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灰斑病

灰斑病

灰斑病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农作物、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88283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种子世界、植物保护、中国油料作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二十八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暨农药械交易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中国园艺学会小浆果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等;灰斑病的相关文献由881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庆凯、马淑梅、徐明良等。

灰斑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3 占比:0.41%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8283 占比:99.58%

总计:88654篇

灰斑病—发文趋势图

灰斑病

-研究学者

  • 杨庆凯
  • 马淑梅
  • 徐明良
  • 刘学敏
  • 张明厚
  • 番兴明
  • 郭泰
  • 刘忠堂
  • 曹越平
  • 朱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雪琴; 袁艳丽; 任洪; 王伟; 柏光晓
    • 摘要: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高抗有4份;表现感病的有11份。结合接种鉴定和分子标记检测表明,供试材料抗病位点主要集中在KHB5、qRgls2.04、qRgls1.06、qRgls2.07和qRgls3.02等5个位点。标记umc 2614和TID 5306可以检测与齐319(高抗)一致的抗病位点(KHB5和qRgls2.04);umc 1972、umc 1042和bnlg 1523可以检测与T 32(高抗)一致的抗病位点(qRgls1.06、qRgls2.07和qRgls3.02),接种鉴定与分子检测的结果总体表现一致。研究表明,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能有效辅助筛选玉米抗灰斑病种质,对玉米的分子育种具有重要意义。
    • 肖明纲
    • 摘要: 从2018—2020年连续3年对35份新选育的玉米自交系进行抗大斑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瘤黑粉病人工接种精准鉴定,筛选出一批高抗和多抗的资源。在35份待鉴定材料中,12份玉米自交系对大斑病具有抗性,占鉴定材料的34.3%,其中高抗材料1份,抗性材料1份,中抗材料10份;17份玉米自交系抗禾谷镰孢茎腐病,占鉴定材料的48.6%,其中高抗材料7份,抗病材料2份,中抗材料8份;抗灰斑病材料11份,占鉴定材料的31.4%,其中高抗材料3份,抗病材料3份,中抗材料5份;对瘤黑粉病具有抗性的自交系18份,占鉴定材料的51.4%,其中高抗材料10份,抗病材料5份,中抗材料3份。兼抗2种病害的材料共15份;Z16HEB-360、Z16HEB-362、Z16HEB-371、Z16HEB-385兼抗3种病害;Z16HEB-382、Z16HEB-391兼抗4种病害。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大斑病、茎腐病、灰斑病和瘤黑粉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及改良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赵思琪; 曲比伍合; 罗婷; 余学杰; 柯永培; 苟齐贤; 石海春
    • 摘要: 为了探讨玉米对灰斑病胁迫的生理生化响应,采用田间自然接种法,以2个自交系K365(抗)和K169(感)以及2个杂交种正红431(抗)和正红532(感)为试验材料,研究灰斑病对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及杂交种叶片光合作用、活性氧含量、抗氧化酶活性以及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灰斑病胁迫导致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_(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均下降,其中除Ci以外,抗病材料的3项光合指标下降程度未达显著水平,具体为K365的Pn、Gs和Tr分别下降24.41%,25.00%,4.20%,正红431的Pn、Gs和Tr分别下降11.53%,21.43%,0.06%,而感病材料的3项光合指标下降程度达显著水平,具体为K169的Pn、Gs和Tr分别下降59.32%,95.28%,80.18%,正红532的Pn、Gs和Tr分别下降85.39%,69.60%,56.77%;同时灰斑病胁迫可使玉米叶片的过氧化氢(H_(2)O_(2))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水杨酸(SA)含量、茉莉酸(JA)含量均上升,其中抗病材料能激发更高的POD、SOD和CAT活性,维持相对稳定的H_(2)O_(2)含量,更合理的调节SA和JA含量,能够保持内源激素的平衡。抗病材料可能通过合理积累SA、JA等信号分子来调控抗氧化系统,使其在感病后期体内仍维持较高水平的防御酶活性来更有效清除多余的H_(2)O_(2),同时调节叶片的内源激素平衡使其适应灰斑病带来的影响,从而增强玉米的抗病性。
    • 孙红敏; 王钰涵; 戴百生; 李晓明; 孟希璠; 那晨
    • 摘要: 大豆作为重要经济作物,近年受灰斑病影响愈发严重,导致产量下降,为减少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关从业人员需针对灰斑病等级采取不同措施。因病害等级之间具有相似性,传统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识别准确率有待提高。依据国家标准,针对大豆灰斑病高抗、抗、中抗、感和易感5个等级开展基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分级研究,识别准确率为88.7%,在此基础上,构建加权深度投票模型,该模型利用遗传算法自动学习机制优化基于传统卷积神经网络分级效果。结果表明,该模型在7500张测试集上识别准确率达到93.0%,比传统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准确率提高4.3%,为大豆病害分级提供新思路。
