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水沙变化

水沙变化

水沙变化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41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47篇、专利文献22979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地理学报、中国水土保持、人民长江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等;水沙变化的相关文献由936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全喜、冉大川、姚文艺等。

水沙变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1.57%

会议论文>

论文:47 占比:0.20%

专利文献>

论文:22979 占比:98.23%

总计:23394篇

水沙变化—发文趋势图

水沙变化

-研究学者

  • 许全喜
  • 冉大川
  • 姚文艺
  • 许炯心
  • 张晓华
  • 胡春宏
  • 张明波
  • 蔺秋生
  • 袁晶
  • 郑艳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尹炜; 王超; 张洪
    • 摘要: “十三五”以来,长江干流水体中总磷浓度达标,但中上游支流和中下游湖泊水体中的总磷超标明显,总磷已经成为长江流域水体主要污染指标。尤其是长江上游梯级水库的建成运行,改变了水沙条件,颗粒态磷大幅减少,溶解态磷有所增加,磷输移形态的改变加剧了中下游的总磷问题,并产生了系列生态环境效应。上游支流水体中磷的输入加速了梯级水库水体中磷的累积,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潜在风险增加;中下游颗粒态磷减少改变了磷形态的分布,增加了环境脆弱性;下游浅水湖泊水体中磷超标驱动了内源循环,加速了湖泊富营养化过程;长江入海磷通量剧减,将对近岸水域生态环境产生深远影响。针对长江总磷问题开展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应对磷输入源头采取控制措施,诸如加强“三磷”问题治理,遏制中上游重点支流的磷超标趋势,同时要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业面源管控和湖泊生态修复体系,控制中下游磷排放源;(2)应当实施上游梯级水库群泥沙联合调度,减少库内淤积,增加输沙能力以及增加中下游颗粒态磷水平和磷入海通量;(3)建议完善总磷监测的标准方法,强化全沙总磷的监测,磷浓度和通量监测并重,以便为长江总磷管控提供科学系统的数据支撑。
    • 王恺忱
    • 摘要: 小浪底水库建成拦沙后,黄河下游河道持续冲刷,出现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但是这种状况能否稳定保持,存在不同认识,需深入探讨。实践表明,黄河下游始终处于不断的演变发展过程中,并受来水来沙、河床边界和河口基准面三大要素的制约,三者缺一不可。所有的冲淤均有前因后果和独特的时间、条件、地点的烙印,不可重现和复制。形成此大好形势的三大有利条件,即尾闾改汊导致河口基准面降低、小浪底水库拦沙下泄清水冲刷和黄河流域处于枯水枯沙期,当前均基本达到由好变坏的转折点,黄河下游河道已开始进入全面迅速回淤升高阶段,必将恢复到甚至超过1996年水平。居安思危,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及时科学预测黄河下游河道演变趋势,实为当务之急。
    • 王赫; 朱秀端; 林敬兰; 朱能飞; 林根根; 蒋芳市; 黄炎和; 林金石
    • 摘要: 河流水沙变化直接反映流域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土壤侵蚀程度。为探讨南方典型水土流失治理区水沙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以汀江流域长汀段1982年1月至2014年12月径流、输沙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CEEMDAN法、Mann-Kendall检验法、Pettitt检验法及构建水沙关系模型分析水沙的变化特征,通过双累积曲线法定量研究降雨和人为活动对水沙变化的贡献率。结果表明:(1)汀江流域长汀段降雨和径流呈不显著减小趋势,输沙率显著下降(p<0.01)。径流与输沙的周期性及变化趋势不同步。(2)汀江流域长汀段输沙状况在2000年发生突变(p<0.01),突变后径流含沙量降低,水沙关系曲线的来沙系数显著减小。(3)自2000年后,长汀段径流和输沙总量均减小,其中人为活动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为68%~81%,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为90%~98%,人为活动中以封禁治理、生态林草等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是输沙量减少的最重要原因。
    • 温笑寒
    • 摘要: 文章结合太子河南甸水文站建站以来近60年径流量和输沙量数据对其水沙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水文学方法对其变化成因进行定量分解。结果表明:近60年来南甸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呈现明显递减变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每10年水沙递减率均值分别为-9.5%和-11.5%。各年代际人类活动影响的比例均超过50%,为其水沙锐减变化的主因。
    • 罗刚; 舒秋贵
