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痰饮

痰饮

痰饮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62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内科学、一般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7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8篇;相关期刊176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吉林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八次学术年会、全国第十三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第八次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第四届”黄河心血管病防治论坛“等;痰饮的相关文献由1183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张琦、张闽光等。

痰饮—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57 占比:89.84%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4.03%

专利文献>

论文:38 占比:6.13%

总计:620篇

痰饮—发文趋势图

痰饮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张琦
  • 张闽光
  • 沈睿
  • 耿坚
  • 邢东炜
  • 魏栋梁
  • 于俊生
  • 张杰
  • 杜惠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涛; 丁明; 喻强强; 薛汉荣
    • 摘要: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法则,后世医家对痰饮实质、广义与狭义痰饮、“温药和之”等内容存在不同见解。笔者追根溯源力求原意,张仲景所论之痰饮实为饮邪,“温药和之”针对广义痰饮。饮为阴邪,多由脏腑阳气不足、水液停聚导致,证属本虚标实当以温药治之,但须遵循“和之”的总体目标和原则。应当根据邪正之盛衰、病势之缓急、部位之浅深、寒热之属性等常与变的情况,合理运用温阳化饮之常法及辛温发汗祛饮、温利水饮、泻水逐饮等变法,使机体恢复和谐之态。而后世所论之痰饮乃痰与饮的合称,痰与饮皆为阴邪,凡痰、饮、水、湿等阴邪为患者皆可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根本大法。
    • 杨会荣; 张英谦; 黄坤玲; 赵紫薇; 帅金凤; 牛波; 吴鹏; 张培红; 刘建华
    • 摘要: 目的:评价清热解毒祛痰方辅助支气管镜治疗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痰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中医辨证为痰热闭肺证的RMPP 87例随机分为研究组(45例)和对照组(42例),入组患儿均给予支气管镜灌洗、阿奇霉素抗菌等治疗,研究组加服清热解毒祛痰方14 d,观察对比各组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咳痰减少时间、肺部呼吸音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治疗前后WBC、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及胸部CT肺炎实变的变化。在入组病例中发现有45例气道分泌物多、堵塞气道,根据气管镜下分泌物特点分为黏液栓组(20例)和非黏液栓组(25例),回顾性总结2组总热程、WBC、CRP、LDH及CT表现并进行比较。结果:(1)治疗后研究组愈显率77.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38%(P<0.05);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咳痰减少时间、肺部呼吸音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亦均比对照组短(P<0.05,P<0.01);治疗10 d研究组WBC、CRP、LDH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P<0.01);治疗14 d CT肺炎实变高密度影吸收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2)气道黏液栓组热程长、CRP和LDH水平高、肺CT整叶以上均匀高密度实变影占比高(P<0.05,P<0.01)。结论:清热解毒祛痰方辅助支气管镜治疗RMPP疗效显著,有助于快速缓解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水平,促进肺部炎症吸收。若出现热程长、CRP和LDH高、胸部CT整叶以上均匀高密实变影有可能出现气道黏液栓阻塞气道,宜早做支气管镜。
    • 毛周林
    • 摘要: 笔者提醒战友们,以下五种恶习易使人患胃病:一是寒凉冷饮,过度食纳。寒凉不仅伤脾,也能败胃。脾胃一败,饮食不得消化,还容易出现贫血、头晕、心悸、失眠、水肿等病症。二是饮食自倍,暴饮暴食。过多摄入肥甘厚味,则导致消化功能丧失,伤及人体,发生肥胖、水肿、痰饮、泄泻、心悸、出血等病症。
    • 刘智霖; 史利卿; 马建岭; 李扭扭; 季坤; 董尚娟; 李渊; 李先莉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简称慢阻肺,临床表现以持续性呼吸道症状(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和不可逆的气流受限为主,是呼吸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气道黏液高分泌状态始终贯穿着COPD发病过程,是病程中重要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也影响COPD患者病情和预后。结合COPD临床特点进行分析,认为气道黏液主要属于中医学“痰饮”范畴,肺、脾、肾三脏失调为基础病机,肝失疏泄是重要环节,心气亏虚、瘀血阻滞亦为常见病机,辨证治疗以清肺化痰、温肺化饮、益气健脾、补肾纳气为主,疏肝理气运脾、益气活血化痰为辅;再结合辨证论治加以针灸推拿、拔罐、穴位贴敷等治疗手段。基于脏腑相关病机理论对COPD气道黏液高分泌进行证治探讨,希望获得更多的思路和方法,丰富中医治疗该病的学术内涵。
    • 刘师师
    • 摘要: 文章主要介绍郑永科辨证运用经方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痰饮的经验。郑永科是德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工作5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医理纯熟,厚德仁心,遣方用药注重辨证,尤擅运用张机(字仲景)之经方治疗各种疾病,常收显效。小半夏加茯苓汤出自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该方由茯苓、半夏、生姜组成,原文记载其主症涉及呕、吐、悸、眩、痞等。郑老认为使用经方必须辨证无误,方证结合严密,才能达到预期目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药味精简,配伍严谨,临床须辨证准确、找准病机、加减灵活,方可效如桴鼓。郑老常以此方为基础,温阳化饮,治疗饮停心下胃脘证偏寒者。在用药剂量方面,其法度严谨,分量亦有考究。笔者有幸师承郑老,侍诊多年,获益匪浅。现将郑老运用小半夏加茯苓汤的两则验案总结如下。
    • 胡献国
    • 摘要: 中医认为,支气管哮喘多为痰饮内伏,外感触动,致使痰升气阻所为,当以豁痰利窍,宣降肺气为治。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膏方:慢性持续期和临床缓解期的患者,根据患者体质辨证使用”,因此,常规治疗时,可选用下列蜜膏治疗方。
    • 刘莎; 王金成; 刘江
    • 摘要: 《金匮要略》指出,溢饮与支饮体实者宜服小青龙汤,体虚者原方去麻黄加杏仁治疗,若误服小青龙汤,出现冲气上逆之证,宜用桂苓五味甘草汤治疗。针对溢饮与支饮不同病机者,分别应用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加杏汤等方剂治疗。张仲景以小青龙汤治疗溢饮与支饮为例,告诫后人临证时须将辨证与辨体相结合,才能取得最佳疗效,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上亦须遵守这一原则。
    • 尹亚辉; 庄玉兵; 黄雪元; 蔡以生
    • 摘要: "眩"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历代医学典籍论述颇多。《金匮要略》在《黄帝内经》"因虚致眩"的理论基础上,又开创了"痰饮致眩"的理论先河,书中记载的有关方剂至今仍广泛应用于临床,疗效确切。通过对《金匮要略》中有关"眩"的条文进行归纳和总结,可知仲景治眩大体分为虚实两端,且以痰饮实邪为主;病位虽涉及五脏六腑,却与肺、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治疗上谨守病机,暗合"温药和之"及"利小便"之意。本文对仲景治眩的精妙微细之处进行探索,以期对中医临床工作有所裨益,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 王宇僖; 孟依临; 王彤
    • 摘要: [目的]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 周亚; 赵艳; 张雨波; 金艳蓉
    • 摘要: 心力衰竭水肿的病机为气虚为本,气化失常,导致痰浊、水饮、瘀血邪实形成,泛溢肌肤。基于“善治水者先治气”理论,确立温阳益气行气、活血利水养阴、调整脏腑气血阴阳之治法,以期为心力衰竭水肿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