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种群控制

种群控制

种群控制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424485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昆虫学报、生态学报、植物保护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1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11届中国药师周、中国昆虫学会2001年学术年会、2016全国卫生杀虫药械学术交流会等;种群控制的相关文献由172位作者贡献,包括梁广文、庞雄飞、侯有明等。

种群控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5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4485 占比:100.00%

总计:1424553篇

种群控制—发文趋势图

种群控制

-研究学者

  • 梁广文
  • 庞雄飞
  • 侯有明
  • 尤民生
  • 吴文君
  • 姬志勤
  • 张茂新
  • 曾玲
  • 秦宝福
  • 任顺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钟东; 宁广南; 钟权
    • 摘要: 在养殖罗非鱼的过程中,雌性罗非鱼的繁殖能力往往过强,引起种群控制困难、推迟商品鱼的上市时间和规格差异大等问题。为了提高罗非鱼养殖的经济效益,本试验探索新吉富罗非鱼(GIFT Oreochromis niloticus)和斑点叉尾(letalurus Punetaus)的套养模式,在0.67hm^(2)池塘共放罗非鱼40000条,平均每条体重为65g;斑点叉尾6000条,平均每条体重为80g,进行主养罗非鱼套养斑点叉尾鮰试验。
    • 冒正兰; 金勇
    • 摘要: 目的 区域白蚁综合治理研究中,以铒站技术监测控制为主,辅以定点药物灭治,观察一年来白蚁种群灭治系统对上海某街区白蚁种群控制的应用效果.方法 观察现场安装的834个心居康地下型饵剂系统,安装后一年六次检查记录与分析.结果 街区一年来白蚁干扰投诉为零,埋设的地下型饵站有48个监测到台湾乳白蚁,有27个监测到黄胸散白蚁.台湾乳白蚁的种群控制率为91.30%,黄胸散白蚁的种群控制率为85.19%.结论 区域白蚁综合施策有成效;心居康地下型饵剂系统对白蚁种群有较好地控制作用,并能有效抑制有翅成虫的出飞.
    • 顾爱祥; 张网定; 周福才; 邬亚红; 张海波; 韩杜斌
    • 摘要: 为了探讨温度胁迫和降水对蔬菜烟粉虱种群的影响,分别利用冬季零度以下的低温、 夏季高温闷棚,以及降水量和降水程度与烟粉虱种群数量的关系,研究温度和降水对蔬菜烟粉虱的种群影响.结果发现,冬季低温强度和低温时间对翌年烟粉虱的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温度越低、 低温时间越长,翌年春夏烟粉虱的种群数量越低.翌年春夏烟粉虱的种群数量和低温当量的相关关系符合下列方程:y=-63.16ln(x)+177.2(R2=0.9102).夏季高温闷棚后棚内温度迅速上升,闷棚1 d后,棚内地面以上10 cm的空气最高温度迅速上升到63.97°C,此后5 d闷棚期间最高温度一直保持在64°C以上;闷棚1 d后,辣椒上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达到60.41%,处理5 d后成虫全部死亡.闷棚后棚内土温迅速上升,闷棚1 d后,地下20 cm处的温度达到了39.53°C,随着闷棚时间的延长,土温一直保持在40°C以上.降雨量和降雨时间对烟粉虱种群数量有明显的影响,降雨量3.33 mm/12 h的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达到84.72%,11.67 mm/12 h的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达到96.32%.3.33 mm/12 h的降雨强度处理下,处理1.5 h、2.0 h后烟粉虱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2.93%和95.42%.结果表明,冬季低温、 夏季高温和降水对蔬菜烟粉虱种群数量有抑制作用.
    • 黄运新; 封洪强; 吴孔明
    • 摘要: 为了解我国北方春玉米区种植Bt玉米条件下主要靶标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的Bt抗性风险,探索合理的Bt玉米种植比例,根据亚洲玉米螟的特点构建种群动态与遗传模型,对不同的Bt玉米种植比例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显示,当以种子混合种植75%的Bt玉米+2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密度下降到每百株玉米植株30头幼虫以下的时间,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即亚洲玉米螟种群抗性基因频率达到50%的时间,在1代区为40年、在2代区为20年.当以种子混合种植20%、15%、10%、5%的非Bt玉米庇护所时,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控制时间仍为1~2年,而害虫的抗性时间缩短,在1代区分别是29、21、15、9年,在2代区分别是14、10、7、4年.表明在研究区域内以种子混合种植20%以上的非Bt玉米庇护所可维持对亚洲玉米螟的Bt抗性管理至少14年.
    • 曹溪; 朱春亚; 张茂新; 凌冰
