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爆轰波

爆轰波

爆轰波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486篇,主要集中在力学、武器工业、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3篇、会议论文132篇、专利文献84837篇;相关期刊115种,包括兵工学报、爆破器材、爆炸与冲击等; 相关会议80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 、第九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第十五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交流会等;爆轰波的相关文献由994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宗林、张德良、翁春生等。

爆轰波—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3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132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84837 占比:99.49%

总计:85272篇

爆轰波—发文趋势图

爆轰波

-研究学者

  • 姜宗林
  • 张德良
  • 翁春生
  • 范宝春
  • 刘云峰
  • 滕宏辉
  • 王健平
  • 董刚
  • 李平
  • 冯鲁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彬; 岑乐山; 江涛; 卢文瑞; 黄正祥; 王钰婷
    • 摘要: 为了分析梯形截面装药结构对聚能射流成型特性的影响,在Φ56 mm基准聚能装药药型罩及装药结构基础上,获得了梯形截面聚能装药。运用ANSYS/LS-dyna有限元软件对Φ56 mm基准聚能装药和所设计的梯形截面聚能装药的射流成型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比较分析了聚能射流的形态特征及稳定性特性。结果表明:梯形截面装药结构起爆过程中由于爆轰波非对称性以及稀疏波的共同作用,导致所形成的聚能射流产生分叉,整体形态及稳定性较差。
    • 李鑫; 王伟力; 梁争峰; 阮喜军
    • 摘要: 炸药对金属壳体加速能力是弹药毁伤威力及安全性评估的重要参数。简要分析了炸药爆轰时金属壳体加速过程,包括爆轰波加载、爆轰气体产物加载、壳体破裂后气体产物持续加载3个阶段,介绍了金属壳体加速能力的评价指标,指出格尼速度是目前应用广泛且准确性高的指标参数。总结了以Hardesty&Kennedy为代表的Φ法、以Roth为代表的γ法、以Keshavarz为代表的组分法3类格尼速度计算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计算精度及适用范围。从炸药组分及性能、壳体材质及厚度两个方面分析了炸药格尼速度的影响因素。指出建立非理想含铝炸药的格尼速度经验公式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采用格尼速度作为格尼方程参数计算弹药破片初速时应考虑壳体材质的影响。
    • 姜超; 潘剑锋; 李剑星; 倪靖
    • 摘要: 针对爆轰波在浓度梯度作用下衍射、熄爆到再起爆过程,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研究了两种不同混合气在3种不同浓度梯度下流场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浓度梯度增大,横向爆轰波强度会减弱,爆轰波更易解耦.前导激波与浓度梯度相互作用会使爆轰波面发生弯曲,并且改变横向爆轰波和马赫杆的传播过程.对于稳定气体(H_(2)/O_(2)/Ar),爆轰波在管长范围内没有成功起爆;对于不稳定气体(C_(2)H_(4)/O_(2)),爆轰波成功起爆.
    • 畅里华; 温伟峰; 冉茂杰; 黄文斌; 王旭; 何徽; 高鹏
    • 摘要: 为获得炸药多点起爆的爆轰波传播过程精细细节,研究相适应的超高速光电分幅摄影技术,采用自主研制的超高速光电分幅相机,结合有机玻璃光快门,拍摄到以HMX和以TATB为基的塑料粘结炸药在三点同步起爆条件下纳秒时间分辨爆轰波发展高清晰序列图像,成功观察到爆轰波的整个传播及相互作用过程,捕获到内聚相互作用、马赫杆等波形细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超高速光电分幅摄影技术基于独立曝光模式,且具有曝光时间短、幅间隔连续可调、空间分辨高等优势,可精细观察到爆轰波传播、相互作用细节信息,该实验方法及其结果对于爆轰波相互作用及爆轰波马赫反射等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沈杨梅; 李伟兵; 曹营军; 李军宝; 王晓鸣
