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27篇,主要集中在动物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1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77882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黄山学院学报、中国摄影、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全国生物进化理论研讨会、中国动物学会两栖爬行动物学分会'97年会等;两栖爬行动物的相关文献由3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丙海、李新锦、龚大洁等。

两栖爬行动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1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7882 占比:99.87%

总计:178108篇

两栖爬行动物—发文趋势图

两栖爬行动物

-研究学者

  • 李丙海
  • 李新锦
  • 龚大洁
  • 施盛
  • 王跃招
  • 于成
  • 蒋张林
  • 乔轶伦
  • 冉江洪
  • 刘绍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史娜娜; 郭宁宁; 刘高慧; 王琦; 韩煜; 肖能文
    • 摘要: 基于遥感和野外调查数据,研究北京市两栖爬行动物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北京记录两栖爬行动物2纲3目10科17属22种,其中,保护物种15种,占物种总数的68.19%。物种分布整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减的空间特征,西北部山区丰富度和相对多度较大,门头沟和延庆物种丰富度最大(14种),占调查物种总数的66.67%,优势种为中国林蛙、黑斑侧褶蛙、中华蟾蜍和山地麻蜥;门头沟、怀柔、房山分布了全市71.54%的种群数量;200—500 m海拔段物种丰富度最高(18种),主要生境为森林灌丛;物种数在6种以上的网格有11个,包括大滩、怀九河、百花山、拒马河、密云水库等。总体来看,物种种类和数量相较之前呈现减少趋势,而土地用途转换具有重要影响。1980—2018年,建设用地表现出以东西城为核心向外围扩张的趋势,侵占的农田占生态系统总转换面积的42.85%;城六区和平原区的主要物种为黑斑侧褶蛙和中华蟾蜍,少有中国林蛙分布。进一步分析两栖动物1500 m的迁徙距离内,森林灌丛和农田为主要的生境类型,城市扩张侵占了部分农田;同时,污染物的排放引起水体水质下降,特别是北运河水系,造成两栖动物的繁殖率降低和栖息地破坏。目前,北京市各类保护地虽覆盖两栖爬行动物种类的90.91%和数量的60.45%,但在怀柔宝山镇白河上段、密云水库来水的潮河上段辛庄桥、平谷洳河大兴庄镇-峪口镇等地,仍然存在较大的保护空缺。对此,建议开展长期定位观测,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并探索建立高强度土地利用下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从而实现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
    • 洪艳华; 刘小龙; 艾仁达; 侯绍兵; 杨云; 蓝俊麟; 袁智勇; 段玉宝
    • 摘要: 2021年7月28日01∶10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古林箐乡(103°57′31.33″E,22°49′27.38″N,海拔1592 m)进行两栖爬行动物野外调查时,发现并采集到正在路边爬行的成体雄性蛇类标本1号(采集号:006882),保存于西南林业大学生物多样性保护学院标本室(SWFU006882)。根据形态特征,鉴定为广西华珊瑚蛇Sinomicrurus peinani Liu,Yan,Hou,Wang,Nguyen,Murphy,Che,and Guo,2020(图1),隶属眼镜蛇科Elapidae华珊瑚蛇属Sinomicrurus(Liu et al.,2020),是前沟牙类毒蛇(赵尔宓,2006)。
    • 张勇; 龚大洁
    • 摘要: 本文基于前人对陕西省两栖爬行类基础调查文献的总结,重新整理、修订了陕西省两栖爬行动物名录,并分析了区系分布特征。截至2021年6月底,记录陕西两栖动物2目9科20属28种,爬行动物2目15科34属57种,比《陕西省脊椎动物名录》记录的两栖动物(26种)删除或修订了11种,爬行动物(51种)删除或修订了13种,增补了两栖动物5种、爬行动物9种。中国特有种34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种,《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受威胁物种20种。动物区系分析表明,古北界15种(17.65%),东洋界51种(60.00%),广布种19种(22.35%);分布型以南中国型为主(38种),东洋型次之(14种),古北型最少(2种)。生态类型以水栖-流溪型和陆栖型为主(共65种)。在动物地理省级区划中,秦岭南坡山地省物种数最多(82.35%),秦岭北坡山地省次之(52.94%),陕北沙漠省最少(11.76%)。本文通过整理并修订陕西省两栖爬行类物种与分布名录,旨为后续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 王彬; 杨刘洋; 王明胜; 吴延庆; 张华彬; 潘涛; 李恩