    • 摘要: [目的]为研究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na furnacalis (Güenée)的生物活性和体内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饲料混药法测定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并以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增长的控制作用;采用酶标仪测定了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和磷酸酯酶活性的影响.[结果]用含0.25,0.5,1.0,2.0和4.0 mg/g浓度苦瓜素Ⅰ的人工饲料饲喂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3d,幼虫的存活率明显降低,LC50为3.2 mg/g;对幼虫体重增长的抑制作用显著,在4.0 mg/g浓度下,第1,2和3天体重增长的抑制率分别为76.87%,78.24%和79.94%,且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苦瓜素Ⅰ各浓度处理组中亚洲玉米螟蛹的历期和成虫寿命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但苦瓜素Ⅰ明显降低了亚洲玉米螟雌成虫的产卵量,4.0 mg/g浓度下,产卵抑制率高达73.55%.苦瓜素Ⅰ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酸性磷酸酯酶和碱性磷酸酯酶活性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处理24,48和72 h后,对亚洲玉米螟幼虫海藻糖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8,2.9和4.9 mg/g;对酸性磷酸酯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1,2.6和1.5 mg/g,对碱性磷酸酯酶活性的IC50分别为3.3,1.9和3.6 mg/g.[结论]苦瓜素Ⅰ能显著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的生长发育及成虫的生殖力,使其实验种群的增长受到明显控制.苦瓜素Ⅰ抑制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海藻糖酶和磷酸酯酶活性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 杨建云12; 曹溪1; 纪春艳1; 赵晓峰1; 张茂新1
    • 摘要: 甜菜夜蛾是我国严重为害蔬菜的害虫之一,本文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及其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用菌株PS-1菌悬液与人工饲料混配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对其幼虫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蛹和成虫有明显的后致死作用.在2×101~2×108 cfu/g的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蛹的存活率明显降低,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其试验种群的增长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4.4%~100%.用浓度为1×103、1×105和1×107 cfu/mL的PS-1菌悬液分别配制成10%蜂蜜水饲喂甜菜夜蛾成虫2d,各浓度处理组成虫的寿命分别比对照缩短了5.70、5.91和7.16d,产卵量也明显减少.用浓度为1×109cfu/mL的PS-1菌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幼虫8d累积死亡率达70.0%,显著高于对照.用组建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全面作用,该菌株对甜菜夜蛾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抑制了甜菜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存活率以及成虫的生殖力.这些结果为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和粘质沙雷氏菌PS-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 杨建云; 曹溪; 纪春艳; 赵晓峰; 张茂新
    • 摘要: 甜菜夜蛾是我国严重为害蔬菜的害虫之一,本文测定了粘质沙雷氏菌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及其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用菌株PS-1菌悬液与人工饲料混配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对其幼虫的存活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其蛹和成虫有明显的后致死作用.在2×101~2×108 cfu/g的浓度范围内,有明显的浓度效应.随着处理浓度的升高,甜菜夜蛾幼虫的死亡率明显提高,蛹的存活率明显降低,成虫产卵量明显减少,其试验种群的增长分别比对照降低了74.4%~100%.用浓度为l×103、l×105和1×107 cfu/mL的PS-1菌悬液分别配制成10%蜂蜜水饲喂甜菜夜蛾成虫2d,各浓度处理组成虫的寿命分别比对照缩短了5.70、5.91和7.16d,产卵量也明显减少.用浓度为l×109cfu/mL的PS-1菌悬液离心后,取上清液加入到人工饲料中饲喂甜菜夜蛾2龄幼虫48 h,幼虫8d累积死亡率达70.0%,显著高于对照.用组建生命表的方法评价了菌株PS-1对甜菜夜蛾的全面作用,该菌株对甜菜夜蛾试验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其抑制了甜菜夜蛾幼虫和成虫的存活率以及成虫的生殖力.这些结果为甜菜夜蛾的生物防治和粘质沙雷氏菌PS-1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依据.
    • 赵洁; 刘小宁
    • 摘要: RNAi技术在研究昆虫功能基因组学方面已经越来越成熟,基本涉及了昆虫的所有目,并为害虫的控制和益虫种群保护筛选出许多合适的基因,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为了在这一领域更好地运用RNAi技术就必须了解干扰片段的不同递呈方式及其在昆虫体内的吸收机制.因此,就目前在昆虫中常用的干扰片段递呈方法和吸收途径进行了简要介绍,对近年RNAi在害虫控削和昆虫种群保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与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