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登革热

登革热

登革热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1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6篇、会议论文78篇、专利文献242篇;相关期刊676种,包括疾病监测、口岸卫生控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5种,包括2016年《中国医院药学杂志》学术年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急症专业委员会2014年大会、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等;登革热的相关文献由444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复春、韩辉、伍波等。

登革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6 占比:84.88%

会议论文>

论文:78 占比:3.69%

专利文献>

论文:242 占比:11.44%

总计:2116篇

登革热—发文趋势图

登革热

-研究学者

  • 张复春
  • 韩辉
  • 伍波
  • 王建
  • 贾娇娇
  • 洪文昕
  • 宋亚京
  • 方美玉
  • A.D.M.马钱德
  • 谭行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桂玲; 张清慧; 吕锡宏; 孙中兴; 陶骏捷
    • 摘要: 目的分析上海市松江区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为登革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获得2014—2020年松江区登革热病例信息,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病例的发病时间、空间、人群分布等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4—2020年松江区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20例,均为输入性病例,无本地病例发生;无死亡病例。主要来自东南亚,占所有报告病例的95.0%(19/20)。时间分布呈单峰,以7—8月为高峰。男女性别比为4∶1,发病年龄中位数37岁,以青壮年为主(65.0%)。职业以公司职员(35.0%)、商业服务人员(20.0%)和工人(20.0%)为主。全区15个街道(镇)中7个有登革热病例报告。20例病例发病到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为6 d。实验室检测检出DENV-1型和DENV-2型,以DENV-2型为主(71.4%)。结论上海市松江区登革热疫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有明显的季节性。登革热疫情防控的重点是严防输入,控制本地疫情的发生与流行。
    • 陈胜杰; 黄俊远; 汪杨; 周迎春; 李溪
    • 摘要: 目的观察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不同血清细胞因子在登革热患者中的表达。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该院确诊的297例登革热患者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297例登革热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比较两组常规实验室指标检测结果,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并比较两组细胞因子水平。结果研究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清尿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肌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登革热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相关诊断指南相符,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在登革热患者发病及疾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沈碧胜; 李旷怡; 张英俭; 梁章荣; 陈景利; 宁驰; 洪丹东; 赵子聪; 袁康
    • 摘要: 目的:探讨登革热发热期中医证型与客观炎症指标的关系,为中医中药治疗登革热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114例登革热发热期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炎症指标的检测,分析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结果:以毒瘀交结、扰营动血(47.4%)最多见;温热郁湿、卫气同病证(35.9%)次之;暑湿伤阳、气不摄血(7.9%),余邪未尽、气阴两伤(8.8%)再次之。各种证型的WBC、PLT、NEU%、LYN%、ESR、CRP、PCT均呈现一定的发展规律。结论:各种客观炎症指标有助于登革热患者中医证型识别,为指导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
    • 叶伯鑫; 吴粤湘; 王林; 刘永瑞; 曾彦平; 刘南
    • 摘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至2019年收治登革热合并视网膜出血患者3例。患者视网膜出血出现于PLT最低或回升初期,主要表现为视物模糊和飞蚊症,通过眼底镜或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在治疗上,采取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针对视网膜出血,2例未作特殊处理,1例予以甲钴胺片口服治疗,待患者体温下降、PLT回升后,眼部症状减轻。1个月后随访,2例患者眼部症状消失,1例患者(视网膜出血未处理者)仍有强光下轻度视力模糊症状。登革热合并视网膜出血病程多呈自限性,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登革热治愈后仍需随访眼部情况。
