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流动稳定性

流动稳定性

流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175篇,主要集中在力学、航空、原子能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17613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核科学与工程等; 相关会议36种,包括第二十七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机气动热力学与流体机械学术会议等;流动稳定性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纪生、叶学民、周恒等。

流动稳定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76134 占比:99.91%

总计:176291篇

流动稳定性—发文趋势图

流动稳定性

-研究学者

  • 罗纪生
  • 叶学民
  • 周恒
  • 周哲玮
  • 杨燕华
  • 王松岭
  • 余平
  • 夏南
  • 尤学一
  • 林建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喜胜; 司廷
    • 摘要: 激波是指传播速度大于声速的扰动波波面前后流场速度、温度、压力等物理量呈现强间断.激波及其诱导的复杂流动广泛存在于核聚变能源、航空发动机、国防尖端武器等重大工程应用中已成为高速流动领域的重要前沿研究方向在高速空气动力学、涡动力学、流动稳定性、湍流生成演化机理等方面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目前我国学科前沿研究和国家空天科技领域的重大需求带给激波和激波管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一个新的机遇.然而由于在实际工程中存在极端环境条件已有实验数据非常有限缺乏深刻的物理机理认识深入开展与之相关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至关重要.
    • 许登科; 董旭; 徐瑞泽; 李佳; 孙大坤; 孙晓峰
    • 摘要: 压气机流动稳定性自适应控制是未来智能航空发动机的一项关键技术.基础研究需要回答3个关切:如何描述系统的稳定性?如何改变系统的稳定性?如何监测系统的稳定性?为此,本团队在压气机流动稳定性通用理论、壁面阻抗边界扩稳方法和在线实时失速预警技术等3个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工作.(1)所发展的叶轮机流动稳定性通用理论既能包含流动非均匀性又能考虑叶片几何,计算高效,预测精度高,为压气机气动/稳定性一体化设计提供了可靠的评估工具.(2)所发展的基于壁面阻抗边界调控策略的SPS(stall precursor-suppressed)机匣处理和泡沫金属机匣处理在扩稳、降噪和保持系统气动性能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采用等价分布源方法建立了包含机匣处理影响的压气机失速起始预测模型,对SPS机匣处理和泡沫金属机匣处理关键结构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使其具有明确的理论设计准则.实验结果证实,SPS机匣处理通过抑制失速先兆波的非线性演化达到扩稳的目的,在扩稳的同时可以保持压气机的压比和效率特性;泡沫金属机匣处理可以实现扩稳和降噪的双重效果,也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3)所发展的基于气动声学原理的实时失速预警方法将压气机失速预警时间提高到秒量级以上,能够在线监测系统稳定性.综合上述理论预测方法、扩稳技术和实时失速预警技术,发展了闭环反馈自适应控制方法,为未来智能航空发动机提供了一种自适应扩稳控制技术.
    • 摘要: 气动技术向流动“可变、可控”的转变将促进大量新型、高性能飞行器的出现和发展是空气动力学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专家庄逢甘院士曾指出“21世纪的空气动力学将首先在流动控制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美国DARPA正式启动主动流动控制飞行器研究计划CRANE项目目的是将主动流动控制作为核心技术融入飞行器设计以发展下一代革命性飞行器.主动流动控制技术适用于多种流动现象能起到推迟/提前转捩、抑制/促进流动分离、增强/减弱流动稳定性等作用从而实现航行器增升减阻和降低噪声、甚至实现飞行控制.研究主动流动控制技术与流场⁃声场⁃温度场多场演化分析其流动控制机理与特性可为未来先进飞行器设计奠定技术基础.
    • 邵红能
    • 摘要: 2021年5月,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韦东奕接受了采访,意外地因手提一瓶矿泉水和一袋馒头的朴素形象走红。走红的原因,是他质朴、腼腆的形象和在数学方面令人惊艳的天赋实力形成了极大的反差。韦东奕被网友们称为"北大韦神"。他曾连续两届获IMO(数学国际奥林匹克竞赛)满分金牌,本科期间几乎包揽丘成桐大学生数学竞赛各项目金奖,获得过首届阿里全球数学竞赛金奖……2021年,他荣获"2021达摩院青橙奖",获奖理由是:他发展了预解估计方法和波算子方法,解决了流动稳定性的数学理论中的一系列重要的公开问题。
    • 马贵平; 周玉清
