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

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9篇,主要集中在工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847篇、会议论文22篇、专利文献577218篇;相关期刊1278种,包括中国经济景气月报、企业决策参考、中国金属通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科学发展高峰论坛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1届年会、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等;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文献由244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材、乔宇、本刊编辑部等。

中国制造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847 占比:0.83%

会议论文>

论文:2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77218 占比:99.16%

总计:582087篇

中国制造业—发文趋势图

中国制造业

-研究学者

  • 吴材
  • 乔宇
  • 本刊编辑部
  • 李峥
  • 张锐
  • 陈中涛
  • 冯建平
  • 白云川
  • 何发
  • 张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汪芳; 石鑫
    • 摘要: 以中国制造业27个行业为研究对象,从绿色发展效率和出口技术结构两个方面综合测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从内部要素供给和外部环境因素两个角度分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期内年均提升3.17%。从影响因素来看,前期积累的发展质量存在良性循环和示范作用,继而形成持续不断的“高质量提升效应”,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及要素禀赋结构等内部要素供给质量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均存在促进作用,外部环境因素中只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存在促进作用。从产业维度拓展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范畴,为新发展格局下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 郑亦深; 张明之
    • 摘要: 中国制造业外迁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企业跨国转移行为,一方面受市场因素主导,另一方面受政府政策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外迁态势实际上是在多重影响因素共同作用下,从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最终形成的行为合力。中国制造业外迁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总量和结构,并易于引发次生社会问题,基于中国制造业外迁的潜在后果分析提出三种影响限度。在外迁动因及态势分析和经济影响及限度分析基础上,从比较优势出发提出优化中国制造业的国际产业布局需明确渐次推进,在国际产业布局的优化过程中需重视提质增效,在中国制造业外迁的政企互动中需做好政策扶持,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强调创新突破,中国制造业外迁的动态过程中需关注局势变化等对策建议。
    • 魏景赋; 阴艺轩
    • 摘要: RCEP的生效实施将重塑区域产业分工格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也将深受影响。在分析中国制造业贸易发展现状基础上构建GTAP模型,并将RCEP关税承诺表进行量化,从而模拟预测出RCEP关税削减对中国制造业的贸易影响。研究发现,RCEP关税削减将促进中国制造业进出口规模扩大,中国与其他RCEP成员国的进出口比重将显著提升;中国中高及高技术制造业产品对进口贸易依赖性会有所下降,但出口优势也将受到削弱;中国制造业贸易增长比率与RCEP税收力度削减比率成正比关联,最终进口关税大小、贸易双方的竞争互补关系会进一步影响关税削减对贸易的促进作用;虽然中国制造业出口增长,但国内销量的下降也会导致产出削减。中国应通过攻克产业发展短板以持续提升制造业出口竞争力,规划制造业合作重点强化与其他RCEP国家的贸易互补性。
    • 孙少勤; 胡凤萍
    • 摘要: 宏观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微观层面的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是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研究话题。基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研究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TPU)变化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GVC)的影响及内在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TPU下降显著促进了中国制造业企业整体GVC水平的提升。(2)相关异质性分析表明,从企业所在经济区域来看,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的企业而言,TPU下降对东部地区企业GVC的提升效果更显著;从外部融资约束来看,有政府补贴和利息率较低的企业面临TPU下降时企业GVC提升的幅度更大更显著;从企业贸易方式来看,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混合贸易企业相对于其他企业TPU下降对企业GVC的提升效应更显著。(3)TPU下降显著促进了企业进口中间品质量和出口产品质量的下降,TPU下降通过出口产品质量下降这一粗放的扩张方式促进了企业GVC水平的提升,而由此导致的进口中间品质量下降部分抵消了这一提升效应。
    • 王赞新
    • 摘要: 知识分工,是指知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企业和组织间走向分化、分解与重新整合的发展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产业组织变革和价值链重塑。价值链知识分工使知识成为全球价值链竞争的核心资源,从而使企业合作从能力依赖走向知识依赖,全球价值链形态也从线性形态走向网络形态。在这种趋势下,全球价值链中的核心技术、价值创造、创新空间都朝平权化方向发展。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要抓住知识分工深入发展的契机,通过加工制造企业“垂直升级”、建设国家价值链、形成多层次区域性国际价值链等途径,积极融入全球知识分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杨梦婕
