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

湿地植物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84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8篇、会议论文35篇、专利文献113243篇;相关期刊298种,包括湖泊科学、湿地科学与管理、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2017(第五届)中国水生态大会、2015第七届全国河湖治理与生态文明发展论坛等;湿地植物的相关文献由24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伟、崔丽娟、吕宪国等。

湿地植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8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3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3243 占比:99.43%

总计:113896篇

湿地植物—发文趋势图

湿地植物

-研究学者

  • 李伟
  • 崔丽娟
  • 吕宪国
  • 张曼胤
  • 赵欣胜
  • 姜明
  • 张岩
  • 李胜男
  • 洪剑明
  • 王义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心怡; 陆丽芳; 麻淳雅; 雷明婧; 朱健
    • 摘要: 以湿地植物美人蕉(MBC)、再力花(ZBC)和旱伞草(HBC)为原材料,采用热裂解法于300、500、700°C下制备生物炭,应用全自动元素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等手段表征分析生物炭理化性质,采用静态吸附法系统研究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制备温度对生物质炭的理化性质、表面形貌和矿物成分有很大影响;中温(500°C)、高温(700°C)裂解生物炭对镉的吸附性能优于低温(300°C)裂解生物炭的,500°C裂解生物炭吸附性能最好,对Cd^(2+)吸附容量均值可达96.00 mg·g^(-1),极值可达108.28 mg·g^(-1),且吸附容量从大到小为ZBC、MBC、HBC;500°C裂解湿地植物基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0 min左右,适宜的投加量和较大的溶液pH、离子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温度有利于生物炭对Cd^(2+)的吸附,对Cd^(2+)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且属于优惠吸附;裂解温度的升高可以促进生物炭芳香化,改善孔隙结构,提高比表面积,进而提升生物炭活性,中高温裂解生物炭对镉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 摘要: 为科学系统谋划浙江省湿地资源管理工作,提升数字化管理工作水平,浙江省林业局率先在温岭、长兴、苍南和松阳四地部署开展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试点工作。本次试点工作要求各试点县进一步摸清本地区湿地资源家底,完成全口径湿地(包含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湿地地类和非湿地地类但属于《湿地公约》口径湿地的地类)的逐地块调查,掌握本地区全口径湿地保护情况、生态现状、湿地植物与植被、湿地脊椎动物资源,完成重要湿地矢量落界等任务,建立湿地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同时谋划开展县级湿地保护规划编制。
    • 宋迪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与此同时,水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工湿地是解决水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有效途径,其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还具有维持生物多样性、调节并储蓄洪水、补充地下水源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等生态功能。其中湿地植物在水质净化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人工湿地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同时湿地植物也是形成湿地景观的关键要素,植物配置越适宜,营造的景观效果越好。
    • 绿文
    • 摘要: 1月19日,第26个世界湿地日中国主场宣传活动发布的《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白皮书》显示,截至目前,我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进一步提高,分布有湿地植物2258种,湿地鸟类260种。本次活动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主题是“珍爱湿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际湿地公约秘书长玛莎·罗杰斯·乌瑞格在视频致辞中对中国政府在湿地保护方面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
    • 徐扬帆; 冯立辉; 陈文峰; 刘剑彤; 吴辰熙; 胡红娟
    • 摘要: 为探明盐胁迫对沿海湿地植物的生理生态响应,以3种典型湿地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 L.)、美人蕉(Canna indica)和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 L.)为试验材料,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不同盐浓度下(0.5‰、1.0‰、1.5‰、3.0‰)这3种植物的耐盐能力,水培处理期间每隔7 d测定植物的生长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在盐胁迫下,黄菖蒲、美人蕉和梭鱼草根系增长量、叶宽和植株的增幅整体上均呈上升趋势,当盐胁迫浓度增大,胁迫时间增长,3种植物的生长会出现不同的受抑现象;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除了梭鱼草和1.0‰NaCl胁迫下培养的黄菖蒲呈先降后升外,美人蕉与其余浓度处理的黄菖蒲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黄菖蒲、美人蕉、梭鱼草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3种湿地植物的耐盐能力为美人蕉>黄菖蒲>梭鱼草。
