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灌水均匀度

灌水均匀度

灌水均匀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工程、水利工程、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7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95546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排灌机械工程学报、干旱地区农业研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微灌大会、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第七次全国微灌大会等;灌水均匀度的相关文献由437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普特、牛文全、张林等。

灌水均匀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5546 占比:99.93%

总计:195684篇

灌水均匀度—发文趋势图

灌水均匀度

-研究学者

  • 吴普特
  • 牛文全
  • 张林
  • 王盈盈
  • 范兴科
  • 谢香文
  • 马孝义
  • 于健
  • 史吉刚
  • 史学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金振; 马伟荣; 孙致远; 李远航; 李茂; 彭磊; 李琦
    • 摘要: 以华宁县新村柑桔有限责任公司柑桔园3号地为试验模拟对象,搭建模拟实验平台,研究灌溉系统中出水毛管首端进水压力、管道铺设长度和出流孔间距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为项目建设地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设计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设为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首端进水压力、管道铺设长度和出流孔间距3种因素分别对灌水均匀性的影响作用。研究表明,影响灌水均匀性因素主次顺序是:首端进水压力>管道铺设长度>出流孔间距,小孔出流均匀性最优的组合是首端进水压力为0.15 MPa,出流孔间距为62.5 cm,铺设长度为38.5 m的组合。此试验研究其均匀性可达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标准(GB/T 50363-2018)要求,可适用于坡地果树种植,达到节水节能增产效果,应用前景广阔。
    • 郑杰; 陈红; 孟令剑; 李善军; 马露畅
    • 摘要: 为了研究不同类型灌水器滴头对不同水肥配比沼液的抗堵塞性能,获得适用于沼液滴灌施肥的滴头,选取2种片式滴头、2种圆柱滴头和1种片式补偿滴头共5种滴头,设计了2种沼液配比进行周期性间歇灌水试验,比较了不同滴头的抗堵塞能力。结果表明,沼液水肥配比越大,滴头越容易发生堵塞;滴头流量相同时,片式滴头抗堵塞性优于圆柱滴头和片式补偿滴头;滴头类型相同时,额定流量越大,抗堵塞性越好;堵塞进程较为均匀,堵塞发生从毛管尾端开始;堵塞类型以物理和生物结合的复合性堵塞为主。根据试验结果,建议沼液施肥时,最优灌溉模式为:水肥配比选择1∶3,灌水压力选择80 kPa,滴头选择3 L·h^(-1)的片式滴头;单级120目过滤器过滤效果有限,可以考虑增加多级过滤。
    • 张晨曦; 王新坤; 靳彬彬; 姚吉成; 薛子龙; 王轩
    • 摘要: 为了探究滴灌带沿程水力性能的变化规律,在射流三通进口流量为0.1~1.2 m3/h的范围内,开展射流三通进口流量与出口水头振幅的水力性能试验,发现射流三通连接脉冲滴灌系统的流量阈值为0.2~0.8 m3/h;在脉冲滴灌系统流量阈值的范围内,开展射流三通连接滴灌带沿程脉冲参数试验,研究射流三通连接60 m滴灌带沿程脉冲性能的变化规律,发现当滴灌带进口水头振幅大于1m时,沿程水头振幅的衰减速率存在突变点,沿程脉冲频率先增大后减小,射流三通在整条滴灌带上均能产生脉冲水流的进口流量设计范围是0.5~0.8 m3/h.在射流三通进口流量的设计范围内,开展稳压滴灌和脉冲滴灌的同台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射流三通连接滴灌带内的水头损失比普通三通连接滴灌带内的降低62.5%~83.3%,灌水均匀系数提高了0.6%~0.9%,流量偏差率降低了1.2%~4.1%;进口流量为0.7 m3/h时,射流三通连接滴灌带灌水均匀度最高.
    • 张慧; 陶洪飞; 如苏力·努尔; 毕金录; 阿卜杜赛麦提·托乎提; 麦麦提艾则孜·艾力; 阿卜来提·阿不杜热依木
    • 摘要: 为探究单翼迷宫式滴灌带坡度、进水压力和铺设长度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以3种单翼迷宫式滴灌带为研究对象,以灌水均匀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UL_(9)(3^(4))均匀正交设计试验,比较了3种不同流量的单翼迷宫滴灌带在进水压力、铺设长度和坡度作用下的灌水均匀度的变化规律。经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综合评价,再由SPSS和PPR对试验数据进行数学建模。结果显示,3种单翼迷宫式滴灌带灌水均匀度的外界因素排序均为压力>坡度>长度,相比于SPSS、PPR所建立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研究成果不仅为灌水均匀度计算与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还对各学科试验优化设计、高维数据建模分析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 刘多红; 周良; 陶洪飞; 张慧
