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畅神

畅神

畅神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4篇,主要集中在绘画、中国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2篇、专利文献701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美与时代(中旬刊)·美术学刊、当代旅游(学术版)、文化月刊等; 畅神的相关文献由128位作者贡献,包括储湘茹、刘敏、周均平等。

畅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2 占比:15.85%

专利文献>

论文:701 占比:84.15%

总计:833篇

畅神—发文趋势图

畅神

-研究学者

  • 储湘茹
  • 刘敏
  • 周均平
  • 梁文慧
  • 满富
  • 王洁
  • 罗诗螈
  • 范瑞杰
  • 赵国乾
  • 闫金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龙海
    • 摘要: 《画山水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山水画论,不仅对宋代山水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绘画也都具有珍贵的指导意义。创作了《万壑松风图》的李唐曾供职于南北两宋宫廷画院,其艺术修养之高不可忽视。李唐一生颠沛流离,曾到过河北、山东等地,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刘一秀
    • 摘要: 宗炳的《画山水序》以从“澄怀味象”“闲居理气”到“卧游”“畅神”富有内在逻辑性的绘画艺术理性思考,超越古典绘画“比德”定式和“名理化”传统,奠定了古典文人山水画的精神气质与思想品质。谢赫的《古画品录》则在宗炳“畅神”的主体性绘画审美思想引导下,将顾恺之的“神”解构为“气”与“韵”,并从“气韵生动”的阴阳交融角度赋予其崭新内容。宗炳和谢赫共同开创了中国古典文人山水画。
    • 范太朝; 钱东洋; 沈泳男; 张玉雪
    • 摘要: 中国美学中讲究天人合一、万物有灵、应目会心、神与物游的观念,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彝族的老虎笙、大锣笙、小豹子笙"三笙文化"与上述观念高度契合;为进一步挖掘"三笙文化"的价值,从致用、比德、畅神三个层次诠释双柏彝族"三笙文化"内涵,以期抛砖引玉,为"三笙文化"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 高吴双; 杨爽
    • 摘要: 宗炳的《画山水序》"畅神说"观点认为艺术家和观赏者分别在创作、欣赏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这种观点不同以往艺术"致用""比得"功能论的看法.近年来教育改革看向美育与艺术教育,高校专业艺术教育蓬勃发展,但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进行的普及艺术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相关普及艺术教育的问题,宗炳的"畅神"理论对于现当代高校普及艺术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 夏开丰
    • 摘要: 宗炳画论中的"神"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无形而超验,另一方面又通过"感类"在现象界示现出来,它强调的是绝对真理的道成肉身,所成"像"就是"理像",同时具有可感性和神理,因而"味像"即"观道",通过与佛相为感应,实践成佛之道。山水就是"理像",不但具有形质,也是法身的体现,同时本性虚空,有助于修道者澄怀去欲,使游览山水成为修道成佛的必要途径。山水画通过妙写,法身也可以体现在绘画之中,绝对真理成为可感的,因而观画即观道,不但感应佛的存在,而且使精神摆脱物的牵累,处于无蔽自由状态,最后涅槃成佛,这就是"畅神"的含义,畅神的境界就是成佛的境界。
  • 6. 文学插图的批评功能何以成立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乔光辉
    • 摘要: 文学与美术同为载道的工具,在跨媒介叙事的出位之思语境中,图像因"出位"而承担了原文字文本意义的二次转化.当文本的道、意、神为图像显现时,美术的言说便指向文学文本.以"格义"法探索中国图像阐释的方法,沿着西方经典图像学者潘诺夫斯基、贡布里希等人的思路,中国图像阐释只有回归本土语境,从传统"图式"画谱和中国传统宇宙观中才能寻找到正确的阐释路径.而传统美学范畴"比德"说与"畅神"说,恰恰是将西方图像学接引至本土,从传统宇宙观中寻找中国图像艺术解读的有效方式.明清小说戏曲的像赞、图题与楹联等,与评点一样承担着批评的功能.图像跨媒介批评的逻辑前提是文字优先,图像是在文本限制下的再言说.仔细研读插图之于文本再现,在深谙文本与图像寓意的基础上,才能解开文学插图之于作品的价值评判.
    • 马铃
    • 摘要: 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细化阶段,魏晋时期的自然审美观迎来了重大的变革与发展.而这一时期自然审美观的演变则可以从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具体体现出来.作为中国美学史上第一部山水画论著,《画山水序》中不仅包含了大量关于绘画方面的技法和理论,同时也展现出了其十分丰富的自然审美思想.通过将自然山水以绘画的形式呈现在画卷之上,从而使得人们对于自然山水的欣赏突破了物质实体的局限,不必再亲身巡山访水也能畅游于山水之间.本文将从山水之变、山水之道、山水之现、山水之用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画山水序》中的自然审美观及其所具有的历史意义.
    • 满富
    • 摘要: 作为佛教七宝之一,水晶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最为空灵宁静的天然矿物,因其自身有着出尘的气息和神秘的内涵,常常被虔诚的信徒拿来礼佛礼法。而以水晶为材质,将佛的庄严与法的深邃凝于一身,也就打造了当代玉雕艺术之中水晶佛造像的完美。作为专业从事水晶佛像雕刻的一名匠人,在仵应汶老师的指引下,随着我自身雕刻技艺的不断提升,对佛教文化的深入了解,我愈来愈体会到:雕刻即修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