    • 摘要: 嘉陵江水电枢纽建成运行后,对嘉陵江中游河段江心洲演变产生了较大影响。选取了受人为影响较小的小龙门江心洲作为研究对象,通过Landsat历史遥感影像,结合嘉陵江多年的水文数据,对比分析了水电站建站前后小龙门江心洲的形态演变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水电枢纽运行前,江心洲处于自然发育状态,总体呈增长趋势;水电站运行后,江心洲总体呈衰退趋势。这主要是由于上游水电站拦截了大量泥沙,水电站的集中泄水对江心洲造成的强烈冲刷作用,以及洲体岸线受水位升降变化等综合影响,使得江心洲不断后退萎缩。
    • 张义宇
    • 摘要: 根据鉴江干流主要控制水文站化州、高州站及罗江主要控制水文站合江站的实测径流量和输沙量资料,用Mann-Kendall法、双累积曲线法及Pearson相关分析法等,阐析近20年鉴江不同时段、不同河段水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10年实施《广东省鉴江流域水资源分配方案》后,径流量、输沙量呈减小或总体平稳趋势,且水沙关系相关密切。
    • 张红武
    • 摘要: 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和三门峡水库及支流水库联合调度运用,标志着下游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基本建成。为了尽量减少黄河下游漫滩损失,多年来水库防洪调度时往往以滩区不上水为调度目标。以包括2021年在内的近4 a秋汛为例,说明多种不利因素叠加后,尤其干流和支流洪水相遭遇时,水库拦峰错峰难上加难。为破解这一难题,认为在花园口水文站有特定限制流量条件下,应让三门峡水库拦蓄洪水,提前向非汛期蓄水位过渡,使小浪底水库在最高允许水位下预留库容,巧妙地将洪水错开下泄,必要时三门峡水库临时拦蓄水位可有所突破,以降低小浪底水库高水位带来的安全风险。此外,在入库来沙量大大减少的现状下,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应该优化调整,努力使这一黄河明珠重放光芒,完善下游防洪工程体系,同时发挥优化配置水资源的作用,为下游防洪减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 杨成刚; 李圣伟; 董炳江
    • 摘要: 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水库上游水沙条件进一步发生变化,导致三峡入库水沙过程和组成发生改变,研究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入库水沙变化对研究库区冲淤特性改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实测水沙资料,对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以来上游来水来沙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受上游溪洛渡、向家坝水库相继蓄水运行影响,金沙江干流来沙显著减少,导致三峡入库(朱沱+北碚+武隆)泥沙由2003—2012年年均的2.03亿t减至2013—2020年的0.87亿t;区间支流来沙占比增大,且主要集中在年内几场暴雨洪水输沙过程中。岷沱江、嘉陵江流域成为三峡入库泥沙主要产区,金沙江来沙占寸滩站沙量的比重仅为1.8%。受上游水库拦沙影响,仅粒径很细的冲泻质才能被水流挟带下泄,三峡入库粗颗粒泥沙含量有所减少,2008—2020年寸滩站粗颗粒泥沙含量由1987—2002年、2003—2007年的10.3%、7.1%减少至4.5%。
    • 马原
    • 摘要: 以1992年为时间节点,采用大凌河流域建凌、朝阳、大凌河、义县、哈巴气、复兴堡等水文站实测系列资料,分设站-1991年、1992-2020年、设站-2020年三个时段全系列分析了大凌河流域输沙模数、输沙量、径流量、降水量等水沙特征。结果表明,1992年后大凌河流域降水量变化不明显,但输沙量和径流量明显减少,并且输沙量高于径流量的下降幅度,可见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显著。建议大凌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应重点关注现有水文监测体系的充分利用,加强重点支流治理,加快沟底、沟坡、沟头、坡面四道“防线”的构筑。
    • 范俊健; 赵广举; 穆兴民; 田鹏; 王瑞东
    • 摘要: 为明确黄河上游径流输沙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BFAST检验、水沙关系曲线以及双累积曲线等方法,分析黄河上游兰州断面以上4个水文站1956—2017年径流输沙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表明:黄河上游唐乃亥站的年径流输沙呈非显著减少趋势,贵德、循化和兰州站的年径流输沙均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径流输沙的减少量沿程增加,趋势更为显著。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的突变年份发生在1968和1986年,佐证了上游大型水利工程的显著调控影响。河流径流量变化较为平缓,最大减幅为20%;输沙量变化较为强烈,1987—2017年贵德、循化和兰州站减幅均>70%。不同时段的水沙关系曲线表明,黄河上游各站点水沙关系于1986年后发生显著改变,河道输沙特性发生明显变化,河道输沙量明显减少。不同时段内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减少的贡献率均>98%,对径流量减少的贡献均>63%。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黄河上游水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大规模的水土保持措施与水利工程能够有效拦蓄泥沙,调控径流、输沙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