    • 摘要: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的基础环节。本研究通过2019年8月、10月和2020年7月三次野外实地调查,获取了青阳县、石台县两栖爬行动物的本底资源,数据来源于两栖爬行动物专项调查、分子鉴定及公众科学活动。两县共记录两栖爬行物种4目18科55种,其中,青阳县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4目17科48种,石台县共记录两栖爬行动物3目16科48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石台县两栖爬行动物总体多样性(Simpson指数0.8004,Shannon-Wienner指数2.1913,物种丰富度48)高于青阳县(Simpson指数0.7136,Shannon-Wienner指数2.0913,物种丰富度48),由此可见,相较于传统农田山地交互生境,山地溪流生境更利于两栖爬行动物保育。区系相似性结果指出,两县与安徽5大动物区的相似度由大到小分别为安徽皖南山地丘陵地区、安徽大别山地区、江淮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地区、淮北平原地区;且青阳县与平原区系的相似度较石台县高。研究结果表明,两县记录的两栖爬行动物数目为安徽省47.41%,是全国生物多样性保育的重要区域。此外,本研究可为两县生态保护与管理提供本底信息,填补全国动物区系在两县区域的空缺。
    • 杨泽鹏; 魏平凡; 饶静秋; 刘春雨; 史兴惠; 袁智勇; 段玉宝
    • 摘要: 2021年4月16日,在云南大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水围城景区附近(103°41′45.47″E,22°54′35.22″N;海拔2 109 m)发现1种蛇类,结合野外拍摄照片(图1),依据《中国蛇类》(赵尔宓,2006)及相关文献(崔继法等,2018;黄汝怡等,2019;谭艳等,2021)进行分类,确定该蛇为游蛇科Colubridae树栖锦蛇属 Gonyosoma 灰腹绿锦蛇 G. frenatus 。经查阅《云南两栖爬行动物》(杨大同,2008),确定该蛇为云南省爬行类新记录。
    • 王有兵; 杨国斌; 王荣兴; 杨建军; 刘起斌; 姜健发; 余皖云
    • 摘要: 为了掌握水目山自然保护区及临近区域两栖爬行动物组成,于2019年6月对该区域开展了野外调查,基于GIS技术及相关调查数据分析该区域生境特征。结果显示,共调查到两栖爬行动物27种,其中两栖动物13种,隶属于2目6科10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外来种1种;爬行动物14种,隶属于2目5科11属,区系以西南区成分为主;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即红瘰疣螈;云南省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为眼镜王蛇;首次在大理州境内记录到蓝尾蝾螈楚雄亚种;保护区范围内生态环境优于临近区域,但被逐渐破碎化和孤岛化;建设用地及耕地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威胁较大。提出保护溪流、湖泊及其周围植被,建立科研监测体系和监测设施等保护对策。
    • 蒋珂; 李家堂; 王跃招; 巫嘉伟
    • 摘要: 国际著名动物学研究期刊《Zoological Research(动物学研究)》刊登了由中国科学院李家堂研究员团队和专委会秘书处等共同发表的中国西部湍蛙属一个新物种,命名为钊琴湍蛙Amolops chaochin Jiang,Ren,Lyu,and Li,2021。“湍蛙”,顾名思义,是一类擅长生活在湍急流水环境里的蛙类。而“钊琴”二字,则取自中国著名两栖爬行动物学家--刘承钊和胡淑琴的姓名最后一字。为何要用两位的名字合并命名?源自背后浪漫的故事。
    • 万全; 张云龙; 沈保平; 金生振
    • 摘要: 马来西亚巨龟(Orlitia borneensis)别称泽巨龟、巨龟、婆罗洲河龟,隶属于龟鳖目、地龟科,属巨龟属下的独有种,英文名称Malayan Giant Turtle,保护级别(IUCN 2000年ver 3.1)—濒危(EN)[1]。主要生活在马来西亚半岛、苏门答腊岛和婆罗洲大型河流和湖泊中。有时会在新加坡的水库和支流中发现。 20世纪90年代,曾有数量较多的马来西亚巨龟流入中国南方沿海省份。中国国内有少量饲养。国内对马来西亚巨龟的驯养繁殖报道极少,在中文数据库检索仅发现王桂香(2007)报道[2]了浙江省海宁市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对此龟的养殖,发表了马来西亚巨龟的人工养殖技术文章,尚未查到国内马来西亚巨龟成功繁殖出苗的报道。安徽省长江水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自2007年开始驯养马来西亚巨龟,经过多年的探索,2020年,加强了亲龟的培育管理,成功孵化出苗,产卵31枚,孵化出稚龟14 只,这可能是全国首次繁殖成功,现将情况报道如下。
    • 玉鹏; 何建章; 邓冰珊; 梁睿; 潘海洋
    • 摘要: 本文通过对南宁市动物园两栖爬行馆植物景观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模拟动物原栖息地环境的生态化建设时,要能以小见大增加园林景观元素的建议,以期不断提高两栖爬行动物饲养环境质量,达到宣传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促使行业迈上更高台阶.
    • 摘要: 黄山学院重点学科——生态学,于2017年11月经学校批准建设,是黄山学院首批7个重点学科之一,2020年12月在黄山学院重点学科评估中获得优秀等次。生态学重点学科依托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园林、林学等专业师资队伍,主要从事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如环境评价、污染监测和修复、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参与的主要工作有:全国第二次污染源普查(黄山市),新安江水质监测(生物方法),扬子鳄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种群复壮,全国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和监测,黄山市区域内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调查,松材线虫等有害生物防治等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