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破岩效率

破岩效率

破岩效率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154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8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105573篇;相关期刊56种,包括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5年度钻井技术研讨会暨第十五届石油钻井院(所)长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岩石破碎工程学术大会、2012年钻井基础理论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等;破岩效率的相关文献由482位作者贡献,包括邹德永、张光伟、杨迎新等。

破岩效率—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8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5573 占比:99.88%

总计:105701篇

破岩效率—发文趋势图

破岩效率

-研究学者

  • 邹德永
  • 张光伟
  • 杨迎新
  • 高嗣土
  • 乔阳
  • 田帆
  • 任海涛
  • 倪红坚
  • 李根生
  • 殷丽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邹亚平
    • 摘要: 中浅层水平井是大庆油田勘探开发钻井的主要井型,对原油低成本、高效率开发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为了进一步降低钻井综合成本,发展水平井优快施工方案,实现满足工程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降低钻井成本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提高钻头进尺、加快钻井速度,因此,研选出高效钻头,提高钻头破岩效率、发挥高效钻进性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
    • 刘永旺; 魏森; 管志川; 邹德永; 梁红军; 陶兴华; 玄令超; 张建龙
    • 摘要: 硬地层岩石硬度大、钻井参数不匹配是导致深层超深层钻井钻速慢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提高硬地层破岩效率是钻井提速关键内容。旋转冲击钻井方法是提高破岩效率的一种技术手段,然而硬岩旋冲钻井时,破岩钻进特性不够明确,导致该技术使用效果差异性显著且无法达到最佳。该文基于旋转冲击破岩实验装置开展了花岗岩破岩实验,结果表明:旋转冲击钻井方法可以提高花岗岩的破岩钻进效率,但存在钻压、转速、冲击力及冲击频率的匹配问题;旋冲钻进硬岩时,存在临界钻压与临界冲击力,只有实际钻压大于临界钻压且冲击力大于临界冲击力时,旋转冲击钻井方法方能提高破岩效率;在此工况下,增大冲击力、冲击频率能够增大岩石破碎体积,显著提高钻头的破岩效率,但上述参数并非越大越好,当超过某一值,提速效果呈现变差趋势。
    • 李晓静; 张化恳; 白逸凡; 张向阳
    • 摘要: 为了研究TBM在深部岩体开挖过程中多种因素对盘形滚刀破岩效率的影响,考虑了不同围压、贯入度、刀间距和公转速度因素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法建立盘形滚刀回转切割破岩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不同影响因素组合下的破岩效果、岩石破碎体积和破岩比能耗。为了得出影响破岩效率的最敏感因素,构建了4因素4水平的正交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深部岩体破岩过程中,影响因素对盘形滚刀破岩比能耗敏感度的顺序依次为刀间距、公转速度、贯入度和围压,即刀间距是影响盘形滚刀破岩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验证正交试验结果,得出不同影响因素下的破岩规律和破岩效率,进而验证了不同影响因素对破岩效率的敏感度。
    • 吴泽兵; 席凯凯; 赵海超; 黄海; 张文超; 杨晨娟
    • 摘要: 针对常规PDC钻头破岩效率低、钻头泥包和使用寿命短等问题,以穿山甲鳞片、蝼蛄爪趾、鲨鱼牙齿和扇贝壳作为仿生原型,从多个维度进行结构仿生,设计了一种新型耦合仿生PDC齿。采用有限元法、弹塑性力学等方法,建立了仿生PDC齿的破岩仿真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的温度-位移耦合显式侵彻接触算法和显式动力学模块,研究了仿生PDC齿破岩过程中温度场的变化规律和破岩方式,并与常规PDC齿进行了模拟对比。模拟结果发现:仿生PDC齿与常规PDC齿在破岩时的温度传递过程存在较大差异;仿生PDC齿能够防止钻头泥包的产生,且能够减少摩擦热的集聚,避免高温热失效,延长其使用寿命;仿生PDC齿破岩速度更快,对岩石的破碎更加彻底。研究表明,仿生PDC钻头的现场适用性较好,具有较好的现场推广应用价值。
    • 张广; 何翔; 吴昕怡; 徐雪梅; 蔡涛
