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磷肥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

磷肥利用率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6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农业基础科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96332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中国土壤与肥料、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全国磷复肥/磷化工技术创新(瓮福)论坛、中国草学会草坪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等;磷肥利用率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鲁剑巍、李小坤、褚贵新等。

磷肥利用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5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6332 占比:99.96%

总计:296439篇

磷肥利用率—发文趋势图

磷肥利用率

-研究学者

  • 鲁剑巍
  • 李小坤
  • 褚贵新
  • 侯振安
  • 卢亚男
  • 张翔
  • 徐霞
  • 朱文彬
  • 汪玉
  • 王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岳雄义
    • 摘要: 施肥是果园管理中的基础性环节,不仅关系着果树当年的生长和产量,而且也关系着来年的生长和产量。目前,随着果园管理标准化技术的推广运用,果树施肥水平与技术有了较大改进,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由于施肥时期、肥料种类、施肥量及施肥方式不当,造成肥料利用率低,有时还会产生肥害。有研究表明,我国当前氮肥利用率为30%~35%,磷肥利用率为10%~1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60%~70%的利用率水平。因此,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在生产中显得尤为重要。
    • 白玉超; 朱婧; 王宗抗; 崔国贤; 佘玮; 王辉
    • 摘要: 【目的】研究稻壳炭添加对复合肥料在土壤中磷素有效性的影响,旨在为养分高效、环境友好型复合肥料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磷酸一铵(MAP)、磷酸二铵(DAP)、硝酸磷肥(NP)和聚磷酸铵(APP)为磷源,设置0、5%、10%3个稻壳生物炭加入量,与尿素、氯化钾、石粉以及其他辅料制作N-P_(2)O_(5)-K_(2)O比例为15-10-15的复合肥料样品12个。以赤红壤和潮土为供试土壤进行了肥料室内培养试验,测定培养7、14、28和56天土壤中H_(2)O-P、NaHCO_(3)-P、NaOH-P和HCl-P含量;采用土柱淋洗法,在复合肥施入土壤7和30天时,测定复合肥中磷素在0—12 cm的垂直扩散量。以添加5%稻壳炭的4种复合肥进行蕹菜盆栽试验,调查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结果】与未加入稻壳炭肥料相比,加入5%和10%稻壳炭的MAP、DAP、NP和APP,在土壤培养的第7、14、28和56天赤红壤和潮土中有效磷含量均有所增加,且10%稻壳炭加入量的效果优于5%的效果。土壤中主要增加了H_(2)O-P和NaHCO_(3)-P含量,NaOH-P和HCl-P含量变化不明显。在稻壳炭添加量为10%处理下,MAP、DAP、NP、APP在赤红壤中H_(2)O-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23.26%(14 d)、4.99%(7 d)、34.46%(7 d)、12.17%(7 d),在潮土中分别为25.53%(56 d)、10.52%(28 d)、21.69%(7 d)、17.30%(14 d);赤红壤中NaHCO_(3)-P含量的提高幅度分别为15.01%(28 d)、7.62%(7 d)、25.15%(14 d)、16.52%(7 d),在潮土中分别为5.60%(14 d)、3.30%(7 d)、9.31%(7 d)、5.95%(14 d)。颗粒复合肥料中添加10%的稻壳炭后,肥料颗粒向赤红壤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明显下降,土柱培养30天时MAP、DAP、NP、APP处理土壤中可提取的总磷量分别下降了13.88%、15.05%、9.37%和14.82%,但稻壳炭添加对潮土中垂直扩散的总磷量影响不大。施用添加5%稻壳炭后,APP处理的蕹菜鲜物质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均有所提高,磷肥利用率提高了19.15%。【结论】在含磷酸一铵、磷酸二铵、硝酸磷肥和聚磷酸铵的复合肥料中添加稻壳炭可以促进磷素在土壤中的释放,提高土壤中水溶性磷和碳酸氢钠提取磷(NaHCO_(3)-P)的含量,进而提高蕹菜产量和磷肥利用率。在潮土中添加稻壳炭提高复合肥中磷素释放和转化的效果小于在赤红壤中的效果,添加10%稻壳炭的效果优于添加5%。
    • 袁芳; 张凯; 马超; 张楠; 盛建东; 张文太
