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端降水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

极端降水事件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2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32篇、专利文献24854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大气科学、自然资源学报、资源科学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2014年度学术年会、第十二届中国水论坛等;极端降水事件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江志红、杨金虎、于芳健等。

极端降水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7 占比:0.39%

会议论文>

论文:3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24854 占比:99.48%

总计:24983篇

极端降水事件—发文趋势图

极端降水事件

-研究学者

  • 江志红
  • 杨金虎
  • 于芳健
  • 余锦华
  • 刘丹丹
  • 孙军
  • 宋桂英
  • 李占玲
  • 梁丰
  • 江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文(编译); 李慧(编译)
    • 摘要: 世界气候归因(World Weather Attribution)组织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加剧了非洲东南沿海热带风暴期间极端降水事件的强度和频率。2022年初,马达加斯加、马拉维和莫桑比克的5场风暴引起的极端降水和洪水已使100多万人受灾,230人死亡。世界气候归因组织来自马达加斯加、莫桑比克、南非、法国、荷兰、新西兰、英国和美国等国研究机构的22名科学家。
    • 董伯纲; 于洋
    • 摘要: 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与强度的增加直接影响区域生态安全,分析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对于区域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山西省1960—2019年22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数据,选取12个极端降水指数,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ann-Kendall趋势检验与突变分析、Morlet小波分析和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对山西省近60年极端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整体呈干旱化趋势,降雨日数(R1MM)下降趋势显著;(2)部分极端降水指数在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生突变,突变后呈显著下降趋势;(3)极端降水变化存在约17年的主要周期,部分极端降水指数还存在7~8,4~5年的周期变化;(4)山西省西南部整体呈干旱化趋势,西北部极端降水事件趋于增加。研究结果将为山西省极端降水事件的响应对策实施提供依据。
    • 冯椰林; 焦树林; 贺中华; 杨柳英
    • 摘要: 选取乌江中上游地区1961-2019年的逐日降水数据,采用趋势分析、EOF、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极端降水在时空上的变化特征,同时为了使研究具有整体性,利用CMIP6中5个GCMs下的3种情景数据(SSP126、SSP245、SSP585),在降尺度处理后预估未来(2020-2100年)极端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1961-2019年整个流域地区极端降水事件虽然有增有减,但无显著性变化;在变化周期上,信号强烈的周期主要在23~30 a的时间尺度上,且贯穿整个时序;5个极端降水指数的第1模态表明其在空间变化上具有一致性,第2模态则有差异;未来极端降水事件整体上随SSPs情景的升高而愈发显著,且多以正趋势为主。研究结果可为乌江流域地区水安全管控、规划建设、防灾减灾等提供参考。
    • 江靖; 迎春; 宋桂英; 侯婷; 张璐
    • 摘要: 极端天气事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而中纬度内陆半干旱地带出现极端降水则是气象学面临的新问题。近年内蒙古地区夏季暴雨多发,2012年到2019年逐年出现极端降水事件的站次为25次、26次、12次、31次、12次、22次、47次,2019年无极端降水事件。本文采用1954年至今的历史降水资料、2011年至今的常规气象观测、NCEP再分析资料,分析内蒙古极端降水与特征,总结其与暴雨的预报指标异同,结果表明:1) 内蒙古极端降水阈值范围15.3~120.9毫米,并呈现西低东高的态势。阿拉善盟西部极端降水阈值 ≤ 25毫米,为最小;兴安盟、呼伦贝尔市中东部极端降水阈值最大,为90~110毫米。2) 内蒙古极端降水次数呈现增多趋势,年平均10.19次。1988年后,内蒙古极端降水次数明显增多。3) 内蒙古极端降水频次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大值中心在内蒙古中部及东北部,0.12~0.48次/年。4) 内蒙古极端降水、暴雨的天气型均可分为北槽南涡型、西来槽型、冷涡型、切变型四类。北槽南涡型均是最常见类型,西来槽型次之,冷涡型、切变型较少。5) 极端降水、暴雨四类天气型中,预报指标具有一致的差异性。极端降水CAPE阈值比暴雨高。K指数接近。极端降水低层比湿与暴雨阈值相近或更大。极端降水低层T-Td阈值下限接近或小于暴雨,上限更大,即上干下湿更加明显。低空700 hPa南风到达的纬度值极端降水与暴雨相近或纬度低于暴雨,南风风速阈值高于暴雨。极端降水Pw阈值明显高于暴雨。
    • 王辉; 吴文俊; 王广; 赵珍丽; 陈静敏; 严长安
