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温补

温补

温补的相关文献在1960年到2022年内共计57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轻工业、手工业、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7篇、专利文献89202篇;相关期刊169种,包括健康大视野、中国保健食品、光明中医等; 温补的相关文献由1068位作者贡献,包括庞慰、张孟伦、万春风等。

温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47 占比:0.28%

专利文献>

论文:89202 占比:99.72%

总计:89449篇

温补—发文趋势图

温补

-研究学者

  • 庞慰
  • 张孟伦
  • 万春风
  • 何坚强
  • 夏呈
  • 蒋善超
  • 辅小荣
  • 张春富
  • 杨清瑞
  • 吴刚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韩智宇; 周亚滨; 王贺; 曲云青; 郭子怡
    • 摘要: 从病因病机、处方用药特点等方面对《景岳全书》中有关头痛等章节及医案进行研读分析,归纳总结张景岳辨治头痛的特色,分析其治病的基本理念及对后世的指导意义。其辨治头痛首辨病程久暂,次辨表里虚实,后别外感内伤,从外感、火邪、阴虚、阳虚、痰厥等进行论治,体现了其治外感多投疏散、治火邪多投清补、治内伤多益精血、滋阴液多固其本、辨虚寒注重温补、治痰涎多重脾肾等学术经验。辨治时尤其重视病机的动态演变,探微蒇谋,遣方简效,针砭并用,善用风药及引经药,"有感时弊"而力倡温补,善补精血,攻补兼施,内涵丰富,经验独到,对当今辨治头痛具有重要意义。
    • 刘珍珠; 胡建鹏; 刘金涛; 王伟航; 史延昊; 翟双庆
    • 摘要: [目的]探索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江浙温补派思想的区别与联系。[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方法,以汪机、薛己、徐春甫、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及相关著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纵向梳理与横向分析。[结果]以汪机、徐春甫、孙一奎等医家为主体的新安固本培元思想,与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等医家为主体的江浙温补派,形成背景相同,思想主张相近,均强调元气的作用,重视脾肾二脏,阐发命门理论,且均偏重温补,反对滥用寒凉。但两者的思想核心并不相同,新安固本培元思想偏重于“阴阳一太极”,强调元气为生化之源与生命根本动力的作用,主张以后天补养先天,激发先天生生之机,继而反养后天,临证善用人参、黄芪等气血并调、脾肾同补,以培固元气;而江浙温补派偏重于“太极分阴阳”,更加重视太极划分以后阴阳二气对后天阴阳的充养,即强调命门水火的阴阳互根、互用之性,主张直补先天,进而以先天养后天,临证善用六味丸、八味丸等加减合方,以滋真阴真阳。[结论]两派学术主张同中有异,医家之间相互影响,属于交叉互融的关系,可同属于易水学派的支脉,即广义的温补派范畴。
    • 田雨青; 任宏丽; 肖震炜; 梁尚华; 段逸山
    • 摘要: 近代西学东渐,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中医界有识之士为谋求中医的生存和发展,创办期刊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期刊所刊载的大量珍贵医学文献成为研究近代中医学术史和近代医学史的重要资料。民国医家在中医妇科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以段逸山主编的《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索引》为线索,全面收集整理近代医家论治产后病文献91篇,探讨其学术特色为反对纯用温补、中西医理并重,同时认为产后用药宜施治变通,对常用妇科方药进行探讨纠偏,这些贡献为现代中医妇科临床治疗产后病提供了启发与借鉴。
    • 陶宪凝
    • 摘要: 年关一过,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迎接春的到来。但寒冷暂未褪去几分,此时不可早早放下防备,冬被、棉衣要继续"在岗";饮食上,也不能因为应季水果的大量上市而贪凉。依旧怕冷的人群,还要适当温补。羊肉有温中健脾、补肾壮阳、益气养血之效,可谓温补的佳品。在我国,论起吃羊肉,数西北最为地道。大西北肥沃的草原就是羊儿的乐园,丰富的草料里夹带着不少的道地药材,广袤的土地为羊儿提供了活动的场地,空气和水源的新鲜甜美更不用多谈。西北也是钟爱羊肉的人群的福地,炭火烘出焦香的羊肉串与烤全羊,再配上一张烤馕;一碗碗浸着鲜香羊肉的雪白浓汤面前,坐着的都是一个个埋头苦干、专心掰馍的食客。
    • 陈霞; 何晓芳; 韦尼