    • 杨恩兰; 龙彪; 苟铁丞; 王林
    • 摘要: 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发展较快,但病害问题日益严重,严重影响了猕猴桃的产量和品质。该文从症状、传播途径、发生规律、综合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水城县猕猴桃叶部主要病害褐斑病与灰斑病,并对两者进行区分,为猕猴桃种植与防治提供参考。
    • 杨梅; 胡小兰; 申涛; 谭康; 刘代铃; 邱红波
    • 摘要: 以贵州省常用玉米自交系T32为供体,J51为受体,通过连续多代回交并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了23个玉米第8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采用自然接种法对该群体进行灰斑病抗性鉴定,并选用在两亲本间均具明显多态性差异的65对SSR标记进行代换系的跟踪检测,通过第8染色体上的29个SSR标记对代换系供体片段进行遗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23个染色体单片段代换系中供体代换的位点不同,代换片段长度为10.40~129.70 cM,平均长度为36.99 cM,导入片段总长850.67 cM,对第8染色体的覆盖率为80.80%.自然接种灰斑病菌后产生了抗、中抗、感、高感4种表型,其中H3系和H17系发病程度较低,2年的病级均值分别为2.85、2.90,表现为抗病.研究筛选出的2个抗性株系可作为后续研究材料,为玉米灰斑病抗性基因挖掘与抗病育种创建基础.
    • 赵子麒; 赵雅琪; 林昌朋; 赵永泽; 余宇潇; 孟庆立; 曾广莹; 薛吉全; 杨琴
    • 摘要: [目的]结合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分子标记,对来自陕A群、陕B群的30份核心自交系和18份国内外优良种质进行抗病性鉴定,为玉米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2019年、2020年分别在陕西省不同地点开展茎腐病、穗腐病、大斑病和小斑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以及灰斑病的田间自然发病鉴定.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试验设置2—3个重复.采用苗期高粱粒接种法接种大斑病和小斑病,在乳熟后期,对大斑病、小斑病和灰斑病进行病情分级鉴定;在玉米抽雄期,采用土埋伤根法接种禾谷镰孢茎腐病,生理成熟后进行劈茎调查;采用花丝通道和针刺果穗接种法,分2次接种禾谷镰孢穗腐病,玉米生理成熟后进行调查.分别计算不同病害病情指数的最佳线性无偏预测(best linear unbiased predictions,BLUPs),并分析两两病害之间的相关性.对已克隆抗病基因进行功能分子标记基因型鉴定.[结果]对48份自交系开展5种病害田间鉴定,筛选到9份高抗大斑病自交系、2份高抗小斑病自交系、10份抗灰斑病自交系、5份高抗禾谷镰孢茎腐病自交系和5份抗禾谷镰孢穗腐病自交系.1145、CML170、KA103等8份自交系兼抗3种叶斑病.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优良的材料有7份,包括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5种病害相关性分析发现,禾谷镰孢茎腐病与3种叶斑病抗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腐病抗性无相关性.对已知抗病基因鉴定表明,1145、KA081和沈137携带抗禾谷镰孢茎腐病的qRfg1位点,KB109携带抗炭疽茎腐病的Rcg1位点,带有抗大斑病基因Htn1和多抗小斑病、灰斑病基因ZmCCoAOMT2的材料较多.[结论]1145、CML170、KA105、KB020、X178、沈137和郑58对5种病害综合抗性表现良好,可作为供体亲本进行自交系的综合抗性改良.沈137携带抗病的qRfg1、Htn1和ZmCCoAOMT2等位基因,可用于分子标记辅助改良.
    • 董星辰
    • 摘要: 随着大豆种植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叶部病害的防治方法方面有着全新的认识,为大豆叶部病害防治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基础.通过对叶部病害的发生特点、规律、影响因素等进行研究,能够帮助人们总结出具体的防治方法,这对于提高大豆种植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此,主要对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发生进行阐述,同时分析了其主要影响因素,重点对大豆主要叶部病害的防治方法展开深入研究,致力于我国大豆种植产业的良好发展.
    • 马宏财
    • 摘要: 自古以来,农业都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产业.在北方农业中,大豆因其与土壤适配性强、产量高、易种植、营养价值高等特点成为北方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带给农民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北方大豆种植过程中,灰斑病成为困扰农户种植的常见疾病,影响了大豆的产量和质量,进而影响种植户收入.以北方大豆种植实践为基础,对灰斑病发病规律进行分析并探究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提高大豆的经济效益.
    • 摘要: 据云南省植保植检站消息,2021年云南省秋粮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秋粮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面积3415万亩,总体中等发生,水稻以稻飞虱、稻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玉米以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锈病、玉米螟、蚜虫、粘虫,马铃薯以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为主,水稻病虫害同比去年减少,马铃薯病虫害同比去年持平,玉米病虫害同比去年增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