    • 摘要: 为了研究结构参数对复合装药战斗部破片特性的影响,采用AUTODYN-3D有限元计算软件,比较分析了复合装药战斗部在中心单点和内外同时两种起爆方式下爆轰波传播与壳体破碎过程,获得了壳体壁厚与中心装药直径对复合装药战斗部破片平均质量、破片速度等参数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壳体壁厚的增加或者中心装药直径的减小,单点起爆下破片平均质量相对于内外同时起爆下提高的倍数越来越大,战斗部在不同起爆方式下威力输出差异越来越明显;静爆试验结果表明,内外同时起爆下的破片平均速度、冲击波超压和验证靶冲孔数较单点起爆下分别提高了27.1%、31.4%和39.3%,试验结果与仿真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 沈晓斌
    • 摘要: 运用LS-DYNA软件对中心点起爆、环形起爆方式下聚能射流成形及引爆覆盖一定厚度平面钢壳装药过程进行数值仿真,研究表明起爆方式对聚能射流性能具有较大影响。底部中心点起爆时,爆轰波周向传播至壳体后反射形成新的波系并向装药轴线方向汇聚碰撞,压力比值是稳定爆轰时的2.6倍,属于正碰撞问题。环形起爆方式的起爆环半径从4 mm增至20 mm过程中,爆轰波碰撞和反射形成的爆压呈增大趋势。装药起爆环半径为20 mm时发生马赫反射现象,爆轰能量高度集中于狭小空间形成局部高压区,压力比值是稳定爆轰时的3.5倍,聚能射流头部速度是中心点起爆的1.28倍,能够冲击引爆覆盖100 mm厚平面钢壳装药。
    • 郗雪辰; 杨鹏飞; 滕宏辉
    • 摘要: 爆轰波在静止气体或定常来流中的传播得到了广泛研究,然而在扰动来流中的传播研究较少。这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爆轰传播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可为爆轰发动机的应用提供参考。文章基于两步诱导-放热总包反应模型,开展了一维爆轰波在正弦密度扰动来流中的传播数值模拟。通过对数值结果分析,获得了放热反应控制参数与爆轰波内在不稳定性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扰动波长和幅值对一维爆轰波动力学过程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波前施加连续扰动会诱导爆轰波表现出更复杂的动力学行为,且影响过程与爆轰波的内在不稳定性相关。对于稳定爆轰波,扰动只在特定波长范围内引起前导激波后的压力振荡。对于不稳定爆轰波,扰动会进一步强化其内在不稳定性。扰动幅值越大,对爆轰波动力学过程的影响越显著。
    • 王慧
    • 摘要: 引信殉爆的研究是安全性常规实验之一。它以利用装填JH-14C的引信传爆序列为对象,研究冲击波作用下引信传爆序列的殉爆特性。结果表明:引信殉爆中,保持引信材料、厚度等参数不变,冲击波作用下殉爆临界距离为9.5~11.0 mm;爆轰波从被发传爆药左上端向右下约45°方向传播到右下端面处发生爆炸,向左上约45°方向继续传播,进而引爆引信。
    • 沈飞; 罗一鸣; 余文力; 王煊军
    • 摘要: 为了探究同轴双元装药的爆轰波传播特性,采用C-J爆速差为1.81mm/μs的两种含铝炸药制备了两种典型结构的同轴双元装药,通过高速扫描法和电测法分别获取了其爆轰波形演变过程、滑移爆速,并分析了波形特征、法向爆速等参量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爆轰波形的演变主要发生在低爆速炸药中,波形稳定后,低爆速炸药(DNAN基含铝炸药DRLU)的轴向爆速等于高爆速炸药(DNTF基含铝炸药DOL);当低爆速炸药位于内层时,其波形为聚心状,根据其法向爆速逐渐增大的趋势,可将其划分为初始区域、强爆轰区域、汇聚区域,其中,初始区域的法向爆速低于C-J爆速,其药量约占36%,汇聚区域药量最小,仅占5%,但其爆轰强度最高;当低爆速炸药位于外层时,其波形为散心状,仅可将其划分为初始区域、强爆轰区域,其中,初始区域的药量约占77%,且强爆轰区域的法向爆速仅略高于其C-J爆速。
    • 吕海成; 黄孝龙; 李宁; 翁春生
    • 摘要: 为了研究气相爆轰波冲击气固界面过程中透射波和反射波的相关特性,建立爆轰波冲击气固界面的一维理论模型,对不同初始压力条件下爆轰波到达气固界面后的界面两侧的压力和界面速度变化进行分析。利用时空守恒元求解元方法对气相爆轰波冲击气固界面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气体部分反射波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变化规律及透射入固体中应力波的波形和波速特征,并搭建气相爆轰波冲击活塞实验装置进行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气体爆轰波到达气固界面后,在固体中透射指数形式的弹性波,并在界面处向气体区反射一道激波。爆轰波后的稀疏波与反射激波相交,削弱反射激波,最终形成稳定激波回传。气固界面在稀疏波和反射稀疏波的作用下,压力和速度逐渐下降,最终也形成稳定状态。在不同混气初始压力情况下,爆轰波冲击过程中产生的最高压力和爆压的比值基本保持不变。理论模型对特征点相关物理量的计算值和实验数据符合的较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