    • 摘要: 双层线路在高峰期时,车辆规划计算最优解过程中为每个约束条件都分配一个最优解,会极大地浪费计算资源。车辆物流线路规划过程中,约束条件不均衡的天然特性,会导致规划过程车辆的流动稳定性受到影响。针对约束条件不均衡,对车辆双层线路规划流动稳定性影响的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车辆物流线路双层规划Stackelberg模型,上层部分主要用于约束车辆物流线路的容量以及结构,排除不可用路线;下层部分主要对车辆物流线路实施均衡化配流,防止过多的车辆拥挤在同一路线中。利用模型将调度业务整合到高容量的路线中调度。在模型中加入调度资源缓存技术,保证调度过程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与使用单一模型求解相比,使用该模型进行调度业务疏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获得更稳定的性能,解决了车辆物流线路规划流动稳定性问题。
    • 刘震雄
    • 摘要: 本文采用全三维定常数值模拟的方法,对NASA Stage35跨声速压气机转子叶尖区域的流动特性进行研究,开展了网格独立性验证,通过与试验结果数据进行对比,确定了最优网格数量,核准了商用CFD软件的可靠性,计算获得的性能特性曲线和基元级性能与试验数据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通过对NASA Stage35转子叶尖区域流动特性分析表明:压气机发生流动失稳现象极有可能是由于在转子叶尖区域近压力面侧形成的低速流团堵塞叶栅通道造成的。在近失速工况,泄漏流和主流相互作用形成泄漏涡,泄漏涡和叶片前缘激波在流道中发生强烈干涉。同时,叶尖间隙泄漏涡经过激波后膨胀,间隙泄漏涡发生破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造成转子近叶尖区域的低速流团。
    • 李武庸; 涂国华; 陈曦
    • 摘要: 流动稳定性问题常常归结于巨型非对称矩阵特征值问题。多数求解巨型非对称矩阵特征问题的算法均是经基本的Arnoldi算法演化而来。首先简述基本的Arnoldi算法;其次简述基于Arnoldi算法的几类变体,如显式重启Arnoldi算法,隐式重启Arnoldi算法与多重隐式重启Arnoldi算法;最后基于Arnoldi算法及其变体结合谱位移技术求解计算流动稳定性问题,并通过数值实验比较可知结合谱位移技术的多重隐式重启Arnoldi算法的求解效率最高。
    • 陈效鹏; 崔率; 万振华; 胡海豹
    • 摘要: 受控小扰动对流动稳定性与流场结构的调制作用具有潜在价值,但机理和失稳过程目前尚未完全明确。采用格子Boltzmann数值方法,对声场扰动条件下平行剪切流失稳过程开展了直接模拟研究,探讨了流动失稳的机理。研究表明,点源声场作用下的剪切流失稳形式依赖于激励声波的波长—文中定义为长波模式和短波模式,声波振幅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性是剪切层失稳的重要诱因。在短波模式下,受多普勒效应影响,剪切层上下两侧声波叠加效应导致流动上游区域压力脉动的波包结构;该结构的波长与剪切层失稳波长匹配,诱导流动失稳发生。在长波模式下,剪切层上声源垂直入射区首先失稳,剪切层对声波反射的方向选择性导致声压波动振幅分布的对称性破缺,且失稳区压力波动波长随时间推进而逐渐减小。当该波长落入剪切层失稳波长范围内时,剪切层流动开始失稳。
    • 周科; 何敏强; 牛田田; 李明皓; 鲁晓宇; 何高祥; 杨冬
    • 摘要: 能源可持续发展及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使得深度调峰成为火电发电技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超临界褐煤锅炉炉膛较大、质量流速较低的特点对确保水冷壁充分冷却和低负荷流动稳定较为不利。针对某电厂超临界660 MW褐煤锅炉,为确保其在深度调峰负荷时安全稳定运行及提高机组的调峰运行经济性,采用将水冷壁流动网络系统等效为流量回路、压力节点和连接管3类元件的方法,根据节点与回路所遵循的守恒定律,通过对648 MW负荷下计算结果与实炉测量数据对比,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进而对炉膛深度调峰198 MW(30%BMCR)负荷下验证水冷壁水动力安全性参数进行计算分析。由计算结果可得,198 MW负荷下,水冷壁下炉膛最大质量流量偏差为3.03%,上炉膛最大偏差为13.66%,上、下炉膛最大汽温偏差分别为9.6°C、9.7°C,最高外壁温度为473.8°C,汽温偏差与最高外壁温均在合理范围内,保证了30%BMCR深度调峰负荷时水动力运行的安全性,并且不会发生流动不稳定,对超临界褐煤锅炉进一步突破深度调峰最低负荷的限制具有重要意义。
    • 黄亚冬; 王智河; 周本谋
    • 摘要: 圆柱绕流是典型的振荡器流动,扰动在空间固定位置随时间增长,诱导尾迹转捩,从而增大柱体振动与流场噪声.本文通过在圆柱迎流面、背流面以及全圆柱表面放置电磁激活板产生流向电磁力,调控二维基态流,降低尾迹中扰动增长率,实现转捩模态改变. Floquet稳定性分析发现,迎流面控制中转捩模态A和B的增长率变化较小,而背流面和全圆柱控制中两种模态的增长率均随电磁力控制参数的增大而减小.分析椭圆不稳定和双曲不稳定诱导的无黏增长率发现,迎流面控制中尾迹高无黏增长率与无控制时相似,而背流面和全圆柱控制中均随电磁力作用参数的增大而减小.三维直接数值模拟发现圆柱尾迹三维形态在背流面控制和全圆柱控制中由模态B转变为模态A,与Floquet稳定性分析结果吻合.此外,当圆柱尾迹形态发生变化后,背流面控制和全圆柱控制下圆柱所受的阻力分别降低了15.2%和14.4%.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