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洋中脊

洋中脊

洋中脊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海洋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2488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大地构造与成矿学、矿床地质、百科探秘:海底世界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五届年会等;洋中脊的相关文献由31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三忠、李江海、索艳慧等。

洋中脊—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4.80%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488 占比:94.85%

总计:2623篇

洋中脊—发文趋势图

洋中脊

-研究学者

  • 李三忠
  • 李江海
  • 索艳慧
  • 陶春辉
  • 周建平
  • 宋珏琛
  • 石学法
  • 阮爱国
  • 丘学林
  • 刘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摘要: 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探索4500"自主水下机器人在我国第12次北极科考中,成功完成北极高纬度海冰覆盖区科学考察任务。该设备是中科院"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研发的深海装备。"探索4500"在科考中的成功应用,充分验证了其在北极冰区良好的低温环境适应能力、高纬度高精度导航性能、密集冰区故障应急处理能力和洋中脊近海底精细探测能力,开创了我国自主水下机器人在北极科考应用的先例。
    • 张维骐; 刘传周; 刘通
    • 摘要: 大洋下地壳是大洋岩石圈和蛇绿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洋中脊及俯冲带演化以及蛇绿岩成因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总结了不同构造环境形成的大洋下地壳堆晶岩的岩石组合、地球化学组成,以建立起适用于蛇绿岩中堆晶岩的构造环境判别标志。洋中脊和俯冲相关环境堆晶岩在Pearce图解上均区别于对应的熔岩成分,表明蛇绿岩中的堆晶岩无法应用Pearce图解进行构造环境判别。不同构造环境产出的堆晶岩在岩石组合、结晶顺序和地球化学上存在明显差异:(1)绝大多数洋中脊堆晶岩和弧后盆地堆晶岩较为类似,反映其来源于洋中脊玄武岩型母岩浆低压、贫水体系的分离结晶;(2)中大西洋脊DSDP 334的洋中脊堆晶岩较为类似弧前堆晶岩,是海水蚀变难熔橄榄岩重熔或混染的产物;(3)弧前堆晶岩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与亏损的富水、富硅的玻安质熔体的低压分离结晶过程相吻合;(4)洋岛堆晶岩的特征与相对贫水、成分富集的洋岛玄武岩高压分离结晶的特征相吻合。最后,本文总结了应用堆晶岩进行蛇绿岩构造环境判别的一系列岩石学、地球化学指标,并结合日喀则蛇绿岩中的堆晶岩体和辉长岩脉的实例论述堆晶岩在蛇绿岩研究中的应用。
    • 摘要: 氯化钙型卤水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水体,分布在世界沉积盆地、洋中脊和大陆构造带中。由于其含有丰富的资源元素且水化学类型的演化过程复杂,备受国内外关注。国际上对该水体的演化与成因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仍具有较大的争议。青藏高原东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分布有各种形式的氯化钙型卤水,如世界级钾盐基地察尔汗盐湖矿床,其北缘断裂带存在氯化钙型卤水的补给掺杂,可能是极为重要的钾盐矿床形成机制。在盆地西部,则赋存有第三系氯化钙型油田卤水,具有资源开采潜力。老挝、泰国超大型钾盐矿床存在异常沉积作用,也被认为与氯化钙型卤水的补给改造有关。
