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治疗

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7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外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8篇、会议论文52篇、专利文献871556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中国社区医师、中国美容医学等; 相关会议52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2016年学术会议、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四届实验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等;个性化治疗的相关文献由865位作者贡献,包括郜恒骏、徐澄、黄亮等。

个性化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8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5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871556 占比:99.96%

总计:871906篇

个性化治疗—发文趋势图

个性化治疗

-研究学者

  • 郜恒骏
  • 徐澄
  • 黄亮
  • A·斯扎茨
  • J·P·查亚迪宁拉特
  • J·科诺伊斯特
  • M·J·J·范利恩格德
  • N·伊路里
  • O·斯扎茨
  • 乌力吉白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袁率
    • 摘要: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指出,“十四五”时期,医疗改革将以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导向,医疗装备产业将聚焦临床需求和健康保障,推动医疗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而精准医疗,一直是医学影像乃至整个医疗设备行业致力追求的终极目标。过往的CT影像设备通过标准化扫描协议的设定、定量化成像技术开展诊断和随访以及个性化治疗决策的实施来实现精准医疗。人工智能尤其是深度学习算法的出现,加速着精准医疗的实现过程。
    • 吉华琰; 谢锦华; 沈预程; 刘晓岗; 王彧
    • 摘要: 目的:探讨β微管蛋白3(beta-tubulin gene3,TUBB3)和切除修复交叉互补1(excision repair cross-complementing 1,ERCC1)基因联合检测在晚期食管癌化疗方案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晚期食管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标准组和个性化组各30例。标准组应用PF方案(5-Fu联合DDP)化疗,个性化组根据肿瘤组织中TUBB3和ERCC1 mRNA的表达选择化疗方案。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 free survival,PFS)、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以及化疗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个性化组治疗有效率为60.0%,明显高于标准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胃肠道反应和血红蛋白减少发生率分别为73.3%和63.3%,明显低于标准组的100.0%和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个性化组中位OS和中位PFS分别为13个月和6个月,长于标准组的11个月和4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ERCC1、TUBB3基因的检测结果为依据为晚期食管癌患者选择个性化化疗方案,能显著提高近期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 李艳艳
    • 摘要: 随着养猫数量的增加,猫病在兽医临床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慢性肾病(Chronic kindey disese,CKD)是老年猫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也是老年猫最常见的死亡原因。CKD整体发病率为1%~3%,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15岁以上老年猫发病率可达30%~50%[1-4]。国际肾病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Renal Interest Society,IRIS)根据血清肌酐和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Symmetric dimethylarginine,SDMA)水平对猫CKD进行了系统分期,分为Ⅰ~Ⅳ期,有助于预后判断以及采取个性化治疗。Boyd等通过回顾性研究对211只CKD患猫确诊后存活时间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CKDⅡ期患猫中位存活时间为1 151 d,CKDⅢ期中位存活时间为679 d.
    • 汪娅妮; 姜琦; 张雨晨; 诸海燕(审校)
    • 摘要: 卵巢癌是致死率最高的妇科恶性肿瘤,由于大多数卵巢癌患者在早期缺乏特异的症状和可靠的生物标志,约70%的卵巢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晚期。现有的卵巢癌临床前研究模型包括细胞系、动物模型以及患者来源的肿瘤异种移植(patient-derived xenograft)模型和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等。传统的临床前模型具有其局限性,而类器官可以很好地维持原肿瘤的异质性,能模拟肿瘤生长的微环境,因此近年来其研究热度只增不减。目前,类器官主要应用在癌症的机制研究、预后预测和药物筛选等方面。但迄今为止,类器官培养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为了克服类器官的局限性,3D共培养技术、微流体技术应运而生。综述类器官的起源、类器官在卵巢癌研究中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类器官在卵巢癌药敏检测中的应用。
    • 田而慷; 王双成; 刘桢; 廖文
    • 摘要: 3D打印技术自产生后即得到快速发展,其中光固化快速成型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和选区激光融化技术凭借精度良好、操作简便、材料来源广泛等优点在口腔正畸托槽制作中得到广泛应用。目前,正畸托槽的制作中还存在舒适程度、个性化程度低,流程复杂等问题。而利用不同的3D打印技术可以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满足制作不同类型正畸托槽(如唇侧托槽、舌侧托槽及隐形矫治器)时的重点要求,实现有效的个性化治疗。但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正畸托槽仍存在材料性能限制及打印件与工件制作技术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未来需深入研究。
    • 吴凌
    • 摘要: 目的分析个性化治疗对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视力、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眼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力>0.30占比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眼压为(14.77±3.99)mm Hg(1 mm 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的(24.31±4.56)mm 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9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性化治疗对眼外伤所致继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徐晓军
    • 摘要: 目的:研究卫生院实施不同的治疗方法对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安吉县昌硕街道卫生院在2019年7月-2020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抽签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高血压患者接受常规治疗,研究组高血压患者接受个性化治疗,对比二者血压水平变化情况、临床总疗效率以及总遵医依从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降低,同时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总遵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接受个性化治疗后,可有效控制其血压水平,提升临床疗效,且患者遵医行为更强,值得进一步深入推广使用。
    • 孟叶彩; 冉来虎; 王业莉; 徐惠; 黄泽灿
    • 摘要: 不安腿综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是透析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有报道称其发病率高达7%~50%[1,2],在血液透析患者当中,西医缺乏行之有效的药物。随着中医的不断发展,中医中药在治疗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方面取得了比较理想的临床疗效[3,4],中医的辨证论治可取得个性化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优势及特色。结合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安腿综合征的病机研究,不安腿综合征的内因主要为肝脾肾虚,气血亏虚,筋脉失养;外因为风寒湿诸邪客于经脉,致气血不畅,筋脉肌肉失于濡养[5]。而透析患者属久病体衰之人,气血亏虚,血滞成瘀,瘀血阻于经脉而引起本病的逐渐增多。我院前期通过临床实践及相关科研支撑,发现血清铁蛋白水平与尿毒症不安腿综合征的发生呈负相关[6]。故本研究采用益气活血代表方“补阳还五汤”加减对气虚血瘀型血液透析患者不安腿综合征进行临床研究,并探讨对铁代谢指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 王丹娜; 霍建民
    • 摘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简称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性的呼吸道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防可治的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该病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也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挑战[1]。多种细胞参与的慢性炎症是慢阻肺进展的核心机制,炎症模式之复杂提示了疾病具有异质性,近年来,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COP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子和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倍受关注,虽机制未明,但随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的不断更新,外周血EOS已成为指导COPD患者的治疗重要参考指标[2],这为实现慢阻肺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外周血EOS在慢阻肺诊疗中的研究进展作以综述。
    • 巩淼淼; 周丽桂; 赵菊梅; 师长宏
    • 摘要: 类器官是利用干细胞或来源于患者组织建立起来的一种体外三维培养系统。运用该培养技术,正常胃类器官和胃癌类器官均可建立起来。类器官具有高保真性,尤其是可保留其来源组织中的分子结构、功能特征和遗传信息等,可用于治疗靶点筛选和药物反应预测及验证,为胃癌精准医学研究及实验动物替代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综述了目前胃癌类器官模型的建立情况,以及类器官与精准医学的发展前景等,为胃癌类器官应用于精准医学研究提供理想的体外模型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