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混输泵

混输泵

混输泵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33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机械、仪表工业、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4759篇;相关期刊47种,包括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科技信息、排灌机械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中国石油学会第三届腐蚀与防护学术交流会、2003年提高输油(气)管道综合效率技术研讨会等;混输泵的相关文献由65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生昌、史广泰、权辉等。

混输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4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4759 占比:99.97%

总计:264836篇

混输泵—发文趋势图

混输泵

-研究学者

  • 张生昌
  • 史广泰
  • 权辉
  • 吉效科
  • 罗兴锜
  • 邓鸿英
  • 杜媛英
  • 闫思娜
  • 张乐福
  • 李晨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蹇睿
    • 摘要: 结合双螺杆混输泵在涠洲114N油田运转的经验,为满足油田后期开发提液需求、防止进行海管通球时段塞流影响造成工艺控制不稳定以及混输泵在线切换运转等特殊工况下需要双泵并联运行,对双泵并联运行时造成的抢液,温度过高,转速波动大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双泵手-自动分开控制工艺,纳滤海水冷却工艺和出口排气进口“罐泵”工艺,确保并联运行时混输泵工况稳定。
    • 张伟政; 徐理善; 陆俊杰; 丁雪兴; 李少峰
    • 摘要: 机械密封的性能对海洋核心设备海底混输泵的热控效率以及稳定运行有着重要影响。针对混输泵工作状态与机械密封服役环境,建立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三维模型,考虑热效应、力效应和流体效应等多场协同作用,利用热流固耦合数值仿真技术,研究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在模拟实际工况下的性能变化规律,得到密封环-液膜多体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润滑特性、力学特性以及温度特性。结果表明:在密封环-液膜的多体结构中,密封环最大变形量和最高温度都出现在螺旋槽区域;随转速和压力的增加密封开启力和泄漏量增加,但转速的影响明显大于压力;压力对应力的影响明显大于转速,特别是在压力超过6 MPa后密封端面的接触压力较为不均匀;由于对流换热和气流黏性剪切影响,转速对密封端面温度影响大于压力,尤其在500 r/min低转速区域,密封环-液膜结构的温度突破了75°C,不同径向位置温度差异性也十分明显,对机械密封会造成损伤。
    • 朱国俊; 李天舒; 冯建军; 闫思娜; 李康; 罗兴锜
    • 摘要: 振动是反映混输泵运行稳定性的关键指标,液体含气率对混输泵的振动强度有重要影响。为探究小流量工况下含气率变化对混输泵轴系振动的影响规律,该研究以某3级混流式气液混输泵为研究对象,采用建立的多通道振动测试系统采集小流量工况下混输泵输送不同含气率的水时主轴和轴承座的振动信号,然后分析水中含气率对主轴和轴承座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针对该研究的混流式混输泵,主轴径向振动幅值随含气率的增加呈现明显的非线性变化规律,含气率增加导致的主轴径向振动增幅可达纯水工况下的3.2倍;含气率的增加主要影响轴承座的轴向振动而径向振动受影响较小,不同含气率下轴承座的轴向振动幅值均高于径向振动;在8%~14%含气率范围内,混输泵内部出现气液两相流型过渡转换,从而导致主轴振动特性变化;含气率的增加对叶轮出口与导叶进口间的动静干涉作用具有一定的强化效应;0~20%含气率范围内,主轴径向振动的概率密度极值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降低,当含气率超过20%以后,主轴径向振动的概率密度极值随着含气率的增加而提高,两者趋势相反,该结论可为混流式混输泵内含气率的判定提供依据。
    • 张开辉
    • 摘要: 以气液混输离心泵作为研究对象,采用N-S方程和欧拉-欧拉模型,对进口含气率为1%到10%时的气液两相流工质条件下进行全流道数值模拟,计算求解时采用混合网格对流体域进行离散,分析不同含气率下的外特性变化情况和叶轮流道的气相分布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进口含气量的增加,泵的扬程和效率都有所降低,并且含气率越大,性能下降越快,气泡聚集主要在叶轮的中部叶片吸力面以及叶片出口边缘部分。
    • 王予琪; 宿向辉; 朱祖超
