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游观

游观

游观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2年内共计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绘画、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篇、专利文献6361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人民检察、江汉论坛、文史哲等; 游观的相关文献由7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亮伟、丁晖明、乔慧等。

游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 占比:1.26%

专利文献>

论文:6361 占比:98.74%

总计:6442篇

游观—发文趋势图

游观

-研究学者

  • 李亮伟
  • 丁晖明
  • 乔慧
  • 周瑾
  • 孙玉茜
  • 王意
  • 章沧授
  • 胡文明
  • 薛显超
  • 陈宁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学君
    • 摘要: 近现代山水画写生,一般采用“对景”图绘的方式,它重在训练眼睛的观察能力,解决景物的造型问题,因而,写生中多采用固定视点,选取具有现场感的自然风景入画,并多以焦点透视组织画面结构,以形成既有较强景深空间又呈现出一定组织变化的画面效果。总体而言,对景写生的方式主要源自西方绘画。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传统的写生方法并不强调“对景”,而是提倡 “游观悟记”,其真正诠释了中国画写生的真谛。
    • 胡勇; 谢佳辰
    • 摘要: 世界旅游联盟总部及博物馆配套项目位于杭州湘湖。设计将建筑本身作为一件游观展品,塑造出山水中的开放式博物馆,将博物馆的社会价值衍生到博物馆的建筑表达中。
    • 龚越
    • 摘要: 西方传统绘画追求客观再现事物,故单点透视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法。然而,大卫·霍克尼指出单点透视具有局限性,多维观看才能实现创作自由,使观者与画作真正融合。就此而言,立体主义和中国画更贴近真实。霍克尼的观看之道颠覆了人们对西方绘画的惯有认知,同时也给当代艺术注入鲜活灵启。本文以霍克尼的拼贴绘画为例,通过分析画作的时空建构,探讨其图像生成的深层缘由。
    • 马权威
    • 摘要: 本文从古典美学"游观"之"观"的历史溯源中厘定"观"的内涵,在"游观"的本体诠释中阐释其现代意义的转化与生成.在电影语言中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游观"连缀起绘画、摄影术、电影等整条视觉艺术演变脉络,创造性地将古典绘画的卷轴、立轴等形制方式转化为横移长镜头和上下纵移长镜头.它用凝视赋予基于空间和时间长镜头的"游观"特质,还能借助这些形制的特点转化为叙事主体的穿越式"游观",成为影视叙事的结构性线索.
    • 鞠熙
    • 摘要: 以碧霞元君为感召而形成的泰山与妙峰山两处朝山圣地是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以往学者大多采用“结构-功能”视角,从社会机制上理解朝山进香的动机,要么将女性进香理解为家庭驱动,要么忽略了行动背后的意义系统.在“结构-功能”视角下,“拜神”被理解为即时性的人神交易,“游山”成了休闲娱乐或空间消费,“信仰”与“旅游”被置于动机的两端.但是,以碧霞元君为对象的朝山进香是有自己的“教义”文本的,这就是《天仙圣母源流泰山宝卷》,此宝卷将碧霞元君入山修行的历程作为朝香香客的模板与榜样,将行路、入山与观景视为女性个人修行的重要方法.游观山景以入道,这在中国有很长时间的传统,至明代中后期已经形成全社会高度共享的知识.《泰山宝卷》中以这种修行方式来吸引女性,回应了社会上长期以来存在的神圣性召唤,以此形成的女性个人主体性因此可以获得社会承认,并至少在清末北京社会中,影响了家庭关系、财产制度、社会心态乃至皇权政治.
    • 曹斌
    • 摘要: "游观"是古人感悟山水的方式,即通过"纪游"观景、"卧游"畅神,使人的精神心灵与自然山水的灵趣交融为一.《青卞隐居图》是王蒙57岁再度归隐时期所作,描绘的是江苏吴兴卞山的景色.通过探究《青卞隐居图》"游观"之景的幽幻空间表现、"游观"之意的笔墨意象、"卧游"之情的心境表达,可以探寻王蒙"游观"山水的空间、感受和心境.
    • DLL
    • 摘要: 电影《春江水暖》的片头,顾家四子代表的庞大家族在老大的饭馆给老太太祝寿。三代人的故事随着老太太突然中风倒地展开:四个儿子在赡养老太太一事上产生纠纷,各家的鸡毛蒜皮由此引出——老大的小舅子借他几百万没还,因此他一直欠着做渔民的老二的款子,老二给儿子买婚房的计划受到影响;老三以非法赌博为生,儿子患有唐氏综合征,他在妈妈生日宴上寻摸着和兄弟借钱;做建筑工的老四大龄未婚,几个哥哥颇为操心;老大的女儿顾喜从大城市归来,看不上父母介绍的富二代,和一个文气的教师江一谈恋爱,妈妈气得不认她。
    • 乔慧
    • 摘要: 在中国电影理论学派的发展建构历程中,香港电影理论家林年同以其“镜游”美学体系对中国电影的美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李仁港与林年同有近似的人生经历与教育背景,其作品融会中西、镜语独特,在立意选择、韵味营造、叙事方式以及运镜剪接各个方面,都契合了林氏“镜游”美学理论。与此同时,其作品叙事方面的线索纷杂主次不明,主题方面的抓小放大本末倒置等缺点,也值得辨析。
    • 胡涛
    • 摘要: 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方式,不是固定视点的镜像观察,而是“游观”的意象观察,是在动态的观察过程中综合感知,观物取象,传神尽意.画论中所强调的“以大观小”“饱游沃看,历历罗列于胸”“著眼于颠沛造次”“目识心记”,以及所否定“仰画飞檐”“正襟危坐,刻意摹拟”“镜中写影”等观点,无不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的观察具有动态体验、综合感知的特点以及意象审美的特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