    • 摘要: 为探究有机肥添加对不同磷肥用量新疆棉田土壤磷素有效性、植株磷吸收和分配、产量构成和棉田磷平衡的影响,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磷肥用量(0、50、100、150 kg·hm^(-2),以P_(2)O_(5)计)基础上,设置未施有机肥对照处理和添加有机肥处理(有机肥4500 kg·hm^(-2)),测定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土壤有效磷含量、植株吸磷量和磷分配比例、籽棉产量,计算了棉田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平衡状况。结果表明:棉田土壤有效磷表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添加有机肥的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整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植株累积吸磷量呈现出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在施磷水平为150 kg·hm^(-2)时,植株累积吸磷量整体较高。籽棉产量随施磷量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略有降低的趋势,添加有机肥处理的产量总体高于未添加有机肥处理,且在施磷量100 kg·hm^(-2)时最高,为5642 kg·hm^(-2)。磷肥利用率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达到最优,为37.24%;随施磷量的增加,棉田土壤磷素盈余量呈增加的趋势,在施磷量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时,棉田磷素收支开始出现盈余,盈余量为16.82 kg·hm^(-2)。综上,在磷肥减施条件下有机肥添加可通过提高土壤磷素有效性、调节棉花磷素吸收和分配来影响棉籽产量;在综合考虑土壤磷素有效性、棉花磷素吸收和产量、磷肥利用率和棉田磷素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建议新疆棉田磷肥施用量为100 kg·hm^(-2),并配施有机肥。
    • 陈小慧; 高飞; 韩宝; 聂青; 许鹤鸣; 周孝秋; 曲明山
    • 摘要: 针对设施菜田土壤磷富集问题,在滴灌条件下调整有机肥和磷肥的用量,探讨肥料配施对设施番茄产量、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为设施番茄生产过程中化肥的减量配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春茬番茄的产量高于秋冬茬。有机肥用量为1 t/667 m^(2)时,春茬番茄产量处理6最高,为5823 kg/667 m^(2);用量为2 t/667 m^(2)时,春茬处理3产量最高,为4995 kg/667 m^(2)。番茄果实和植株的全磷含量均随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有机肥用量为2 t/667 m^(2)时,处理2最高;有机肥用量为1 t/667 m^(2)时,处理6最高;这与磷肥利用率一致。此外,每2 t/667 m^(2)有机肥施用量与1 t/667 m^(2)有机肥施用量相比,最佳磷肥利用率较低,土壤表观磷盈亏率较高,番茄品质差异不明显,土壤铵态氮、硝态氮、有效磷含量和EC值有逐渐上升趋势。
    • 马林; 夏晓阳; 普正仙; 王芳; 王祥斌; 刘烨东; 吕海丽; 王雨欣; 蒲巧铃; 危常州; 张新疆
    • 摘要: 【目的】研究了3种聚磷酸磷肥不同施用技术对石灰性土壤滴灌棉花生长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石灰性土壤上聚磷酸磷肥在滴灌棉花的合理施用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棉花为供试材料进行了滴灌盆栽试验。用聚合度为2.3、1.8的聚磷酸铵和聚合度为3.0的聚磷酸钾分别与常规磷酸二铵混合,得到3种含聚磷酸的掺混磷肥,依次表示为APP1、APP2和KTPP,掺混磷肥中3%的P_(2)O_(5)来自聚磷酸磷肥。在施磷量均为P_(2)O_(5)0.2 g/kg土壤前提下,每个掺混磷肥设基追比7∶3(F_(7∶3)),1∶1(F_(1∶1))和3∶7(F_(3∶7))3个处理,同时设置不施磷肥对照(CK),共10个处理。棉花出苗后110天收获,测定植株地上部与地下部生物量和含磷量,同时分别测定0-8和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结果】3种供试聚磷酸磷肥在0-8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以F_(7∶3)处理显著低于F_(1∶1)和F_(3∶7)处理,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3个施用比例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在F_(7∶3)处理下,0-8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以KTPP处理显著高于APP1和APP2。在F_(1∶1)和F_(3∶7)处理下,0-8和8-16 cm土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均为KTPP和APP1显著高于APP2。F_(1∶1)处理棉花地上部、地下部生物量均高于F_(7∶3)和F_(3∶7)处理。F_(1∶1)处理棉花结铃数最高,F_(3∶7)处理最低。F_(1∶1)处理下,KTPP和APP1棉花结铃数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APP2。F_(7∶3)和F_(1∶1)处理棉花地上部吸磷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F_(3∶7)处理。在F_(1∶1)和F_(3∶7)基追比处理下,棉花地上部吸磷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表现为KTPP显著高于APP2,而APP1处于两者间。【结论】3种不同聚磷酸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上对棉花的肥效表现为聚磷酸钾最优,其次为聚合度为2.3的聚磷酸铵,聚合度为1.8的聚磷酸铵效果略差。3种聚磷酸磷肥均以基追比1∶1施用棉花生物量积累和棉花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好。