    • 摘要: 本文采用均匀正交设计试验方案,采用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的铺设坡度、工作压力、长度作为试验因素,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规律进行研究,并用过PPR无假定建模建立了该内镶贴片式滴灌带灌水均匀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铺设长度对该滴灌带的灌水均匀度具有显著影响,但坡度无显著影响,三因素对灌水均匀度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工作压力>铺设长度>铺设坡度.该滴灌带灌水均匀度随铺设长度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随压力增加,灌水均匀度先增加后降低.
    • 李浩菲; 崔晨旭; 戴雪冰; 胡晶晶; 刘力华; 王春堂
    • 摘要: 为了缓解我国农业灌溉水资源浪费、灌溉效率低、深层渗漏现象严重等问题,文章根据我国农业用水的现状研制了一种灌水均匀度高、能够实现自动灌溉的田间管渠灌溉系统.该系统包括田间管渠系统、动力系统和供水系统.利用管道中水流作为动力,通过涡轮机将水能转换为旋转机械能,再通过变速装置传递到动力输出轴,使之旋转,从而带动牵引绳牵引塞阀在管渠中移动,依靠塞阀阻挡,灌溉水从管渠中溢出,实现田间自动均匀灌溉.该灌溉系统可以解决灌水均匀度低、地面灌溉深层渗漏严重及长畦灌水难的问题,减轻农民劳动负担,节省大量灌溉水资源,可有效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现状.该系统可适用于各种土壤、作物及水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 高卓卓; 郑志伟
    • 摘要: 为了解决农田畦灌畦田规格不合理、灌溉效率低下、水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2次田间灌水试验和WinSRFR 5.1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模拟地面灌溉水流过程和灌水质量情况。第1年田间实测灌水结合WinSRFR 5.1模型率定土壤入渗参数(入渗系数K和入渗指数α);第2年田间实测灌水是对模型进行验证,根据WinSRFR 5.1模型模拟得到的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对参数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灌水技术不确定性与灌水技术参数有很大关系,畦长和流量对灌水效率和灌水均匀度有很大的影响,灌水效率对畦长变化更加敏感,灌水均匀度对单宽流量变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灌水质量等值线图得到满足灌水质量要求的畦长和流量组合范围,即畦长30 m以内,单宽流量增加对灌水质量影响不大;畦长30~53 m,单宽流量为2.7~5.7 L/(s·m);畦长50~100 m,单宽流量≥3.34 L/(s·m);畦长100~150 m,单宽流量≥6 L/(s·m)。
    • 马亮; 依明·热合曼; 梁聪聪; 张旭; 魏光辉
    • 摘要: 开展不同水氮梯度对滴灌带灌水均匀度和堵塞率等水力性能研究,对干旱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以南疆阿克苏地区冬小麦、复播玉米生育期内的滴灌带为研究对象,应用滴灌带水力性能综合测定平台对滴灌带进行检测,探究不同水氮处理下滴灌带长期使用(12个月)后灌水均匀度及堵塞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相同滴灌水量,灌水均匀度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小,高肥水平的灌水均匀度均最小,氮肥施用量是造成滴灌带堵塞的一个重要因素。建立灌水均匀度回归预测模型,可知灌水均匀度随平均流量偏差的增大而减小,平均流量偏差△q^(-)对灌水均匀度C_(u)影响较大。高水低肥和中水中肥处理下的灌水均匀度均达到80%以上,说明滴灌带"一带两用"在适宜的水肥配比下可以满足作物的水肥需求,该技术可节约滴灌带使用量,减少亩投资,为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 王轩; 王新坤; 樊二东; 徐胜荣; 薛子龙; 张晨曦; 丁师伟
    • 摘要: 为了提高毛管射流三通的脉冲特性,采用正交设计方法,选取喷嘴宽度、喷嘴深度、控制管宽度、位差、劈距、侧壁夹角6个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参数,设计了共25组不同结构的毛管射流三通模型.采用CFX数值模拟技术,对25组三通模型进行模拟计算.以脉冲频率、水头振幅和压差作为试验评价指标,通过极差法分析了结构参数对脉冲特性的影响规律,确定影响各因素的主次顺序;利用方差法确定影响因素显著特性,确定最优结构尺寸模型.经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进口压力为50~120 kPa下,与4 mm喷嘴宽度射流三通相比,优化模型射流三通脉冲频率提高了3~10次/min,水头振幅(压力)提高了3.2~11.1 kPa,灌水均匀系数提高了0.53%~1.94%,流量偏差率降低了0.81%~5.33%.优化射流三通模型可提供持续稳定脉冲水流,脉冲特性得到较大提高,可有效改善灌水均匀度.
    • 孙梦莹
    • 摘要: 为了提高温室滴灌系统的灌水均匀度,降低系统运行成本,利用温室滴灌系统水力测试平台研究了2种管径毛管的布设方式与进口压力对灌水均匀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横向布设毛管较纵向布设灌水均匀度高;同一布设方式随着环(树)的增加,系统灌水均匀度均下降;同数量的环状管网系统较相应的树状管网系统灌水均匀度要大;通过对低压条件下各因素对灌水均匀度影响的方差分析得出,布设方式、管径及压力对灌水均匀度影响均呈显著水平.建议温室毛管纵向布设(60 m),滴灌带(管)管径可选16 mm,根据管网的形式选择适宜工作压力;温室滴灌系统毛管横向布设(8 m),滴灌带(管)管径可选8 mm,适宜压力为2 m,即可降低系统运行费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