    • 摘要: 类风湿关节炎属中医学“痹病”范畴,阳气不足是导致其发病的主要内因之一。一方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体质类型以阳虚质居多,且主要责之于先天肾阳不足,在此基础上波及脾、肺等多脏阳气,导致气血生化乏源;正气无力抗御外邪,风、寒、湿邪侵袭肌表,痹阻经络气血,日久酿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加重病情。另一方面,阳气不足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常见并发症的发病基础,日久阳损及阴,耗伤脏腑气血,影响脏腑功能。治疗上应当重视温扶阳气法的运用,重用辛温类药物,取其“能行、能散、能补”的功效特点,温阳以祛邪、温阳以通络、温阳以养脏;同时,也要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及疾病所处不同时期灵活配伍其他药物,不忘阴中求阳,并及时使用行气透热之品清除伏阳。
    • 刘小双
    • 摘要: 新安医家吴楚临证善用温补治法,通过研究《吴氏医验录》中相关温补医论及用药特点并例举阴证误表、虚劳2则验案进行探析,得出吴楚临证以温补为主,善用甘温之品,治虚劳尤重人参甘温培补的结论。他作为医家本着医者仁心的态度,主张治病应标本兼顾、寻求根源,针灸、汤药并用培补元气,调和气血,施重剂附子理中汤,温中散寒、回阳补虚等学术思想都是现代人学习的典范,为中医临床实践及诊疗提供了理论指导。
    • 张思雅; 胡滟琦; 刘晓龙; 徐晓静; 徐敏; 何蕾; 金子开; 梁龙
    • 摘要: 明代著名新安医家孙一奎,是温补学派“固本培元”派代表人物,其著作中辨治痿证思路方法极具特色,法古而不泥古。本文从中医文献整理、研究的角度探讨新安医家孙一奎治痿思路,对其著作《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文垣医案》中治疗痿证的论述、医案、具体方药等进行系统分析,归纳和总结其痿证论治思想及特色。在论述病因病机方面,孙一奎在继承中发展,提出“脾实”及“风湿相搏”可致病痿的论点。在证治及遣方用药方面,孙一奎倡导以祛风、除湿、补虚三位一体进行论治,不独注重固护中气,更重视温补命门元气,以固本培元为主,使气机升降有常,三焦相火得布。孙一奎详解药性、药象,施以血肉有情之品的同时,以冲脉、督脉对痿证论治的特殊补益功效为辅,防滋腻太过;善用丸剂、酒剂进一步增强疗效,延长药力以温补机体之形神,调养五脏之机理。孙一奎集前代名家论述之所长,拓以新思路大胆补充、推翻前论,值得后世学者进一步挖掘研究,以期于今日临床有所启发。
    • 邵牛
    • 摘要: [目的]研究《景岳全书·杂证谟》治疗虚损的学术思想及方药应用特色.[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记载的方药进行归纳,分析所用药物的药性、药味、归经、功效,结合其对于虚损病因病机及临证思维的相关阐述,总结张景岳治疗虚损的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景岳全书·杂证谟》中治疗虚损的方剂共55首,其中补阵方使用频次最多,其次为热阵和寒阵;治疗虚损的药物共计95味,性味上以甘温、甘平为主;归经上,以归肾经和脾经居多;功效上,以补虚药为主,清热药和温里药次之.张景岳治疗虚损以阴阳为纲,谨守病机,辨证施药;遣方用药精专严谨,畅行温补,不废寒凉;重视培补五脏,脾肾并重,精气并调;尊阴阳互根之理,育阴涵阳,补阳配阴.[结论]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治疗虚损遵循倡用温补、五脏为本、脾肾并重、精气并补、阴阳互济的辨证思想和用药思路,其学术思想对临床辨治虚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陈瑞杰; 王德龙; 赵芳; 陈薇乔; 卢爱妮; 季旭明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中梓《医宗必读》的内科疾病用药规律,指导临床用药.[方法]收集并整理《医宗必读》中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物频次、性味归经频次、方剂频次、常用药对频次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常用药对、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分析和复杂网络化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450首,关联药物350味.使用频次≥40的药物共19味,排序前10的药物分别为茯苓、人参、炙甘草、甘草、白术、陈皮、当归、肉桂、半夏、黄芪,其中温里药类药物使用频次最高的为肉桂.药物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辛、苦、甘为主,药物归经主要是归脾经.使用频次≥5的方剂共16首;使用频次≥20的药对共50个,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为人参-茯苓.复杂网络化分析显示,核心药物组合为人参、甘草、白术、茯苓、陈皮.[结论]李中梓辨治内科疾病,重视温补、慎用攻伐,注重脾肾、尤重脾胃,以异功散为核心基本方.这些用药特点,不仅反映了其"阴阳宜协调,尤以阳为重""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和"先天后天并重"的学术思想,也为今后内科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诊疗思路.
    • 李春苹; 陈塑宇; 汪剑
    • 摘要: 齐秉慧是清代医家,其治疗脾胃病证,从六经、阴阳、先后天图说出发,主张太阴阳明,分治脾胃;明辨阴阳,脾胃证治;脾胃调治,妙用升提;论治脾胃,推崇温补的观点,体现出治疗脾胃病证时有章可循的辨证论治体系及独特的辨治心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