    • 程培军; 张翔; 范艺宽; 李翔; 李亮; 郝浩浩; 吴俊林; 肖金胜
    • 摘要: 旨在为磷肥在云烟87上的科学施用提供依据,试验设置5个P_(2)O_(5)用量0(CK)、30(P_(30))、60(P_(60))、90(P_(90))、120(P_(120))kg/hm^(2),通过测定烤烟根长、根尖数、磷含量、磷素积累量、花叶病、根腐病以及分析线性加平台施肥模型,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云烟87生长、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磷肥能显著提高烤烟产量,P_(90)和P_(120)处理的烟叶产量显著高于P_(30)处理,增幅分别为18.3%和14.6%;在移栽后60 d,施磷处理的叶、茎和根磷含量较CK分别显著增加了29.8%~47.4%,28.5%~51.2%和8.7%~50.5%;与P_(30)处理相比,P_(60)、P_(90)、P_(120)处理的花叶病和根腐病发病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12.6%~16.5%和9.5%~14.3%;烟草的黑胫病发病率和发病指数均为P_(2)O_(5)用量90 kg/hm^(2)处理最低。整个生育期内根长、根尖数随着施磷量增加而增加,移栽后90 d,P_(120)处理的根尖数和根表面积显著高于P_(90)处理,增幅分别为28.9%和8.9%;磷肥(P_(2)O_(5))施用量为83.6 kg/hm^(2)时,拟合产量最佳,为2645 kg/hm^(2)。
    • 刘道; 刘梦洁; 梁飞; 李全胜; 田宇欣; 贾宏涛
    • 摘要: 【目的】磷的形态影响着其施入土壤后的移动分布。研究滴灌施肥中不同水溶性磷肥在石灰性土壤中的分布特征及玉米对磷素的吸收和利用,为滴灌玉米生产中的磷肥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0年在新疆石河子市实验站开展滴灌玉米田间试验,选用玉米品种‘郑单958’作为试验材料。试验共设磷酸脲(UP)、磷酸二氢钾(MKP)、聚磷酸铵(APP)、磷酸二铵(DAP)、磷酸一铵(MAP)、不施磷肥(CK)6个处理,除CK不施磷肥外,其余处理灌溉量及氮磷钾投入量均相同。玉米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在滴头下、根系、宽行3个位点,在垂直方向0—10、10—20、20—40 cm处采集土样,测定pH、速效磷和全磷含量。采集玉米地上部植物样品,测定茎、叶、穗器官磷素含量。在完熟期测产,计算磷肥利用效率等指标。【结果】与DAP和CK处理相比,UP处理能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开花期UP处理土壤pH较CK和DAP分别降低了0.20和0.32个单位,成熟期分别降低了0.24和0.31个单位,MAP、APP和MKP也不同程度地降低了滴头下0—10 cm土层土壤pH。UP处理土壤有效磷在0—40 cm土层的分布最均匀,APP处理10—20 cm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UP和MAP。玉米开花期APP、UP、MAP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较DAP分别增加了65.47%、44.18%和23.14%,成熟期分别增加了58.08%、40.13%和127.89%。APP处理的玉米穗、叶和总磷素积累量均最高,开花期较DAP分别显著增加了29.22%、43.97%和22.43%,成熟期较DAP分别增加了65.39%、26.63%和50.60%。APP、UP、MAP处理的玉米产量没有显著差异,较DAP分别增产了18.03%、11.64%和9.46%,磷肥利用率分别较DAP增加了29.62个百分点、13.65个百分点和9.93个百分点。APP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分别较DAP增加了18.03%和174.96%。相关分析表明,玉米产量和磷素积累量与0—20 cm土层的土壤有效磷含量正相关,与20—40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负相关或相关性较弱。【结论】速效磷的分布与土壤pH的变化高度一致。酸性水溶性磷肥可不同程度地降低玉米根系周围土壤pH,磷酸脲的影响范围可达滴头周围0—40 cm土层,磷酸二氢钾、聚磷酸铵和磷酸一铵仅在滴头周围0—10 cm土层范围内有影响,而磷酸二铵对土壤pH无显著影响。滴施磷酸脲土壤中速效磷在0—40 cm土层中的分布较均匀,其在10—20 cm土层中的速效磷含量低于聚磷酸铵并高于其他磷肥处理。磷肥利用率与10—20 cm土层速效磷含量极显著相关。因此,滴施聚磷酸铵的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高于其它磷肥处理。综合3年试验结果,在新疆滴灌玉米生产中,水溶性磷肥中以聚磷酸铵最优,其次是磷酸脲和磷酸一铵等酸性磷肥,应减少磷酸二铵等碱性磷肥的施用。
    • 耿文超; 杨路; 李杰; 焦天奇; 高波; 许世武; 刘启斌
    • 摘要: 研究棉田随着连作年限的增加,棉花各生育时期对磷肥的利用规律,分析在现有施肥技术措施下,随着连作年限增加,棉花对磷肥吸收利用状况,为新疆棉花种植提供更加科学的依据和理论基础。本研究将不同棉田的连作年限设置为单一影响因子,分别选取连作5、7、12、20年的地块进行田间试验,测定棉花在各生育时期的生物量、磷吸收量及产量。连作7年棉田棉花生物量高于其他连作年限棉田棉花生物量,施磷可显著增加棉花器官生物量、单铃质量和棉田施磷累积利用率,同时,施磷处理条件下连作7年的棉田棉花产量高于其他连作年限棉田的棉花产量。棉田连作年限在7年时,在适当补施磷肥的情况下有利于棉花获得较好的生物量和产量,而超过12年时土壤中的速效磷容易被固定,不利于植株的吸收,因此要加强中后期的磷肥补施才能有利于获得高产。