    • 摘要: 夏天来临,讨厌的蚊子也来了,冷不防叮你一口,让人无法安眠,也可能“中招”某些疾病,如疟疾、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乙脑等。也有人担心蚊子会成为传播新冠病毒的新隐患。[真相]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陈晓光认为,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陈晓光表示,病毒对宿主特异性的要求很高。目前,通过蚊媒传播的病毒包括乙脑病毒、登革病毒、寨卡病毒、基孔肯雅病毒等,但没有证据表明,冠状病毒可以感染蚊子,并通过蚊子传播。即使可通过蚊子传播的病毒,也不是所有种类的蚊子都能传播,比如登革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而库蚊却不会传播登革热
    • 张楠; 秦圆方; 李志锋; 王笑辰; 梁姝怡; 周伟忠; 鲍倡俊; 胡建利
    • 摘要: 目的了解江苏省登革热本地病例及隐性感染情况,明确登革热本地传播风险,为制订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制定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收集2019年9月25日—10月31日期间全省综合性医院门诊发热病例和江苏省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报告的登革热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清进行登革热核酸和抗体检测,并对阳性者开展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共采集312份医院发热门诊病例血清标本,检出阳性标本1份,病例Z自述职业为商贩(卖菜),无境外旅居史。227份登革热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血清标本中检出阳性标本4份,其中密接B与其指示病例接触至抗体检测阳性和检出时间符合登革热感染规律,密接A、C、D的抗体检测阳性结果及检出时间均不符合登革热感染规律。结论在登革热流行季节(5—10月)且输入性登革热病例较多的情况下,江苏省存在因输入性病例引发登革热本地病例和隐性感染的情况。应做好输入性登革热病例的应急处置和蚊媒监测控制,避免发生续发(二代)病例,减轻登革热的危害。
    • 郑周敏; 吴亦琦; 杨晔晨
    • 摘要: 本文通过综合温度和降雨量这两个因素,构建白纹伊蚊媒介传播能力的数学模型,评估未来不同气候增暖情境下(Shared Socioeconomical Pathways,SSPs)登革热的传播情况。结果表明登革热主要在夏季流行,在冬季几乎为零,春季和秋季东南沿海地区存在登革热风险;传播的潜在风险分布将由南向北扩大,由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转移;2030-2040年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和2020年相比变化不大,甚至有减弱趋势,此后的30年时间,除SSP245情景外,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在不同情景下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增加。且在2070年的SSP126情景下,登革热暴发的风险区域相比2020年增加了近两倍。以上结果为政府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提供了科学依据。
    • 潘欢欢; 李锋平; 翁燕凤
    • 摘要: 目的分析2015—2020年泉州市登革热流行病学特征,用ARIMA模型拟合探讨最优预测模型,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5—2020年泉州市登革热疫情相关资料,进行描述统计分析;使用Eviews 5.0统计软件拟合ARIMA模型。结果 2015—2020年泉州市累计报告登革热409例,其中输入性病例374例,因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病例35例。季节分布,全年均有病例报告,7—10月份为发病高峰期,累积发病248例;本地感染病例主要分布在8—11月。泉州12个县(市、区)均有登革热病例报告。职业分布,发病较多的前5位依次为家务及待业(111例)、农民(102例)、商业服务(76例)、工人(20例)、学生(11例),占总例数的78.24%(320/409)。模型拟合以ARIMA (0,1,1)为最优预测模型,拟合曲线显示拟合值基本符合实际值的变化趋势。结论泉州市登革热病例以输入性为主,存在发生本地暴发风险,以家务及待业、农民和商业服务人群为高危人群。ARIMA模型能较好模拟泉州市登革热的短期发病趋势。
    • 焦艳梅; 张云辉; 赵雅琳; 揣征然; 孙瑶; 王福生
    • 摘要: 2021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继续肆虐全球,导致2.8亿人患病,520万人死亡。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野生1型脊髓灰质炎病例大幅减少,缩短了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的进程。登革热疫情较上一年明显缓解,非洲埃博拉疫情仍有反复。一些不发达地区仍然遭受伤寒和霍乱的大规模侵害。本文对2021年重要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回顾。同时参考WHO在2021年下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疟疾、结核病、AIDS数据,对2020年全球疟疾、结核病、AIDS疫情也予以简单概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