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桑天牛

桑天牛

桑天牛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403篇,主要集中在林业、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0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823篇;相关期刊148种,包括安徽林业科技、江苏林业科技、林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华中三省(湖南、湖北、河南)昆虫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华中三省(湖北、湖南、河南)昆虫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23届中国植保信息交流会等;桑天牛的相关文献由731位作者贡献,包括黄大庄、李会平、嵇保中等。

桑天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0 占比:31.3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74%

专利文献>

论文:823 占比:67.90%

总计:1212篇

桑天牛—发文趋势图

桑天牛

-研究学者

  • 黄大庄
  • 李会平
  • 嵇保中
  • 王志刚
  • 苏筱雨
  • 阎浚杰
  • 刘曙雯
  • 金凤
  • 赵博光
  • 高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韦继光; 曾其龙; 姜燕琴; 蒋佳峰; 田亮亮; 於虹
    • 摘要: 天牛属鞘翅目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是蓝莓园主要的蛀干性害虫。据观察,危害蓝莓的天牛主要有锯天牛、桑天牛、星天牛等(图1)。有的天牛成虫将卵直接产入粗糙的树皮缝隙中,有的则是先在枝干上咬出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幼虫孵化后先在树皮下取食危害,待龄期增大后,钻入木质部危害,在枝干内蛀食,形成不规则的蛀道,每隔一定距离向外蛀一圆形蛀孔(图2),向外推出排泄物和木屑。老熟幼虫在蛀道内化蛹。成虫的危害主要是啃食嫩树皮、嫩枝和叶,产卵时咬破树皮,造成伤口。
    • 张茂; 潘宇杰; 梁笑玲; 张楚玥; 陈少珍; 林晓玲; 李虹仪
    • 摘要: 为克隆桑天牛纤维素酶编码基因并将其在哺乳动物细胞中进行分泌表达,提取桑天牛肠道组织RNA进行RT-PCR扩增纤维素酶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PK15细胞,测定细胞培养液的酶活性,用RT-PCR检测纤维素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通过RT-PCR成功扩增出纤维素酶基因AgcⅠ(711 bp)、AgcⅡ(720 bp),与目的基因相比,核苷酸序列相似性分别为99.4%、98.3%,氨基酸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100.0%、99.6%;构建出纤维素酶基因真核表达载体pCMS-AgcⅠ、pCMS-AgcⅡ,转染PK15细胞后,当pH值为4.5时测得细胞培养液的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0.07、0.20 U/mL,当pH值为5.5时测得细胞培养液的纤维素酶活性分别为0.09、0.24 U/mL;在细胞培养液中还测到了β-葡聚糖酶活性,pH值为4.5时的酶活性分别为0.05、0.16 U/mL,pH值为5.5时的酶活性分别为0.27、0.43 U/mL;AgcⅡ基因表达的纤维素酶活性及β-葡聚糖酶活性都显著高于AgcⅠ基因;通过PK15细胞的RT-PCR试验也检测到了AgcⅠ、AgcⅡ基因的表达。研究成功克隆出纤维素酶基因AgcⅠ、AgcⅡ,并将其转入到PK15细胞中实现了分泌表达,可为桑天牛纤维素酶基因的应用提供参考。
    • 王旭东
    • 摘要: 结合长期的原蚕区生产实践,调查了原蚕区种茧育桑园桑天牛、桑象虫、桑螟等3种主要害虫的为害现状和危害特征,总结了虫害产生条件和发生规律,分别提出了桑天牛、桑象虫和桑螟的综合防控措施。
    • 涂光惠
    • 摘要: 选用高压电动喷雾器,采用虫道注药方式,对天柱山国家森林公园三祖寺景区垂柳上的桑天牛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虫道注药防治桑天牛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对植株没有二次伤害,且由于属于虫道内施药,对环境基本无影响;甲维·吡虫啉10%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效果最好,可达到100%的除虫效果,注药7 d后没有发现有新鲜虫粪蛀孔.
    • 沈嘉程; 廖为财; 罗鹏; 王广利
    • 摘要: [目的]了解桑天牛不同寄主植物间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的差异,分析其在桑天牛成虫寄主选择行为中的作用,为桑天牛生态控制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笼养法观察桑天牛对寄主和非寄主植物的选择行为,分析比较桑天牛取食与产卵寄主和非寄主树种枝条主要营养成分及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及其与桑天牛寄主选择的相关性.[结果]桑天牛雌雄成虫在24 h均能准确地找到取食寄主构树和桑树,且对桑科植物的选择比例显著高于杨树和苦楝,其中对构树的选择率一直保持较高比例.桑天牛产卵寄主杨树枝条木质部的可溶性糖、还原性糖、蛋白质、总酚、单宁和黄酮含量均低于非寄主苦楝.成虫取食寄主构树和桑树枝木质部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苦楝,还原性糖含量均低于苦楝;构树枝韧皮部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高于苦楝,而桑树与苦楝则无显著差异;构树和桑树枝条韧皮部总酚、单宁和黄酮含量均高于苦楝.雌雄成虫取食选择比例与寄主植物可溶性糖含量呈正相关,与还原性糖、总酚和单宁含量呈负相关,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对成虫取食选择的影响不大.[结论]寄主植物营养物质含量对桑天牛成虫取食选择具有重要作用,而次生代谢物质含量对桑天牛产卵寄主选择更为重要.
