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油水两相流

油水两相流

油水两相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58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力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8篇、会议论文60篇、专利文献346816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测井技术、石油勘探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40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多相流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多相流学术会议等;油水两相流的相关文献由80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兴斌、金宁德、董峰等。

油水两相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8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0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346816 占比:99.92%

总计:347094篇

油水两相流—发文趋势图

油水两相流

-研究学者

  • 刘兴斌
  • 金宁德
  • 董峰
  • 谭超
  • 韩连福
  • 付长凤
  • 王栋
  • 翟路生
  • 胡金海
  • 任英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程振玉; 王丹; 谢飞; 姜锦涛; 杨海燕
    • 摘要: 目前常采用注水方式开采石油,但是含水输油管道中常发生CO_(2)腐蚀现象,因此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研究了不同含水率、不同流速下的直管和弯管中油水分布情况,确定了输油管道CO_(2)腐蚀的发生条件,并分析了流速及含水率对壁面剪切力的影响。结果表明,CO_(2)腐蚀的发生取决于管道内的含水率和流速。当含水率升高时,油品浸润在管道内壁阻止腐蚀的发生;当含水率降低时,积水量增加,导致CO_(2)腐蚀严重。当流速增大时,管道内发生湍流,因此难以形成积水,降低腐蚀风险。但是,流速增大时会导致壁面剪切力增加,破坏腐蚀产物膜,进而进一步加快腐蚀速率。向下倾斜弯管在重力作用下往往不会发生积水,腐蚀风险低;向上倾斜弯管最容易发生积水,腐蚀风险高;受冲刷作用的影响,弯头端的腐蚀严重。弯头处容易受腐蚀和力学的交互作用,因此腐蚀严重。研究结果对油田集输管道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周发戚; 邓贵文; 付双成; 袁惠新; 胡一龙; 曹国桢
    • 摘要: 现有油水分离用碟式分离机相关研究均忽略了液滴的聚并与破碎行为,以及其对内部流场和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致使碟式分离机理论难以深化,严重制约着碟式分离机的发展及应用。为此,采用CFD-PBM耦合模型研究油滴在碟式分离机内的聚并、破碎行为以及该行为对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入口油滴的粒径主要为8~40μm,而预分离区和轻相出口的油滴粒径在80μm以上,说明油滴在这两个位置主要发生聚并行为。在碟片间隙和底部流道,油滴粒径由预分离区的80μm降低至70μm左右,说明油滴在这两个位置主要发生破碎行为。将模拟所得分离效率与实验所得结果对比,发现其误差最大仅为5%,表明PBM模型可以较为准确地揭示油滴在碟式分离机中的聚并与破碎行为。通过研究发现油滴在碟式分离机中的确存在着明显的聚并与破碎行为,并且以聚并为主。研究结果不仅能为深入研究碟式分离机的分离性能奠定基础,也能为碟式分离机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
    • 王延军; 袁旭东; 冀龙生; 薛辉; 李荣强; 王增林
    • 摘要: 持水率是水平井产液剖面测井的关键参数之一,水平井油水两相流流型由于受到井筒斜度影响复杂多变,导致准确测量持水率非常困难。根据中国水平井的开发特点,采用集流式测井方案,利用环形阵列电导传感器与周向阵列电导探针传感器组合的持水率测量实验样机,在水平井多相流模拟实验装置上对油水两相流持水率测量方法开展了动态实验研究。分析模拟井筒倾斜角对持水率测量传感器输出响应的影响,计算持水率测量误差。实验结果表明,在流量为3~200 m^(3)/d时,持水率的测量范围为30%~100%;当油水两相流总流量小于60 m^(3)/d时,持水率的测量结果要进行井筒倾斜角的校正;当油水两相流总流量大于60 m^(3)/d时,持水率的测量结果受井筒倾斜角的影响可忽略。研究结果为水平井产液剖面油水两相流的持水率测量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 王倩; 邓豪; 杨通; 杜社教
    • 摘要: 现阶段基于文丘里流量计进行的多相流研究主要集中在气液两相流,针对液液两相流的研究很少,因此研究文丘里流量计内的液液两相流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ICEM建立合适的物理模型并网格划分,利用Fluent流体仿真软件对不同流量、不同含水率下的流体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比较数值模拟与理论计算之间的差别。结果表明,随着入口含水率的增加,持水率同时增加,但增加的幅度不同。
