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心理学、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4篇、专利文献2397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用心理学、心理与行为研究等; 社会知觉的相关文献由15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渊、刘敦虎、吴琦等。

社会知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4 占比:4.16%

专利文献>

论文:2397 占比:95.84%

总计:2501篇

社会知觉—发文趋势图

社会知觉

-研究学者

  • 刘渊
  • 刘敦虎
  • 吴琦
  • 蒋重清
  • 冷海州
  • 匡瑶
  • 吴丽萍
  • 徐春芳
  • 李雅宁
  • 梁沛好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志国
    • 摘要: 学生个体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简称为知、情、意,其中最基础的是认知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有着丰富的内容,本期重点讨论学生的社会知觉过程及其规律。认识社会知觉社会知觉这个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1947年提出来的,指的是在社会情境中以人为对象的知觉,包括个人对个人的知觉,个人对群体的知觉,群体对群体的知觉。简而言之,社会知觉就是对他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
    • 耿晓娣; 李玉华; 刘筱雯
    • 摘要: 目的探讨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弹性与社会知觉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上海市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临床干预,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两组均干预两周。干预前后,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评估患者的心理弹性,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价患者的社会知觉,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评价患者的自知力及依从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IEF)评估患者的生活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CD-RISC中的坚韧、自强、乐观评分分别为(32.55±4.38)分、(23.04±3.56)分、(11.35±2.34)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42±4.26)分、(20.19±3.35)分、(9.53±2.01)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SDSS评分为(12.39±2.09)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26±2.11)分,ITAQ评分(15.89±2.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4.58±2.2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WHOQOL-BRIEF中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维度评分分别为(20.85±2.27)分、(21.41±2.37)分、(9.43±2.04)分、(23.88±2.2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9.27±2.31)分、(19.05±2.32)分、(8.03±2.01)分、(21.66±2.34)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式“重返社区技能训练”联合支持性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知觉,增强其心理弹性,改善患者自知力和治疗依从性,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 李雅宁; 田杨阳; 吴琦; 冷海州; 蒋重清; 杨伊生
    • 摘要: 面孔社会知觉指知觉者基于面孔所有者的面孔信息对面孔所有者的人格特质等进行知觉推断的过程。表情是人们进行面孔社会知觉的关键线索之一。表情可以单独通过本身的局部特征和结构信息影响面孔社会知觉,还可以通过对知觉者的情绪诱发或表情传达的行为倾向性来影响面孔社会知觉的结果。考虑到现实生活中多种表情类型的组合及特定表情(伪装表情)高频出现以及知觉者判断人格特质存在主观性,未来研究要加强多种表情类型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研究,还要进一步将知觉者因素作为未来研究的变量。
    • 匡瑶; 林竟路
    • 摘要: 服装,除了满足人们防寒遮羞的生理需求外,还是人的"第二皮肤",是社会角色的辨识标记,由于服装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集合体,所以它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凸显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依靠服装就能进行有趣的无声互动,而对服装直观传达的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就依靠服装的社会知觉.文章将服装的社会知觉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分析其生成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 匡瑶
    • 摘要: 服装,除了满足人们防寒遮羞的生理需求外,还是人的"第二皮肤",是社会角色的辨识标记,由于服装是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集合体,所以它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逐渐凸显并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依靠服装就能进行有趣的无声互动,而对服装直观传达的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就依靠服装的社会知觉。文章将服装的社会知觉作为研究对象,尝试性地分析其生成过程及其制约因素。
    • 李雅宁; 蒋重清; 吴琦; 冷海州; 李东
    • 摘要: 目的:以中性表情为对比,探究青年人高兴表情对面孔社会知觉的影响.方法:通过广告招募32名大学生,根据对青年人高兴和中性表情面孔图片的观察,就13项人格特质(可信度、情绪稳定性、尽责性、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聪颖度、攻击性、支配性、胜任力、温暖度、坚韧性)进行评价,以各人格特质评分和评价所需的反应时(ms)为因变量进行2(表情类型)×2(图片性别)×13(人格特质类型)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多重检验结果采用Bonferroni校正.结果:青年人高兴表情在可信度、善交际、吸引力、受欢迎程度、自信心、温暖度评分上高于中性表情面孔(均P<0.0038),而支配性、攻击性评分上低于中性表情(均P <0.0038).评价青年人高兴面孔的反应时短于中性面孔[(1675.2±493.5) ms vs.(1742.3±547.7) ms,P<0.05].结论:相对于青年人中性表情而言,高兴表情可能提高积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降低支配性以及消极人格特质的知觉结果,并具有促进面孔社会知觉加工速度的优势.
    • 朱珊; 陈鑫杰; 艾明达; 刘晓蕾
    • 摘要: 近10年来,社会神经科学快速发展,其将社会心理学、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融为一体,并且提出了社会认知的概念.临床研究表明,卒中后易出现社会认知损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康复和生活质量.文章就卒中患者社会认知损害的概念、机制、临床表现、神经心理学评价、干预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提高神经科医生对卒中患者社会认知损害的认识,积极预防卒中后社会认知损害的发生并予以相应的干预,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 牛晓; 张傲子; 石小加; 曲方炳
    • 摘要: 面孔是个体进行社会知觉判断的重要视觉来源。人们对面孔的社会判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由面孔引发的社会知觉也是下一步行动的前提。本文梳理了引发社会知觉的面部特征及其心理机制,总结了面孔社会知觉的研究范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中应提高面孔社会知觉研究的准确性,探索影响面孔与社会知觉关系可能的中介变量,深化研究方法的探索,注重对儿童面孔社会知觉能力的研究,关注由于面孔社会知觉引发的社会偏见和道德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