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沙洲

沙洲

沙洲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30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海洋学、音乐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6篇;相关期刊208种,包括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中国地名、科学养鱼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等;沙洲的相关文献由336位作者贡献,包括夏志聪、马越、赵海莲等。

沙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91.2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2%

专利文献>

论文:26 占比:8.44%

总计:308篇

沙洲—发文趋势图

沙洲

-研究学者

  • 夏志聪
  • 马越
  • 赵海莲
  • 张帆
  • 张志海
  • 杨志军
  • 柴宝亮
  • 董立军
  • 刘洋
  • 沙洲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丁东
    • 摘要: 1941年9月,日伪调动大批兵力对苏南东路地区发动“铁滚式搜剿”“梳篦式驻剿”,企图一举消灭由共产党、新四军领导的当地抗日武装。新四军第六师第十八旅政委温玉成率领警卫一团会同游击队潜入沙洲地区,坚持游击斗争,在被十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下临危不惧,沉着应战,最终胜利突围,用实际行动粉碎了敌人“苏南已无新四军”的谎言。
    • 杨九华
    • 摘要: 一潮涨潮落的弶港海域,系黄海潮波与东海潮波一日两次的相拥交汇处。多少年来,该海域北端的黄河滚滚下泻的泥沙与南首奔腾的长江裹挟的泥沙,在这两股潮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水动力作用下,不断沉淀、淤积,陆续形成近百个面积不等、高低不均、走向不一的辐射状沙洲。形成较早的有东沙、西沙、亮月沙、元宝沙、阔脚沙、巴巴沙、枕头沙、蒋家沙等众多沙洲。因盛产各类海鲜而得名的有毛鱼沙、鲨鱼沙、泥螺沙等众多沙洲。以弶港为顶点的辐射状沙洲,之所以称其为沙洲岛,是因为这些沙洲大都是出水沙岛,在小汛期间,退潮后可露出水面数日;而在大汛期间,退潮后仅可露出水面数小时。一座座沙洲,构成了罕见的活鱼礁、活鱼窝,成为多样性海洋生物的富集区和展示区。
    • 谭雁予
    • 摘要: 红色文化在数百年斗转星移中历经千淘万漉,沙洲红色基因更是狂沙吹尽后显现而出的一方瑰宝,蕴含着沙洲本土独特的红色文化特色。本文从当代插画的角度分析新时代传承沙洲红色基因的意义,探究沙洲红色基因传承的现状与问题,重点提出当代插画传承沙洲红色基因的具体策略,以期达到赋能当代插画多维度创新发展及传承沙洲红色基因的目的。
    • 冉展
    • 摘要: 形式漳州鱼骨沙洲是在海浪的冲刷下,形成的一个在低潮时可见的、具有鱼骨形状的沙洲。当沙洲在海面裸露时,海浪从四面拍打,形成由静态的沙洲和动态的浪花共同构成的分形图案美学。空间平坦的沙洲在海面上浮现,仿佛与海面在同一高程,但其空间却由动态的海浪、潮湿的潮间带和干爽的沙洲在二维上柔和地划分,空间的三维属性与平面划分在此交融,形成奇特的空间感受。
    • 王征桦
    • 摘要: 长江到了池州,被巨大的沙洲隔开,分成两股,一股是夹江,另一股是正江。沙洲就是凤凰洲,属枞阳,也不知道它这个名字是缘于什么来历。沙洲常年被树木掩映,绿油油的,即使秋冬季也是如此。所以,怎么看沙洲都像一只伏在水面上的只鸟。江水过了凤凰洲,又合在一处,汇合之地就是江口。
    • 徐卓然; 黄永忠
    • 摘要: 参观红井2010年7月1日,我和同事一行8人参加了单位组织的红色旅游,走进了红色故都瑞金。来到沙洲坝红井边,讲解员告诉我们,当年的沙洲坝是个干旱缺水的地方,人们饮水困难,毛主席亲自带领大家在村前挖了一口井,乡亲们给井取名为"红井"。从此,沙洲坝人民喝上了清澈甘甜的井水。
    • 王旭; 蔡婷婷
    • 摘要: 隋唐五代时期,扬州地区的地形地貌出现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主要集中表现在润、扬间长江主干道中沙洲的积长,长江北岸三角洲向东快速推进,蜀冈以南滩地的发育以及局部坍江三个方面。这三种变化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河道中泥沙的堆积是导致这一时期扬州地形地貌变化的主要因素,而泥沙的剧增则与长江中游地区的农业开发密切相关。探讨这些变化利于我们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时期扬州地区的相关历史事实和发展进程。
    • 田佳丽; 代培; 任鹏; 郭文君; 朱宗波; 李新丰; 刘凯
    • 摘要: 安庆新洲江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干流-沙洲生境,为掌握该水域仔稚鱼群聚特征,于2018年4月15日-8月4日开展了逐日调查.调查期间,共采集鉴定仔稚鱼121246尾,隶属于6目8科34种,贝氏餐(Hemiculter bleekeri)为第一优势种.新洲南汉、北汊分别采集仔稚鱼79338尾和41908尾,数量占比依次为65.44%和占34.56%.所有渔获物中,产漂流性卵鱼类物种数最多(16种,47.06%),产浮性卵鱼类数量最多(92623尾,76.39%).就时间特征而言,南汊、北汊仔稚鱼丰度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表现出与水位上涨高度关联,共监测到三次高峰,其中7月13日达到峰值(2001.28 ind/100 m3);就空间特征而言,近岸采样点丰度高于河道中泓采样点,南汊丰度总体高于北汊.冗余分析结果显示,与新洲江段仔稚鱼丰度相关性较强的环境因子为水位、浊度、水温和透明度,其中水位为主要的正相关因子.空间尺度的聚类分析将新洲江段6个采样点分为3个群组,表明新洲江段不同采样点仔稚鱼群聚结构差异显著(R=0.818,P=0.017).研究表明,安庆新洲江段仔稚鱼补充量显著大于上游输入量,新洲对该江段仔稚鱼群聚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总体表现为南汊的鱼类繁殖条件显著优于北汉.研究结果补充了安庆新洲江段鱼类早期资源的基础数据,为长江下游渔业资源评估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 鲍俊林; 高抒
    • 摘要: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江海交汇的特殊环境对沙洲盈缩与传统开发产生了深刻影响.明中叶崇明主岛逐渐稳定,官河、民沟兴起,形成了“灶地一圩田一水利”的土地利用基本格局及海洋性农业模式.伴随官府管理的深入,清代岛内迎来传统开发高峰,农业化进程加快.从制盐、稻作到植棉,传统开发时空格局呈现出对长江口水环境变化的适应特征.长江口两翼伸展、沙洲扩大,引发人海通道分汊,并导致南北支咸淡水分布格局与荡地坍涨变化,共同推动了传统开发活动向海迁移、演替.高度动态的潮滩环境给地方生计与沙地管理带来挑战,增加了民灶分界、河渠管护的困难,不稳定的地方管理制度更使土地纠纷、水利兴废复杂化.
    • 刘祥学
    • 摘要: 漓江沙洲的形成,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交互影响的结果。明清以降,外来人口不断进入漓江上游地区从事农业垦殖活动。垦殖活动在改造了上游山区自然环境的同时,其产生的泥沙在雨水作用下进入漓江,促进了桂林段漓江沙洲的发育,并改变了桂林段漓江河床的面貌。岸上居民也开始由岸上洲,这是漓江流域人地关系的重要变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