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现代民族

现代民族

现代民族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5篇,主要集中在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民族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专利文献3919篇;相关期刊117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青海社会科学、探索等; 现代民族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平、杨春时、王昌范等。

现代民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3.54%

专利文献>

论文:3919 占比:96.46%

总计:4063篇

现代民族—发文趋势图

现代民族

-研究学者

  • 周平
  • 杨春时
  • 王昌范
  • 谭新民
  • 丁明国
  • 东流
  • 乌尔希叶夫
  • 何叔涛
  • 何平
  • 何溥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保全
    • 摘要: 西方的民族建构先后经历了“臣民共同体”和“国民共同体”阶段,这为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一种国际视野,有助于在中西比较中明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丰富内涵。与西方民族相比,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民属性的形成过程呈现出独特的历史脉络和内在逻辑。近代中国的“国民”概念起初具有指称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内涵,此后转化为描述权利义务关系的个体身份概念。抗日战争爆发后,日益觉醒的国民逐渐以“中华民族”为符号和载体聚合为一个整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家在不同时期相继对国民进行“人民化”及“公民化”的根本改造,并在此基础上重塑和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国民属性。发展至今,“国民共同体”与“多元一体”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完整属性,也由此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逻辑。
    • 洪跃雄; 龙慧敏
    • 摘要: 虽然“国家”在概念和具体历史形态上存在多样化的现象,但在国家认同的学术范畴内,“国家”更多地指向民族国家。这是因为,多民族国家中国族与原型民族的差异性乃至冲突才引发了国家认同问题的学术探讨,而全球化所引发的单一民族国家多族群化、国家主权相对化、个人对民族和国家依附力的降低则导致了国家认同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从本质上讲,国家认同是主体对自身与国家间同一性的肯定和承认以及在此基础所产生的对国家的积极心理、情感和行为,而国家认同建构过程就是促进主体对自身与国家认同生物性、文化性、制度性要素的同一性进行明确认知、产生积极情感和置于优先级序态度的过程。与此同时,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媒介和信息传播特点等具体国情与国民的文化水平、年龄、社会地位等具体民情,也会对国家认同建构产生或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 周平
    • 摘要: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宏大的社会历史存在,其本质体现于多个方面.首先,中华民族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基础,却是经过现代构建才具今天的形态,因而是一个现代民族;其次,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最终完成,并与现代国家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了国家形式,因而是一个国家民族;再次,中华民族的形成既符合现代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又依凭特定历史文化造成的因素,因而是一个复合民族;最后,中华民族既蕴涵现代民族所具有的国民性机制,又蕴涵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的族际性机制,因而成为一个蕴涵多种机制的民族.这样的中华民族就是一座历史-文化-政治资源的宝库,曾在中华现代国家的构建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也将在今天的国家治理和国家发展中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 周平
    • 摘要: 作为一个在巨大的历史时空中形成和演变的存在,中华民族既宏大又复杂,只有从多个维度进行认知,才不会犯盲人摸象的错误.首先,要从历史演进的角度来认知,从而看到中华民族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民族;其次,要从国家框架的角度来认知,从而看到国家框架在中华民族的历史演进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典型的国家民族;再次,要从国际互动的角度来认知,从而看到中华民族自从成为现代民族以后,一直都是国际行为主体,在国际互动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最后,要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认知,从而看到中华民族是一个正在走向未来并将在人类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民族.
    • 周平
    • 摘要: 对中华民族形成完整、准确的认知,必须注意一个根本性问题,即不能将今天的中华民族与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混为一谈.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是其历史形态的继续和发展,与历史形态一脉相承,但二者之间也存在根本性的区别.将中华民族的现代形态与历史形态联接起来的关键环节是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中华民族的现代构建,在中华民族历史形态的基础上进行,但却是在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背景下进行的重构和转型,并在此过程中获得新的内涵,从而使其成为一个具有明确族称、内部构成与国家有机结合的现代民族,即nation-state的na-tion.这样的构建及其所造就的现代意义上的中华民族,支撑了中华现代国家的全面构建,打造了整合国家社会的有效机制,塑造了支撑国家发展的宏大主体,对中国当代的国家、社会、文化和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影响.
    • 郑杰川1; 张帅1
    • 摘要: 8月14日,纪念王光英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统战部部长尤权在座谈会上缅怀了王光英同志的光辉一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主持座谈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庆黎出席座谈会。
    • 张纯厚
    • 摘要: 从全球联通视角,揭示古代民族到民族国家和现代民族的历史演变以及现代民族的文化复合性,佐证了斯大林的民族定义和西方民族国家概念的局限.身份认同的多重、交叉和错乱是现代民族中存在的常见现象.这源于人类交往、文化传播从地方、区域到欧亚联动,再到全球联通联动的滚动扩展.中国形成世界上最早的文化复合性民族国家,西欧北美则最早形成民族国家体系和现代民族.管控身份认同、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从专制走向法治.在全方位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远距离和跨国信息传播、人口流动加速,推动经济、科技快速发展.同时,传统和非传统国家安全问题加剧,其政治文化背景是"我们是谁"的民族身份认同困惑,包括身份排斥、身份裂变、族群崇拜、双重国籍和身份认同上的全球公民等身份错乱和迷茫.化解这一政治社会危机有赖于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民族认同和民主法治理念.交往交流是社会活力之源,民主法治是国家安全保障.%Reveal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ancient nations to national states and modern nations,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complexity of modern nations in a perspective of global connection demonstrates the limitation of Stalin's definition of nation and the western concept of nation-state. Multiplicity, intersection and confusion of identification are common phenomena in a modern nation, which results from inter-ethnicity communication, blending and mixture of the cultures that have undergone a rolling expansion from domestic to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then global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on. China was once the earliest culturally complex nation-state in the world, while occidental countries initiated the system of nation-states and modern nations. The means for contro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maintaining national security change from autocracy to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In the era of all-round globalization and the Internet, the distant and trans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migration accelerate, and the economy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 faster, while traditional and nontraditional issues of national security become complicated. The polit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of this kind of crisis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ecurity is the perplex of national identity of " who are we ", including exclusion of identity, fission of identity, worship for ethnicity, double nationality, global citizenship in terms of identity, and other identity confusion and perplex. Dealing with these political and social crises hangs on formation of a more open and tolerant concept of n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Communication and interconnection are of the source for dynamic, while democracy and rule of law are the safeguard for national security.
    • 苏琦1
    • 摘要: 边疆史一向是研究中国历史的关键切入点和重要组成部分,这其中边疆环境史、物产史和商品流通史更是把握边疆史地沿革的重要线索。不过,边疆商品流通史及其衍生的政经变迁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现代民族国家构建的,此前国内学者给予的关注并不是太多,也鲜有放到一个整体框架下去进行研究。美国历史学者濮德培在其《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一书中独辟蹊径,专门辟出一个章节来探讨边疆商品的流通尤其是国际贸易在中国界定和确立自身利益边界的过程中发挥了何种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