    • 摘要: 为了研究盘形滚刀动态破岩的损伤机理,根据福州电缆隧道工程地质和TBM盾构机设备参数,建立了滚刀-岩石三维有限元模型,基于岩石动力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贯入速率和切割速率对滚刀破岩过程中岩石动力损伤演化的规律。通过滚刀在不同贯入速率、切割速率下的破岩仿真,分析了影响滚刀切削岩石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滚刀破岩存在最佳贯入速率,计算条件下宜控制在48~64 mm/s范围。切割速率是破岩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计算条件下,保证滚刀不发生塑性屈服的最优切割速率范围为6~8 r/min,破岩效率随切割速率的增大而提高,滚刀承受岩石反力随切割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这与工程实际施工中切割速率过大导致的滚刀磨耗相符,建议工程中适当增大切割速率来提高破岩效率
    • 吴睿; 范祥; 曹校勇; 邓志颖
    • 摘要: 胀裂破岩是常见的破碎岩石手段,为研究单孔岩样的胀裂效果,制作了4种不同边距的贯通、半贯通圆孔红砂岩试样。借助自制的胀裂装置,在刚性伺服机上进行单轴加载,分析不同加载速率、钻孔边距和钻孔深度下圆孔周边的裂纹扩展形式,研究不同边距下试样的破坏特征。研究发现:当边距为40 mm时,半贯通试样破坏所需的时间超过贯通试样。达到峰值荷载时,大部分半贯通试样的胀裂只在一侧产生裂纹,小部分出现2条不规则的裂纹,大部分裂纹只延伸一定长度而未贯穿至试样底部。随着边距增加,贯通试样在2种加载速率下破坏时间的差值逐步扩大,0.4 mm/min速率下试样的胀裂时长快速增加,破岩速率大幅降低,而0.8 mm/min速率下试样破坏时发生的位移更小。分析试样的局部应变发现,2种加载速率下试样的局部应变变化规律差异并不明显。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半贯通试样,贯通试样更容易发生变形,胀裂产生的裂纹水平对称;在边距和孔深一定的情况下,2种加载速率对试样的胀裂破坏差异较小。研究结果可为钻孔胀裂法破碎岩石提供参考。
    • 连继业; 王绪湘; 朱海平; 张刚; 杨雪强
    • 摘要: 针对华南地区广泛存在的复合地层地质条件,着重研究了盾构机双滚刀在该地层中的破岩机理。研究了在复合地层中双滚刀的最优刀间距以及不同岩层之间夹角对破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刀间距从88 mm增大到112 mm,滚刀受到平均法向力和平均滚动力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再稍微增大的趋势,平均法向力与平均滚动力的比值在10~15;并且比能值先迅速减小,然后缓缓增大,刀间距/贯入度在25附近时比能值达到最小。双滚刀所受到的平均法向力与平均滚动力随着岩层夹角从15°增大到90°,呈现先减小后迅速增大的趋势;在45°左右夹角时,滚刀受到的力减小到最小。研究结果对复合地层中盾构机的破岩掘进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胥豪; 唐洪林; 王华平; 董波; 郑义
    • 摘要: 川西气田彭州海相区域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但受制于储层埋藏深、地层可钻性差、裂缝孔隙发育等原因,钻井施工过程中复杂故障多、施工周期长。针对此现象,文章在区域工程地质特征及钻井技术难点分析的基础上,从预弯曲防斜打直技术、PDC钻头耐磨锥齿优化技术、基于机械比能的参数强化技术、减摩提速工具优选、岩溶地层防塌钻井液体系等方面开展研究攻关,形成了海相超深水平井钻井提速关键技术,相关技术在PZ3-5D等3口超深水平井进行了集成应用,对比区域内前期直井的施工情况,在施工难度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机械钻速提高了102.76%,钻井周期缩短了25.87%,取得良好应用效果,为川西气田海相超深水平井钻井施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 韩伟锋
    • 摘要: 为解决极端软硬不均、极硬岩(硬度超过180 MPa)等复杂地质条件下,隧道掘进机破岩过程中刀具破岩效率低及“啃不动”的问题,采用滚刀岩机作用综合试验台,搭载高压水射流装置,采用不同的水射流参数及掘进参数对花岗岩试样开展破岩试验,研究不同条件下水射流辅助机械滚刀破岩对掘进参数及效率的影响。通过试验获得水射流破岩合理的靶距与压力,探明水射流与机械滚刀交叉轨迹复合破岩、同轨迹复合破岩相对于纯机械滚刀破岩刀盘推力、转矩及破岩效能的变化特性。
    • 刘书斌; 倪红坚; 王勇; 张恒
    • 摘要: 在一维冲击辅助破岩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加高效的多维冲击破岩技术,但相应的破岩机理研究却不够深入.为揭示多维冲击提高PDC钻头破岩效率的机理,建立了冲击-切削破岩分析模型,模型将一维和多维冲击作用视为不同角度的单齿冲击问题,通过有限单元法探讨了轴向、扭向和多维冲击作用下岩石的损伤演化和岩屑形成过程,并进一步计算和分析了冲击角度范围为0°~90°的破岩比功,通过现场试验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一维与多维冲击的岩石破碎机理不同,多维冲击破岩过程同时受到挤压和剪切裂纹的影响;不同冲击速度矢量存在不同的最优冲击角度使破岩比功最低;多维冲击器提速幅度高于一维冲击钻井工具;研究结果有助于传统冲击钻井工具与结构优化的技术升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