪监测、故障统计及预警、移动监测等七大功能,为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的实践提供了参考。
    • 摘要: “时空大数据驱动的公路网运行状态精准辨识与主动控制技术及应用”项目属于交通工程、信息技术多学科交叉领域。国家公路网是国家综合运输体系中的大动脉和骨干网,是强化城市群联系、加快交通一体化建设的重要基础。项目针对公路网网络规模大、状态成因杂、影响因素多所导致的数据处理慢、状态辨识粗、应急救援难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利用有序群体行为认知路网运行的创新思路。项目基于海量固定与移动监测设备采集信息、车联网日活跃车辆所汇聚的动轨迹信息,结合事件、气象等外部环境信息.
    • 陈广宏; 黄仲文
    • 摘要: 2021年9月和10月采用Sniffer4D灵嗅大气移动监测设备于潮州市韩山师范学院东丽A、B、C校区的臭氧分别进行了7d的步行移动监测和分析,结果显示:校园臭氧的日变化为下午>上午>晚上,峰值在下午;校园内臭氧浓度的空间浓度变化范围是80~110μg/m^(3),校园周边临近路边的臭氧的浓度值较高,可能与机动车尾气排放的臭氧前体物相关;校园臭氧浓度总体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二类功能区1h浓度标准,对暴露人群的健康风险较小。
    • 李仕田; 朱利; 张宝; 赵卫; 吴清华
    • 摘要: 梳理发达国家中时效性、敏感性优越的移动监测平台,分析其在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中的作用。阐述代表性的移动监测平台在新冠大流行中的发展、转变以及其在流行病学调查、疾病防控中的功能,并深入分析我国疾病监控系统优点与不足。提出建立以国家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为主体、公众参与为补充、多源头疫情报告、联合监测多种疾病的疾病监测模式的设想。
    • 王建平; 林立; 袁永钦; 敬东明; 董玉莲; 潘铁军; 陈诚; 朱争亮
    •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城市供水质量的要求逐步提高,对供水企业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升用户龙头水质,实现供水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供水行业和城市管理的一项紧迫任务。广州市自来水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网络管理信息化技术,再结合网格管理和大数据的分析成果,构建人工检测、在线监测、移动监测和水质监测信息管理平台的"四位一体"城市饮用水全流程水质快速反应监测体系,通过对用户龙头水、用户表前最不利水、小区入口水、市政管网水、出厂水、水源水等供水全流程水质逆向进行检测及分析,动态优化控制出厂水的内控水质指标,并首创"自来水免费上门检测水质服务",水质公示到用户龙头,多措并举实现居民对自来水服务的满意度连续八年位居省内第一,全国前列,为广州市主城区的供水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陈卓
    • 摘要: 通过建立健全非法调频广播监测监管体制机制,建立技术监测监管系统,通过对辖区空中广播电视频道频率进行全天候监测预警,实现对"黑广播"违法违规行为进行精准打击,净化空中电磁波传播秩序,规范广播电视传播秩序,维护文化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