    • 韩连福; 郑朝亮; 付长凤; 刘兴斌
    • 摘要: 含率是描述油水两相流流动的重要参数,为油水两相流计量资料的解释和提高计量仪器测量精度提供了有效帮助。但是现有基于分离方法的含率测量存在分离装置过大的问题,而且往往要求传感器具有高精度。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态调控的油水两相流含率在线测量方法,建立基于小波变换的相态拐点识别模型,建立基于贝叶斯变换的相态识别模型,实现油水相态识别并进行数值模拟优化。依据数值模拟结果,制作实验样机,并进行含率测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含率测量精度优于3.23%,含率测量重复性为0.0003。基于该方法设计的含率测量样机体积小,不依赖于传感器的精度,可广泛应用于油田地面含率在线测量。
    • 韩连福; 陈明; 付长凤; 刘兴斌; 牟海维
    • 摘要: 利用PIV技术及光流技术得到油水两相流流场时,由于油水两相流中油水分布极不均,得到的流场往往存在大量空白矢量和错误矢量.为对油水两相流流场中空白矢量和错误矢量进行修复,利用图像修复Criminisi算法修复流场,并通过改进优先级计算和引入局部引力思想提高修复精度.通过在人为缺损仿真流场中与实际工况下检验修复效果,结果显示改进算法效果优于Criminisi算法,且对油水两相流流场有较好修复效果.
    • 徐广丽; 姜星材; 陈礼鹏; 蔡亮学
    • 摘要: 为研究油流携水过程中的积水运动特性,明确排除积水临界条件。以0#柴油、自来水为实验介质,利用内径(D)为50,80 mm,上倾倾角(β)为1°,5°,10°的水平-上倾实验环道,对表观油速(U_(os))为0.25 m/s、无量纲水相高度(h/D)在0.5范围内,油流剪切作用下的管道积水运动特征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积水流型随表观油速、无量纲水相高度、上倾倾角的增大由光滑分层流逐渐向波状分层流、液滴分层流过渡,其中表观油速影响最为显著;积水爬坡距离随表观油速增加而显著增加,随上倾倾角增大而减小,随无量纲水相高度减小而减小;实验说明弗劳德相似准则能较为准确地预测起伏管道中积水携带临界表观油速;由弗劳德相似准则预测可知,内径为489 mm管道积水排除的临界表观油速约为1.60 m/s,研究结果对减少管道内腐蚀有一定指导意义。
    • 史航宇; 宋红伟; 郭海敏; 马焕英
    • 摘要: 针对低产水平井内流体的流动特征,在剖析阵列持水率仪器测井原理及探头响应情况的基础上,借助多相流动模拟实验装置开展模拟实验研究,利用实验数据对比研究平均值法、分层界面法、成像法和积分法这4种适用于低产水平井油-水两相流的持水率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成像法在低流量含水率较低时与实验标尺刻度持水率值之间误差较小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而当含水率升高时分层界面法的误差约为5%,表明分层界面法在高含水情况下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 田洋阳; 崔之健; 孙明龙; 徐士祺; 黄茹阳
    • 摘要: 传统的油田集输工艺损耗能量大,运行成本高.鉴于此,基于Fluent数值模拟软件,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欧拉多相流模型对T形管分离器的流场特性以及油水分离过程展开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水两相速度分布规律基本相同,在主管中沿流动方向速度逐渐降低,分支管中速度最大,水相在主管顶部区域速度较小,在汇管中上述分布趋势更加明显;湍流在分支管和主管连接处、分支管和汇管连接处以及汇管上游较为剧烈,油水发生强烈掺混;入口流速对油水分离过程的影响较大,流速越大,流体的停留时间越短,分流扰动后恢复为分层流更加困难;流速越大,油水剪切作用增强,油滴更均匀分散在水中,混合层携带更多的油相,故操作中需要确定最佳流速;随着含油体积分数增大,混合层厚度增加,最终分离效率呈现先缓慢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分流比较低时,汇管主要流出底层水,分离效率较低;随着分流比增大,汇管的流量增大,油水间扰动增强,流体流经汇管携带了部分混合层流体,分离效果明显提升;但分流比继续增大,混合层全部流入汇管后,油层开始流入汇管,此时分离效率随着分流比的增大呈线性降低.基于研究结果,最优操作参数为:入口流速0.10~0.30 m/s,入口含油体积分数5%~9%,分流比0.5~0.7.研究结果为油水分离提供了新思路,可为探究高效分离效果的设备结构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
    • 汪磊
    • 摘要: 实现油水两相在输送管道内的分离可提高输送介质流量的计量精度。目前关于管内油水分离器结构参数优化研究鲜有报道。提出了一种螺旋式油水分离器,并借助CFD数值模拟方法,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基于正交试验方法,对输送管道内螺旋分离器的结构参数开展优化研究,获得螺旋分离器最佳结构参数。对最佳结构分离器的流场特性及分离性能开展分析,对螺旋分离器的高效性及正交优化试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通过对结构参数正交结果分析,得出3个结构参数,按照对分离比率影响显著性由高到低分别为螺距、升角及螺旋圈数。在相同介质参数及流量条件下,得出了螺旋分离器的螺旋升角,螺旋高度及螺距的最佳值,优化后螺旋分离器的油水分离比可由1.17提高到2.2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