    • 祁红艳; 余定坤; 徐志文; 龚磊强; 毛炳发; 詹慧英; 刘观华
    • 摘要: 鄱阳湖是我国最大的吞吐型、季节性浅水通江湖,呈现丰水期和枯水期周期性交替的独特水文节律。近年来鄱阳湖水位波动加剧,在各种因素及2020年特大洪水的影响下,鄱阳湖沉水植物呈退化趋势。综述了鄱阳湖湿地植物种类、典型湿地植物及其适应策略等,探讨鄱阳湖水文水质变化、10年禁渔、采砂等对沉水植物群落等分布的影响,为鄱阳湖湿地植物的保护及恢复提供参考。
    • 吴松成; 杨福英; 陈霜
    • 摘要: 经调查,重庆市大足区公园绿地植物计22科35属53种(含种以下分类等级及栽培植物),其中蕨类植物2科2属2种,裸子植物1科2属2种,被子植物19科31属49种。通过对大足区公园绿地植物区系的组成、地理成分及区系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被子植物种类丰富,占总种数的92.45%;单种科、小型科众多,是区系的主体;生活型组成以挺水植物种类为最多;区系成分方面,科、属的区系组成中均具有明显的热带区系特征,世界分布也占较大比例。
    • 李琴; 李海翔; 董堃; 王武斌; 凃月; 王敦球
    • 摘要: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对水体的自然净化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文中以广西桂林会仙湿地4种植物[苦草(Vallisneria natans)、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华克拉莎(Cladium chinense)、美人蕉(Canna indica)]构建表面流湿地系统,进行生活污水污染水体的净化效果研究,同时,以会仙湿地污染严重水域(七星码头)生长的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芦苇]构建对照系统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苦草组(苦草+芦苇+华克拉莎+美人蕉)及菹草组(菹草+黑藻+凤眼莲+芦苇)对污染水体中TP、TN和COD_(Mn)均有明显净化效果。苦草组对TP、TN、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54.26%~85.25%、53.80%~83.64%、36.27%~73.62%;菹草组对TP、TN、COD_(Mn)的去除率分别为49.14%~63.81%、45.77%~60.81%、30.25%~52.26%。苦草组具有更高的水体净化能力,经处理后TP、TN、COD_(Mn)的平均出水质量浓度分为0.07、0.76、9.41 mg/L。2组植物群落系统对TP、TN、COD_(Mn)的去除效果均表现为夏、秋季高于冬、春季。将苦草、芦苇、华克拉莎、美人蕉组成的植物混合群落移植到会仙湿地污染严重水域进行原位强化修复,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 叶彬; 周涛; 廉杰; 李祎飞; 邹华
    • 摘要: 以人工湿地典型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探索芦苇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对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混合物(双氯芬酸、布洛芬、吲哚美辛、酮洛芬、萘普生)长期胁迫的响应。首先,优化测定有机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然后,构建水培和人工湿地两种体系,于NSAIDs胁迫下(地表水浓度级别,100 ng·L^(-1)),在芦苇幼苗期、展叶期和快速生长期,监测植物的生长生理情况,测定根部累积的NSAIDs浓度,并分析根系分泌物中有机酸的组分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HPLC方法可以在10 min内分离12种有机酸(草酸、酒石酸、奎尼酸、苹果酸、丙二酸、乳酸、乙酸、柠檬酸、琥珀酸、丙酸、富马酸和反乌头酸),检测限低于1 mg·L^(-1)。在两种体系中均发现,随着植物的发育,根系释放速率增大的有机酸包括奎尼酸、柠檬酸、丙酸、丙二酸、苹果酸和草酸,且在快速生长期尤为明显,表明芦苇在NSAIDs胁迫下可能通过根系释放特定的有机酸促进根际微生物降解NSAIDs,从而减少根系对NSAIDs的吸收,人工湿地体系中芦苇根部NSAIDs累积量的降低和叶绿素抑制作用的减轻间接支持了这一猜测。研究表明,奎尼酸、柠檬酸、丙酸、丙二酸、苹果酸和草酸具备提高人工湿地处理地表水NSAIDs效率的潜力。
    • 李莹; 张洲; 杨高明; 祖艳群; 李博; 陈建军
    • 摘要: 以纸莎草(Cyperus papyrus L.)、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美人蕉(Canna indica Linn)、香蒲(Typha orientalis Presl)、再力花(Thalia dealbata Fraser)作为供试植物,矿渣土作为底泥进行植物培养试验,研究5种植物根系泌氧(ROL)和根表铁膜对植物吸收重金属的影响及差异,为湿地植物修复重金属污染提供理论。结果表明,5种供试植物在高浓度Cd、Pb、As复合污染下,香蒲的根部特征都表现为促进生长状态,其他4种植物生长均受到抑制作用;5种供试植物的ROL速率均是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第40天时香蒲ROL显著高于其他4种植物,因其在Cd、Pb、As复合污染下孔隙度和通气组织的增大使其具有较高的ROL速率;5种供试植物铁膜中Fe含量都呈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试验第20天,供试植物根表铁膜中Fe质量分数达到最大,美人蕉和香蒲分别为15.63 mg·kg−1和13.72 mg·kg−1,显著高于其他3种供试植物;5种供试植物铁膜中Cd、Pb含量都在第10—20天显著上升,后趋于稳定,而As含量则呈持续上升趋势,特别是香蒲和美人蕉根表铁膜中Cd、Pb、As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种供试植物;5种供试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Cd、Pb、As含量总体都为逐渐上升,其中纸莎草地下部重金属含量较其他4种植物多。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性分析发现,ROL对植物吸收Cd、Pb、As的系数绝对值远大于根表铁膜抑制Cd、Pb、As吸收的系数绝对值,说明ROL对植物吸收Cd、Pb、As促进作用强于根表铁膜对Cd、Pb、As的抑制作用,ROL是作为湿地植物根部吸收重金属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