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科技观

科技观

科技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413篇;相关期刊162种,包括胜利油田党校学报、理论视野、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2013年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年会、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2012年年会等;科技观的相关文献由22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伟、赵培军、倪伟波等。

科技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2.5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1%

专利文献>

论文:7413 占比:97.37%

总计:7613篇

科技观—发文趋势图

科技观

-研究学者

  • 张伟
  • 赵培军
  • 倪伟波
  • 唐纯武
  • 庹进平
  • 张世均
  • 张瑾
  • 李向东
  • 李桂丽
  • 杨小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查唐龙; 张晓伟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厦,在对德国古典哲学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中科技与人的异化批判中体现了其人本指向。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在“化中国”的进程中,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主要从确保人的“自然”存在为基本前提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力量两个方面着手;以“抗战建国”“突围保国”“强基富国”“圆梦强国”等人民现实需求的满足为实践着力点;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落脚点,“三位一体”地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人本指向。
    • 雷环捷
    • 摘要: 铁路认知的社会建构贯穿于晚清史,是中国铁路史更完整且更显著的表现。根据焦点问题的迁移,可将其划分为起源阶段(1834—1861)、增长阶段(1861—1894)和转向阶段(1894—1912)。晚清铁路认知发展历程呈现出前瞻性、互动性、综合性和公共性的基本特征,并在不同的阶段各有建构动力。一分为二地看,铁路认知的变革意义在于同步发生的科技观更新,而其局限则是折射出中国近现代科技转型的滞后性和偏移性。作为案例的这段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曲折历史,从思想观念的本质和实践应用的取向两方面为当代中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提供了可资参鉴的经验和教训。
    • 王帅博
    • 摘要: 科技观作为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广大学者所青睐.哈贝马斯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科技观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探析哈贝马斯的科技观思想,对我国转型时期的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哈贝马斯的科技观进行了论述,分析了其思想背景,对其思想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思想在我国当下转型期社会中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阐述.
    • 柳洲; 陈玉卓
    • 摘要: 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一百年,是应对霸权主义和霸权国家的威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百年.一百年间,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三个历史阶段的世情国情,围绕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需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观.这一科技观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进一步细化为自力更生的科技观、自主创新的科技观和自立自强的科技观.这三个阶段的科技观既与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一脉相承,又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特点和发展任务.
    • 吴兴华
    •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全面介入人类社会,不仅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而且对人们的人生观产生重大冲击,致使传统人生观教育受到挑战.由于任何人生观都是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形成的,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因而人工智能时代人生观教育必然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从人生观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变革.这不仅有利于人工智能时代人的发展,也有利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推广和运用.
    • 冯淑玲
    • 摘要: 2012年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作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要论断,以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此后,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分别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重要安排.特别是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十四五"期间国家重要发展战略.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内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通过打造科技领域"杀手锏"技能,进而突破"卡脖子"困境,成为当务之急.
    • 范一波
    • 摘要: 作为“整个文明世界中最卓越的学者和现代无产阶级的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勠力同心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成功,可以堪称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大奇迹,它的问世不仅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滋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哲学智慧。其思想在不断发展深化、沉淀的历程中,所指向和塑造的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中国科技思想的前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在,我国的发展步入新的阶段,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引路人,也是使我国壮大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且与我国国情切身结合,才能有力推动中国科技发展。
    • 于敬波
    • 摘要: 文章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强调地理课程思政建设和实施的重点是强化宇宙观、环境观、人口观、科技观、资源观和领土观六种教育,并阐明其各自的正确观念和主张,明确其各自所起的思政作用,为一线地理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确定重点目标、内容和方向,提供具体课程思政的范例和样板,将地理课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
    • 张德华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历来重视科技问题,十九大会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对科技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和论述,这对我国青年科技人员工作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