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法统

法统

法统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2篇,主要集中在法律、中国史、中国哲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专利文献18篇;相关期刊87种,包括管子学刊、现代哲学、五台山研究等; 法统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余治平、丁玲、严昌浩等。

法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83.93%

专利文献>

论文:18 占比:16.07%

总计:112篇

法统—发文趋势图

法统

-研究学者

  • 余治平
  • 丁玲
  • 严昌浩
  • 何刚
  • 姜秦胤
  • 曾璇
  • 李显良
  • 李磊
  • 汤军
  • 洪志令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鑫
    • 摘要: 《史记·伯夷列传》不仅极具史学和文学价值,而且也为我们展现了许多重要的政治哲学问题,包括法统之连续、共同体边界之划分、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暴力的正当与不正当使用、命运与天道之关系等。正是在伯夷、叔齐看似不公的命运中,我们可以看到天道隐秘的公正。总之,《史记·伯夷列传》蕴含了丰富的政治哲学思想,从政治哲学角度对其进行诠释,既可以加深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我们对历史与自身命运的理解。
    • 圣凯
    • 摘要: “祖统”观念是指以单一线性师承关系为中心的正统性观念,是隋唐佛教宗派观念的核心要素。代传一人的“祖统”与枝繁叶茂的“法统”有明显差别,前者是差序结构的正统观念,后者是平等结构的真理观念。禅宗的树状式世系祖统说融合了“代传一人”与“平等传灯”,既有唯一的正统性建构,又能回避因追求正统而排斥其他支派的情况。唐末五代,随着丛林、禅院的兴盛,寺院成为正统传承的中心与派系的“祖庭”,寺院方丈取得“正法”与“一人”合一的地位,“家系祖统”观念由此出现。
    • 摘要: 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上线1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和司法部共同研发的人民法院律师服务平台正式上线,为律师提供35项在线诉讼服务。服务平台也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中国移动微法院"找到。据悉,目前平台上的网上立案、调解、申请退费、掌上法庭等26项功能四级法院已经全部实现;网上送达、保全、鉴定、12368热线咨询查询和意见反馈等6项功能,在使用最高法统建平台的地区全部实现;网上阅卷、庭审、交费3项功能在具备实现条件的全国80%、71%和69%的法院已经实现,其他法院因不具备对接条件、个别地区机制尚待理顺等原因,正在逐步推进。
    • 李磊
    • 摘要: 石虎在自称大赵天王前有三年的居摄期,这与其夺位非正、人心不附有关.从"居摄"期开始,石虎利用谶文、符瑞、佛教前世因缘、祆教礼义等不同政治观念增强后赵治下不同族群、人群的政治认同.在多重政治观念中,正朔意识、大一统观念仍是他建构合法性的主要思想资源:一是将洛阳器物用于邺宫建设,沿袭汉魏晋舆服形制,继承洛阳的文教传统,并取"邺中有凤皇"的传说,将政权合法性寄托于邺城自身的神圣性上;二是在襄国、幽州、洛阳、长安营建宫殿,将宫室视作展示强权、构建统治权的场所;三是以东晋为正统性竞争的对手,臣服索头、宇文、拓跋、铁弗匈奴、仇池等势力,并策动对东晋及长期以东晋为正朔的慕容氏、前凉之战争,连横成汉中分东晋,以重构大一统来建构统治合法性.石虎营建"天人之望"的模式表明十六国初期的政治发展仍处于汉魏晋王朝的历史延长线上.包括少数民族建立政权时期的中国历史,正是在这样的整体史之中前行的.
    • 刘俊; 曾绍东
    • 摘要: 革命不仅是对既有法秩序的打破,亦建构了新的法秩序,反之,革命需要合法性支持和制度性供给,因此,法律与革命之间存在着必然的逻辑.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作为一种革命型法,其价值需在法律与革命的理论视域下进行审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体现了革命的理想目标,彰显了革命的正义性,为革命的推进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同时,促进了社会由乡族结构向团体结构的变迁以及民众从族民到公民意识的转变,为中国特色法治建设开辟了新路径,形成了中国特色依法治国的雏形,形塑了中国特色的法治品格.
    • 张家康
    • 摘要: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在北平进行和平谈判,这是新中国成立前最后的国共谈判。由于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和谈彻底破裂。毛泽东发表关于时局的声明。1949年元旦,毛泽东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新年贺词,表明“决不怜惜蛇一样的恶人”,要坚决、彻底、千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将革命进行到底。同日,蒋介石发表新年文告,表示愿意在保持中华民国宪法、法统、国体和军队等前提条件下与中共商讨停止战事、恢复和平的具体办法。
    • 史少秦
    • 摘要: 韩愈是儒家“道统”观念建构历史之中的关键人物,自韩愈开始,思考与确立自身的思想渊源和传承脉络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朱熹明确提出以“道统”来涵盖此问题,宣告了儒家“道统”观念的基本成型.儒家“道统”溯源何处是学者经年争讼的问题,而韩愈缘何以梳理儒家“道”的传承脉络为内容来建立儒家“世代”相继的系统,是这一问题的核心.陈寅恪指出韩愈“道统”观念的提出来源于佛家“法统”的影响,而饶宗颐对此提出了质疑,认为韩愈所言儒家的“道统”溯源于儒家自身的思想资源.以陈、饶之争论为出发,以此为基对韩愈“道统”观念的思想资源与产生背景展开进一步的考察,可以深入发掘儒家“道统”观念的缘起之因与历史意义,进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传承.
    • 郝在今
    • 摘要: 历史永远是新的。在2019年回看1949年,人们不禁有了新的疑问:二战之后,有东西德、南北朝鲜、南北越南……而中国在1949年,何以避免了分裂的局面?美苏两国同步做出反常举措1949的第一天,南京的“总统”发布一份“新年文告”:“……只要和议无害于国家的独立完整,而有助于人民的休养生息;只要神圣的宪法不由我而违反,民主宪政不因此而破坏;中华民国国体能够确保;中华民国的法统不致中断;军队有确实的保障.人民能够维持其自由的生活方式与最低生活水准……则我个人更无复它求,个人的进退出人绝不萦怀,而一惟国民的公意是从……”
    • 李磊
    • 摘要: 石勒自称其政治名号,肇始于光初二年(319)正月与刘曜的交恶.这一交恶是刘聪与石勒矛盾延续的结果.随后石勒一度担心“假尊窃号,取讥四方”.刺激其自号的是刘曜在同年(319)六月以“赵”为国号等的国制建设.这不仅使石勒新招徕的平阳流人被煽动,而且使其用以凝聚内部的“河北认同”受到挑战.赵元年(319)十一月石勒的自号包括赵王、大将军、大单于三个不同系列的政治名号.石勒依春秋封国之例建国,又依“魏王在邺故事”,将赵王位视作即皇帝位的阶梯.石勒以赵王兼大单于,是依汉国太子兼单于之例,自置于储君之位.太和二年(329)石勒灭刘曜政权后,先后称“天王”、即皇帝位,越过汉国法统,以水德承晋金德.与刘曜以“冒顿配天”不同,石勒回复到华夏王朝的正统轨道上.总体而言,石勒基于历史法统构建政治名号.灭刘曜前遵循汉国、单于法统,其后回归周、汉、晋法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