    • 摘要: 面对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中国传统的生产要素优势在全球竞争中逐渐丧失吸引力,因而限制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攀升。文章以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寻找中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参与度与制造业转型升级之间的关系,以2010—2020年为研究范围,以中国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分析有利于制造业升级的相关因素。实证结果发现: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游地位”;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资本投入增加、科技进步等因素对制造业升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单纯地依靠提高全球分工的参与度不利于制造业升级,必须依靠技术进步、资金投入以及提高创新意识,鼓励廉价劳动力向科技人才转化,进而促进制造业整体转型升级。
    • 徐妍; 郑冠群; 沈悦
    • 摘要: 文章改进了动态Olley-Pakes加总生产率分解方法,将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和退出企业衰退效应纳入分解框架,测度了中国制造业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对加总生产率的贡献,并分析了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的成因。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存在新进企业进入市场后生产率增速大幅超越存续企业的现象;新进企业超级成长效应是制造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对1998~2006年中国制造业企业加总生产率增长的贡献约为10.77%;市场选择效应、学习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可能是导致新进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大幅超越存续企业的原因。
    • 马建峰; 赵田明娣
    • 摘要: 利用TiVA数据库和中国制造行业匹配数据,从行业出口异质和技术异质视角出发,测算并分析中国制造行业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地位和行业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数变化,检验了GVC分工地位对不同行业TFP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制造业GVC分工地位提高对行业整体TFP具有促进作用;在出口型行业和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中,该作用更强且更显著;但在非出口型行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行业中,GVC地位提升对TFP的正向影响并不明显;具有出口导向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GVC分工地位提升是促进中国制造业TFP提高的主导力量。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利用GVC国际分工地位变动促进中国制造行业TFP提升的政策建议。
    • 杨正位; 崔琴
    • 摘要: 美欧推动“制造业回归”十年已过,短期内取得一定成效,但“成绩单”并不亮丽,并未改变“去工业化”的大势,美国制造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就业之比、占世界制造业之比仍在持续下降。发达国家有两种发展模式:一种过于脱实向虚,产业空心化,制造业仅占10%左右,如美、英、法、加等国;另一种制造业地位高,占20%左右,如德、日、韩、新等国。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后者的表现明显好于前者。制造业回归的核心聚焦于高新技术产业,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我国制造业规模高居世界首位,但大而不强,存在占比回落偏快、工业化“未‘后’先‘去’”、国家“未富先虚”之忧。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际,我国产业外迁压力减轻,可能成为国际资本的避风港。我国宜抓住时机从战略上振兴制造业,争取工业化完成后制造业占比仍保持在20%以上,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 李宏; 牛志伟; 邹昭晞
    • 摘要: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中国经济的增长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在主要发达国家逆全球化进程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时代背景下,研究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运用随机前沿模型(SFA)和数据包络分析(DEA),对OECD国家投入产出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全球价值链中的中国制造业整体水平及其细分产业增长效率的全球排序、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中国制造业增长效率的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中国具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产业基础:中国制造业大部分细分产业垂直专业化指数较低,说明中国制造业已经摆脱了产业链低端锁定的低效率风险;同时,完备的集成配套能力和较高的产业贸易竞争力使中国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技术效率,实质性地转变了中国制造业被动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状况.然而,中国制造业细分产业全要素生产率世界排序较靠后,且大多数呈负增长状态,尤其与日本、美国和德国相比仍处于劣势,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不足,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这些不足和差距是中国制造业匹配新发展格局的主要障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