    • 董朝芳; 杨政; 胡微; 李瑞卿
    • 摘要: 通过云南云县地区1∶5万漫湾镇幅区域地质调查,从前人划分的上二叠统邦沙组(P3b)分布区分解出来的一套中深变质岩系,为一套洋底玄武岩与洋内弧泥岩-碎屑岩的沉积组合,并称其为漫湾蛇绿混杂岩.该混杂岩中的火山岩,总体表现出洋中脊-准洋中脊拉斑玄武岩特点,在已变质的火山岩(角闪变粒岩)中获单颗粒锆石U-Pb谐和年龄值为295.6±0.92 Ma,表明漫湾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晚古生代.应为澜沧江洋盆闭合后的残留物,证实了澜沧江洋的存在.
    • 宋珏琛; 李江海; 冯博
    • 摘要: 海底热液系统是地球热量平衡的重要组成,也是地球化学循环和成矿作用发生的主要场所,与洋中脊系统在空间上具有很强的联系.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确认的活跃热液喷口数量约占全球总数量的三分之一,查明热液发育位置及发育岩性与岩浆-构造活动的耦合关系,对于研究海底热液活动演化过程和海底找矿具有很好的指示意义.本文将全球慢速-超慢速扩张洋中脊中已确认的活跃热液活动进行统计分类,其中受岩浆活动控制的热液活动有29处,而受构造活动控制的热液活动有15处,相对于快速-中速扩张洋中脊显示出较强的构造相关性.研究发现,岩浆作用控制下的热液活动集中在洋中脊轴部中央裂谷内,而构造主控型热液活动常发育在非转换不连续间断和拆离断层系统内.随着大洋核杂岩成熟,热液活动位置向着离轴方向迁移,并且热液类型由高温"黑烟囱"型向低温弥散流型转变.
    • 党牛; 余星; 韩喜球; 陈安清
    • 摘要: 洋中脊是板块扩张和洋壳增生的主要区域,除了发育沿洋脊走向的裂隙式喷发火山脊,还分布有众多零星的中心式喷发火山锥.这些火山锥的形态和分布对了解洋中脊构造和岩浆活动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基于海底多波束地形数据,采用人工或机器解译方法可以识别这些火山锥.本文利用大洋24航次船载多波束测深获得的卡尔斯伯格脊DEM(数字高程模型)数据,以非监督分类为手段,开展洋中脊火山锥的自动提取方法研究.基于原始DEM计算地形坡度、地表粗糙度、正负地形等衍生参数,进行特征变换,提取火山锥的特征信息.使用IS O(迭代自组织)聚类方法对特征变换后的图像进行聚类分析,并利用景观形状指数进行几何筛选,完成火山锥的自动提取.所使用的海底火山锥自动识别方法,正确率达0.8,重叠率约0.7,识别效果较好,效率高,能够在海底大范围的火山锥解译中发挥重要作用.
    • 青稞
    • 摘要: 深海地貌印象深海和陆地一样,有高山、丘陵、盆地和平原。如果能将海水舀干,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条首尾相连的“巨龙”。这条被称为“洋中脊”的巨型海岭的面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3%。深海平原位于洋中脊与大陆边缘之间,而在大陆边缘却常伴有深邃的海沟。
    • 赵林涛; 李三忠; 索艳慧; 郭玲莉; 王光增; 戴黎明; 朱俊江; 刘博; 汪刚
    • 摘要: 随着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中越来越多的微地块被识别出来,在洋脊增生系统中心、由叠接性洋中脊拓展过程中形成的微小地块,称之为延生微地块(propagation-derived micro-block).根据其活动状态以及与洋中脊的相对位置,又可划分为在轴型(on-axis)延生微地块和离轴型(off-axis)延生微地块.通过分析位于东太平洋海隆的复活节微地块、胡安·费尔南德斯微地块和纳兹卡板块内部的鲍尔微地块,本文系统总结了延生微地块的识别标志、构造特征及成因模式.延生微地块见于两条洋中脊交汇处或洋中脊与转换断层、海底断裂带交汇处,由捕获自周围大板块的"碎片"、以"碎片"为核心不断增生的洋底物质以及裂谷拓展过程中转移的岩石圈碎片组成.其边界类型有洋中脊或死亡洋中脊、转换断层、大洋汇聚边界、假断层等.延生微地块的成因与洋中脊叠接扩张、拓展延伸息息相关,洋中脊的扩张速率决定了微地块的生长速率.因而扩张速率增大或持续扩张,会促使微地块朝大板块演变;扩张停止,微地块脱离扩张轴,成为离轴型延生微地块,并逐渐融入周围大板块,成为大板块的一部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