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

生态审美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美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62868篇;相关期刊248种,包括管子学刊、美与时代(下旬刊)、美与时代(上旬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第三届生态美学学术研讨会、2015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等;生态审美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盖光、彭松乔、初滢滢等。

生态审美—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6 占比:0.4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2868 占比:99.51%

总计:63177篇

生态审美—发文趋势图

生态审美

-研究学者

  • 盖光
  • 彭松乔
  • 初滢滢
  • 杨灿
  • 程相占
  • 余忠淑
  • 刘松茯
  • 单辉
  • 周维山
  • 展彩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方楹
    • 摘要: 生态批评是针对当代环境与生态问题而兴起的文学理论思潮。它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审视文学作品中人与自然、社会以及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批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1978年,美国学者威廉·鲁克尔特首次提出"生态批评"这一概念,明确提倡"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
    • 高玲
    • 摘要: 一、生态审美的概念生态审美观是一种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指建立一种人与自然达到亲和和谐的生态审美关系;广义的理解指建立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是一种符合生态规律的当代存在论生态审美观。在审美上存在“主体与客体二分对立”之说,虽然生态审美更多遵循着自然美,但也不否认人参与的“人为自然美”,这是审美观念产生的分歧,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现代审美与设计的多样性。
    • 陈瑞
    • 摘要: 21世纪生态纪的到来是科学技术作用下,人类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生态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概念体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美丽中国"概念,也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当今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文学,应在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语境下,以文学特有的方式表现其在生态纪的审美意识形态,从而引导人们树立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理念,将文学的社会功用在当下的技术时代更好地发挥出来。
    • 李怡璇
    • 摘要: 现代性弊端在造成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也引发了人类精神生态的错格与失衡,而进入到感性至上的消费社会,美和艺术本身沦为了审美资本的合法性注脚,资本话语形成了对人类的新一轮褫夺与处置。生态美学以一种生态整体主义的立场,提出通由对自然进行一定程度的"复魅"重新勾连起大地、艺术与人之间的审美想象,唤起人们寓于其生态审美本性中的"诗思",在与自我、社会、自然的间性互动中体悟一种存在论维度的救赎可能。
    • 黄炜
    • 摘要: 庄子的“齐物”思想中万物与人一样,都是自然界生命的存在,在同一个生态共同体的根基下互通、共融,相互依存。庄子强调万事万物在生态自然中的平等关系,故而体现出其思想中深刻的生态审美意蕴。“齐物”是庄子用生态智慧的逻辑从人类主体的角度思考万物的平等性,通过“吾丧我”打破人类自视高贵的狭隘,也是庄子通过生态间性视域审视万物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不侵占自然本性而实现生态存在的“自喻适志”,更是庄子冥合于道所追求的生态共生境界,最终实现“万物与我为一”的最高理想。庄子通过“齐物”观念打破人类中心主义的视野,从而进入生态共生共融的审美境界,体现了人与自然万物无差别的和谐共处的生态审美意蕴。
    • 邱烨珊; 车生泉
    • 摘要: 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对于营建城市生态系统及提高公众福祉具有促进作用。探讨、厘清影响城市绿地生态审美的关键因素,对于健康、稳定的绿地生态景观营造及公众生态价值观引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探讨生态审美的概念和内涵,总结符合生态审美的绿地特征,提出符合生态审美的城市生态绿地构建原则与对策:基于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绿地基础条件及人类活动干扰程度,将城市绿地划分为生态保育型、生态功能型及生态景观型3类生态绿地,构建生态绿地网络;基于绿地植物群落物种构成、空间布局及绿地功能需求,提出6类自然式植物群落配植模式。旨在为营建高生态效益、高景观质量的绿地景观提供规划依据。
    • 和平
    • 摘要: 在美国深度意象派诗人中,1972年获普利策诗歌奖的詹姆斯·赖特的地位仅次于罗伯特·勃莱。诗集《树枝不会折断》是赖特创作生涯的转折,同时诗歌母题也出现较明显的生态转向。赖特将美国田园式的抒情诗建立在鲜明跳跃的意象、简洁质朴的词语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境之上,饱含对人类精神生态失衡的深切关怀。本文从生态思想角度切入,对《树枝不会折断》进行文本细读,探讨赖特生态意识的源起和赖特生态审美的现代价值。
    • 王文卓
    • 摘要: 在把“生态审美”提升为一种新的美学研究范式的过程中,从艺术美学考量其理论有效性是必要的。“三重生态学”为“生态审美”向艺术美学拓展提供了知识基础,以此为前提,一种深层的“生态审美”观念才能建立。沿着“三元合一”这一理论路径,音乐生态审美研究有两个关键的理论拓展:外向环境拓展与内向身体拓展。结合现阶段的生态音乐学研究,“漫步于声景之中”可成为音乐生态审美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命题。
    • 刘春雨
    • 摘要: “簕古龙”作为湛江独具特色的传统非遗舞蹈项目,以造型传神、工艺精湛、自然生态而著称。通过对“簕古龙”的发展历史、制作技艺等内容的梳理分析,深入挖掘这一民间传统艺术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丰富与拓展传统龙舞艺术的文化研究,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赋能新时代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 尚美娟
    • 摘要: 鲍照的山水诗富有浓厚的生态审美意蕴。他的山水诗,有一部分受谢灵运山水诗的三段式结构和自然观的影响,但还有许多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鲍照的山水诗,蕴含着情景交融、以情统景的生态审美意蕴,体现着人与自然的整体感和“物我为一”的生态自然观。鲍照还善于运用俊逸的语言和萧瑟意象营造出浑朴的意境,体现出人对自然之美的“留神关注”和自然对人的回应。鲍照的山水诗启示读者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