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主体

社会主体

社会主体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64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4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2187篇;相关期刊452种,包括现代哲学、法制与社会、人文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年中国公共管理博士后论坛、第二届全国规划实施学术研讨会、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等;社会主体的相关文献由69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捷荣、公丕祥、巫贵均等。

社会主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43 占比:5.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2187 占比:94.94%

总计:12836篇

社会主体—发文趋势图

社会主体

-研究学者

  • 黄捷荣
  • 公丕祥
  • 巫贵均
  • 王忠武
  • 祝福恩
  • 邹永图
  • 包心鉴
  • 乔瑞金
  • 于航
  • 倪俊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胡彬; 仲崇阳; 余子然
    • 摘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的深入发展,提高区域治理水平关乎区域整体竞争力的优化和提升,同时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通过构建涵盖治理主体、治理内容和治理成效的指标体系,对长三角区域治理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变趋势与主要特征,结果表明:以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准实施为始点,在10年的样本考察期内,长三角区域治理水平得到大幅提升,国家战略的持续导向与地方政府的密集政策响应共同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结构性不均衡和阶段性压力也是长三角区域治理水平变化的主要特征。从治理内容的具体分项来看,社会主体参与程度的不均衡和不稳定,是养老和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区域治理水平提升的制约所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程度仍需进一步提升;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区域协同治理能力有待提高和健全。在这些方面着力提升区域治理水平,有助于推动长三角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 于俊靓
    • 摘要: 翻译活动是一个复杂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涉及译者、译文、原作者、原文和读者等。翻译过程中谁才是翻译主体这一问题的答案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因此,翻译主体的确立至关重要。目前对于"谁是翻译主体"的界定众说纷纭,其中对于译者到底是不是唯一的翻译主体争议较大。社会主体研究方法是具有一定参考性的方法论,将其运用到翻译主体的研究中是合理的,再结合翻译主体间性研究范式,得出"谁是翻译主体"的结论则更加科学严谨。
    • 张若璇; 李明辉
    • 摘要: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企业从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整个过程中一系列具体制度组成的环境,包含着国家政策、法律制度、社会文化等各种因素。营商环境的法治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在当今社会中,由于经济发展的迅速与社会主体的复杂性,单凭政府一己之力已经远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是需要由政府、市场主体以及社会主体共同合力,在共同治理中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通过形成政府幕后主导、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有效监督的功能分域,从引导各主体树立科学的共同治理观念、构建兼容并蓄的法律规范体系、完善共同治理主体间的沟通共享平台三个维度构建和谐高效的共同治理制度,从而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实现营商环境法治化。
    • 朱婷婷
    •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决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在十八届四中全会才被关注到,其关乎到社会治理的成效和共同富裕的实现,但是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主体立法还存在欠缺,故而通过分析社会主体立法的提出缘由,明晰社会主体的内涵和类型,反思其在立法中所面临的法理、法律上和法律实践中所面临的困顿,针对这些困顿,提出未来中国社会主体立法的发展路径。
    • 钟荣华
    • 摘要: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培育壮大社会主体,提高政府购买服务效率的重要形式.本文在梳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内涵、政策、成效基础上,通过在湖南省开展大量实地调查、人员访谈和案例分析,发现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不少鼓励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政策,但在实践中受到诸多限制,总体效果不及预期,存在投入力度不够、供需关系错配、共治理念淡薄、管理制度松散等问题,建议从加大支持力度、创新培育机制、践行共治理念、抓好基础工作、完善评估体系、重塑政社关系等方面立体施策,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服务政策,推动政府购买服务及社会组织协同发展.
    • 林孜盈
    • 摘要: 近几年,有关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报道和实例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由此引发的纠纷与争议也越来越多.而学生群体是我国一个基数相当庞大的群体,学生人身伤害事故可能会对学生的身体、心理都造成影响,因此相关问题的解决应当被引起重视.在学生人身伤害事故的处理过程中,社会主体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着其相应的责任,本文将针对社会主体在解决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机制.
    • 张瑞军
    • 摘要: 发展现代学徒制是推进我国经济转型发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我国在推进现代学徒制建设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是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政府、职业院校‘热’,企业、学生‘冷’"。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涉及政府、职业院校、企业、学生等多个利益相关者。文章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分析,构建利益相关者动力模型,试图破解我国实施现代学徒制所面临的动力不足的困境。我国要顺利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不仅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强化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增强职业院校自身吸引力,同时也需要落实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中的育人责任、学生主体责任。
    • 林育炜
    • 摘要: 国家认同感对于现代国家政治、国民经济、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青年是一个社会最具朝气、创新力的群体,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本文通过分析社会主体在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培育中的角色机制存在的问题,探寻提高香港青年国家认同感的引导途径.
    • 郑政; 常安
    • 摘要: 新时代背景下,应更加注重法的价值对于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作用.若沿循中西方法律思想将法的价值与利益相互联系的思考进路,视法为规范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工具,则其关键价值在于正义、自由与秩序.正义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能性",不仅维护了其既有利益,同时也保障了其继续拥有实现利益的机会.自由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行性",既确认了社会主体的生存资格,赋予了社会主体的发展动力,又提供了社会物质资料生产与交换的行动方式.秩序作为社会主体实现利益的"可得性",能确保社会主体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利益.适时重解法的价值,可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寻得法理依据,为平衡社会诸利益提供"三个自由"标准,也能为补齐生态秩序短板提供理由与方法.
    • 钊剑
    • 摘要: 马克思的主体理论与其他的主体理论有着重大的区别,其原因在于它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过程中形成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体理论是其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有机构成;另一方面,历史唯物主义是其主体理论的基本规定。具体而言:马克思是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剖析感性主体和社会主体的异化及其扬弃,初步确立自身主体理论的唯物主义基础;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深入分析了实践主体的存在方式和历史样态,使得其主体理论获得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支撑与论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结合货币与资本考察了现代主体的真实本质与存在样态,从而完成了自身科学的主体理论建构。通过文本和思想史的考察,对于我们重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具有启示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