    • 摘要: 为了解决由于颗粒粒径大、流体相互作用复杂导致的混输泵内两相流动研究困难的问题,针对10 mm颗粒粒径的混输泵流动,使用标准k-ω模型,构建相同体积浓度、不同颗粒粒径的流动模型来研究粒径对于泵外特性的影响,并探究不同粒径颗粒在泵内的分布情况.同时,还结合熵产理论,研究不同流量下混输泵内的能量损失及泵内过流部件的局部熵产情况.结果表明,混输泵叶轮流道内,颗粒在叶轮入口处发生低速堆积现象,颗粒速度随径向距离增大而增大.另一方面,在两极之间,第2级叶轮入口颗粒堆积现象减弱.随着粒径减小,颗粒在叶轮流道内加速度增大,出口处小粒径颗粒速度较大,且小粒径颗粒贴叶片运动现象比较明显.对比熵产,两极之间第2级熵产损失明显较大,造成2级外特性差异.同时,对比熵产分布发现,第2级叶轮和导叶内的局部熵产生率较大.研究结果对深海采矿水力提升装置中粗颗粒混输泵内流动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朱国俊; 门羿; 冯建军; 李康; 闫思娜; 李晨昊
    • 摘要: 研究含气率变化对混输泵关键部位振动特性的影响规律对混输泵运行稳定性提升有重要意义。在不同含气率工况下对叶轮型式不同的两种多级气液混输泵PR泵和PH泵开展了关键部位的振动测量。统计了振动信号的时频特性。构建了(均方根,峭度)二维特征量作为指标开展振动信号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含气率由0%增加到100%时,两种混输泵的轴承箱体及泵进口处振动均出现了增强,其中,振动烈度最大的部位为轴承箱体,且PH泵的轴承箱体最大振动烈度高于PR泵;含气率的增加使PR泵轴承箱体的振动能量更加明显的向泵进口处位置传播;在轴承箱振动信号的(均方根,峭度)二维特征值图上,通过零峭度线可以清晰区分PR泵和PH泵。此外,PR泵所有测点处振动信号的峭度值均高于PH泵,表明在当前试验条件下,PR泵存在故障的可能性高于PH泵。
    • 严东寅; 于晓; 李焯超; 倪玮隆; 魏心童; 梁永图
    • 摘要: 与油气分输工艺相比,混输工艺可将采出物通过一条管线进行输送,简化了流程,降低了建设投资。多相混输工艺中最关键的设备为混输泵,欧美各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混输泵进行了研究与开发,并出现了以“海神泵”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的混输泵。国内对混输泵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目前也有了自主研发的混输泵。国内外现在已出现了多种适用于不同场合不同条件的混输泵型。本文介绍了几种主流泵型的工作原理与现场应用情况,并对混输泵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杨施颖; 陈文峰; 于成龙; 刘博
    • 摘要: 相比单相输送,混输工艺具有工程投资少、延长输送距离、对环境友好等优点,对边际油田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混输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从混输设备的类型、混输泵特性和选型、混输工艺的优势等角度进行论述.以国内某海上油田为例,重点对混输工艺的应用现状以及应用过程中气液比的变化导致混输泵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从工艺角度进行研究分析,最终提出改进思路,结果表明,多相混输工艺有效改善气液比的变化导致混输泵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
    • 张开辉; 童文勇
    • 摘要: 以深海3级离心式混输泵为几何计算模型,水和空气为研究介质,在进口含气率在0~20%条件下对泵进行三维全流道数值模拟,采用Eulerian-Eulerian非均匀流模型作为湍流计算模型,其中气相采用零方程模型.该次计算对3级泵外特性和内部气体分布、压力分布等内部流场特性.结果显示:随着含气率的增加扬程和效率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扬程和效率均随着进口气体含量下降速度加快.但是在含气率从0到1%时存在含气率增加,扬程和效率增加的现象.且气体在转轮内部的分布从进口压力面向出口出口吸力面发展,且随着进口含气率的增大,气液出现分离现象,且在转轮流道中出现断塞流现象.转轮各叶片的吸力面和压力面的压力分布在气液分离处出现负压现象.湍流强度的变化受到含气率的大小影响不同.
    • 史广泰; 李海英
    • 摘要: 为了分析流量对多相混输泵内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的影响,基于κ-ε湍流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在不同流量下对多相混输泵内的三维流态进行数值计算,分析和总结了混输泵内气液两相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流量的增大,叶轮流道内最大气相体积分布区域逐渐减小,其分布位置由动叶轮出口逐渐向静叶轮轮毂处转移,同时发现随着流量的增加,在相同叶高处气相分布越来越均匀,另外在小流量下多相混输泵压缩级内的气相分布变化较大.研究结果可为多相混输泵的优化设计和性能改善提供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