    • 李新招
    • 摘要: 红叶石楠是我国城市绿化的常用树种,近年来受到以桑天牛为主的蛀干害虫的严重为害.桑天牛以幼虫钻蛀树干木质部为害,导致树势衰弱,甚至全株死亡.该虫2年1代,以幼虫在蛀道中越冬.成虫6月初-7月初盛发,幼虫6月上中旬始见为害,至10月初越冬,翌年3月上旬出蛰,继续钻蛀为害至10月初再次越冬.根据该虫为害红叶石楠的生物学特性,结合前人研究,从林业技术措施、物理机械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植物检疫等5个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方法.
    • 蔡泱莲; 邱凡; 黄宽官; 张心齐; 吴鸿; 黄俊浩
    • 摘要: 斗米虫是桑天牛(Apriona germari)和锈色粒肩天牛(A.swainsoni)寄生于豆科植物云实(Caesalpinia decapetala)树干的幼虫,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一直在民间被广泛流传和应用.本研究拟为斗米虫的食用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首先通过高通量测序和传统培养两种方法对鲜食斗米虫的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表征,进一步根据GB4789.1-2016和ISO标准,针对食品微生物学安全性检验要求的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酵母菌(Saccharomycete)、霉菌和乳酸菌(Lactobacillales)4类微生物进行分析,并针对耐热菌进行传统培养.结果表明,两种斗米虫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细菌群落结构中,桑天牛幼虫以变形菌门、带氧发光菌门和拟杆菌门为主,锈色粒肩天牛以变形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主.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两种斗米虫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其中以子囊菌门占绝对优势.安全性检测相关指标的分析表明,对于桑天牛和绣色粒肩天牛,在细菌丰度中,肠杆菌科分别占60.28%和39.82%,乳杆菌目分别占1.24%和3.65%;在真菌丰度中,霉菌分别占40.26%和6.74%,酵母分别占59.74%和93.26%,其中常见有害酵母21属.此外,两种斗米虫中还存在葡萄球菌属、链霉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等4个具有潜在危害的耐热菌种属,在50°C、60°C和70°C处理后菌落数显著减少,80°C条件下基本完全灭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斗米虫中存在多种潜在的腐败细菌和食物病原体,通过热处理等具有微生物灭活作用的加工步骤可避免或最小化食用安全风险.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的安全评价,可对食用昆虫卫生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 苏筱雨; 李会平; 阎浚杰; 黄大庄; 王志刚; 张爽; 毕拥国; 阎爱华; 吕飞
    • 摘要: 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均为我国重要的蛀干害虫,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猖獗为害,严重威胁林业、经济林和风景园林的发展.为了控制天牛危害,总结40余年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生态地理分布、无公害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实践.明确了白僵菌、桑天牛卵啮小蜂、灭幼脲对桑天牛以及线虫、绿僵菌对光肩星天牛的致病机理,总结了我国北方主要树种对光肩星天牛和桑天牛的抗性序列,进而提出一整套桑天牛无公害控制技术,建成了“树种合作防御天牛危害的宏观模式”样板,有效控制了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的危害.
    • 陈志平; 林曦碧; 郑宏; 陈惠松; 罗建松; 何学友
    • 摘要: 通过户外观察和室内饲养,对3种危害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的新害虫佳俊夜蛾Wester-mannia nobilis Draudt、金掌夜蛾Tiracola aureata Holloway、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进行研究.佳俊夜蛾的寄主植物为首次报道,金掌夜蛾为福建省昆虫新记录种.简述3种害虫的寄主、分布、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等,并提供生态图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