    • 张立丹; 刘庆虎; 刘芳; 孙少龙; 樊小林
    • 摘要: [目的]探讨土壤富磷情况下,施用磷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控释配方肥中磷肥用量对香蕉产量、磷累积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为确定控释配方肥磷的配比及富磷土壤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磷梯度大田试验,研究控释配方肥的磷肥供应水平对香蕉产期、产量、磷累积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在Bray-P为158 mg·kg-1的富磷土壤上,固定氮(N)200 g·株1和钾(K2O) 400 g·株-1的供应水平下,当磷肥(P2O5)用量为80 g·株-1时,促进香蕉提早抽蕾和提前收获效果最为明显,同期收获率较其他处理提高5.3~31.1个百分点;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香蕉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磷肥用量为80 g·株-1时,香蕉产量和当季磷肥表观利用率最高,分别达到27.7 kg·株-1和16.0%.[结论]在有效磷高的富磷土壤上,施磷可以提高香蕉产量和增加经济效益,建议控释配方肥的氮(N)、磷(P2O5)、钾(K2O)的配比为1.0:0.4:2.0,香蕉氮(N)、磷(P2O5)、钾(K2O)推荐施肥量分别为200、80和400 g·株-1,其中控释氮占总氮的20%.
    • 张微微; 周怀平; 黄绍敏; 杨军; 刘树堂; 马俊永; 张淑香
    • 摘要: [目的]磷素易于在土壤中固定,碱性土壤更甚,影响着磷肥的肥效和利用效率.研究长期施用磷肥对我国北方碱性土有效磷与磷盈亏的影响,为碱性土地区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是基于河北、北京、山东、天津、河南和山西的6个冬小麦-夏玉米轮作长期定位施肥试验,试验周期为1991-2011年.所有定位施肥试验均设有不施磷肥(P0)、单施化学磷肥(P)、化肥配施秸秆(P+S)、单施有机肥(M)、化肥配施有机肥(P+M)5个处理,施磷方式和施磷量不同.分析了土壤有效磷、作物产量、有机质、pH随时间的变化特征,计算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土壤磷盈亏、磷肥利用率的关系,用冗余分析得出每100 kg/hm2磷盈余下土壤有效磷变量(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P0处理土壤磷亏缺为-357.73~-28.21 kg/hm2,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下降,下降速率为0.14 mg/(kg·year),此处理下作物产量较低,小麦低于2000 kg/hm2,玉米低于400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P,P+S,M,P+M)土壤磷表现为盈余,21年连续施肥磷总盈余为23.65~860.93 kg/hm2,磷盈余量顺序为P+M>P>P+S>M.土壤有效磷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上升,年平均上升速率为P+M[4.85 mg/(kg·year)]>M[1.87 mg/(kg·year)]>P+S[0.65 mg/(kg·year)]>P[0.63 mg/(kg·year)].施用磷肥的小麦产量为3399~7880 kg/hm2,4个施磷肥处理间差异不明显;玉米产量为4186~9176 kg/hm2,以P+M处理玉米产量最高,P处理最低.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作物产量的关系可以用Mitscherlich方程模拟(P<0.01),小麦和玉米产量随土壤有效磷含量升高而增加,在土壤有效磷含量分别达到22.47和20.68 mg/kg后不再增加.小麦P+S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17%;玉米以M处理的磷肥利用率最高,21年均值为16.45%.小麦和玉米磷肥利用率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升高而上升,以P+S处理上升最快,P+M处理上升最慢.5个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与磷盈亏均呈现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土壤每亏缺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下降0.90 mg/kg;每盈余P 100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量为M(22.10 mg/kg)>P+M(10.60 mg/kg)>P+S(3.90 mg/kg)>P(2.60 mg/kg).通过冗余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能解释土壤有效磷效率变异的85.0%,是土壤有效磷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碱性土壤上小麦和玉米的磷肥利用率随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而提高,长期化肥配施秸秆提高作物磷肥利用率的效果最佳.土壤有机质是提升土壤累积磷有效性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单施有机肥或者化肥配施有机肥的土壤有效磷效率较高.长期化肥配施有机肥的潮土有效磷含量较高,容易造成磷在土壤中的淋洗和固定,需减少磷肥总施用量并适当提高有机肥的比例,从而达到农学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