    • 摘要: 为探究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演变规律,基于百分位法、Mann-Kendall检验及R/S分析等方法,对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事件时空演变特征、严重程度及城市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 表明:1960-2017年昆明市极端降水量呈不显著增加趋势,速率为0.24 mm/a,且其发生率、贡献率及强度均呈增长变化,降水夜昼间分配不均,极端降水量在主城区以及城市下风区存在明显高值区;1960-2017年城市化对年极端降水的增雨系数为1.16,城市化增雨明显,并且呈加剧趋势;昆明市缓慢发展期城市效应不明显,而快速发展期极端降水量城、郊差异均值较缓慢发展期增长了57.04%,城市效应凸显;极端降水严重度指数及其城、郊差异均呈持续增加趋势,表明昆明市极端降水严重程度以及城市化对其影响效应均将不断加剧.
    • 卢芹芹; 秦年秀; 汪军能; 黄嘉丽; 韦玉芳; 张华玉
    • 摘要: 在极端降水事件不断增多和增强的背景下,研究小尺度区域的极端降水时空格局变化,有利于区域整体性评估异常降水带来的风险。基于百色地区12个气象站点57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选取9个极端降水指数,使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ArcGIS反距离插值,从持续性指数、绝对指数、阈值指数和强度指数等方面分析了百色地区极端降水的时空节律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7年百色地区极端降水年尺度整体呈微弱增加趋势,R50,RX1 day,R95p,SDII和CDD 5个指数年尺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其他指数微弱下降。说明百色地区弱降水减少,而强降水在增多,干旱日数也在增加,使得降水强烈和集中,更趋于极端化。极端降水年尺度空间差异明显,而且所有指数空间分析结果均以凌云县为极大值中心,大体呈现出东南地区以上升趋势为主,西北地区以下降趋势为主的格局,可能与该地区特殊地形因素有关。降水高频区主要位于有地形抬升、大气辐合上升的山脉周围。研究结果可为百色地区水资源规划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借鉴和支撑,以期降低极端灾害风险。
    • 曾智琳; 谌芸; 王东海
    • 摘要: 2018年8月30~31日一条超长生命期的中尺度线状对流(线状β-MCS)引发了华南沿海一次极端降水事件[1056.7 mm(24 h)?1],刷新广东省24小时雨量历史纪录,造成严重洪涝并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文章采用多源观测资料与NCEP/NCAR_FNL分析资料,首先从观测分析角度提炼该次过程的降水特点与卫星、雷达的基本演变特征,然后分析了极端降水的天气尺度背景与中尺度环境条件,最后从中尺度大气动力学角度探讨超长生命期线状β-MCS的触发演变与海陆边界风向旋转维持的关系,并揭示线状对流组织与维持的可能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季风低压作为稳定的天气尺度背景,大气层结表现为深厚暖湿与持续不稳定,季风云团北推上岸造成华南沿海大范围暴雨,一条超长生命期、准静止、低顶高、低质心并具备后向传播特征的线状β-MCS造成高潭持续性强降雨,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极长是累积雨量破纪录的主要原因.对流触发及线状β-MCS组织发展与地面风场有密切关系,海陆边界风向旋转率方程定性分析发现地面风场受多尺度调节影响,季风低压的天气尺度项、局地地形摩擦项与中尺度气压梯度项对地面风场协同形成的反向强迫及平衡机制,是偏南气流长时间维持的关键.斜坡地形与黄江河谷一侧偏南气流增强并建立"暖脊",致使山脉一侧冷池出流边界无法向南扩展,形成强烈的水平温度梯度,基于中尺度动力学方程定量诊断表明β-MCS的线状组织过程及对流维持的动力机制来源于局地垂直风切变,这种局地垂直风切变有别于环境垂直风切变,其显著增强是对地面强烈纬向水平温度梯度响应的结果.
    • 刘林春; 刘炜; 孙鑫; 刘新; 董祝雷; 张宇
    • 摘要: 基于内蒙古河套地区34个国家气象站1961—2018年逐日降水量,分析近58 a极端降水事件和降水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选取典型过程分析极端降水过程环流背景场特征.结果表明:(1)平均年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7—8月降水最丰沛.8月降水量显著减少,5、6和12月降水量显著增加.(2)极端降水阈值东南高西北低,鄂尔多斯市乌审召降水量历史极值最大,巴彦淖尔市海力素最小.大部地区极端降水事件频次在5次以上,强度东南强西北弱.(3)极端降水事件7—8月最多,平均强度8月最强.9月极端降水事件显著增加,强度显著增强.(4)年平均极端降水过程强度减弱趋势显著,过程降水大值区多集中在土默特左旗、伊金霍洛旗和呼和浩特市区.(5)极端降水过程多受槽前西南气流影响,充足的水汽条件配合异常强盛的上升气流,易发生强降水事件.
    • 乔志宏; 侯宏宇; 高梅香; 卢廷玉
    • 摘要: 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引起的降水异常变化对诸多生态过程和功能均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关于极端降水事件对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研究非常有限.2018年7月24-25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发生以大到暴雨为主的连续降雨,日降雨量达到50-100 mm,造成较严重的破坏,属于极端降水事件(短时暴雨)级别.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红松林内,分别于暴雨发生前期(7月19日-24日)、暴雨结束初期(7月29日-8月3日)和后期(8月4日-8月14日),采用陷阱法捕获地表甲虫,阐明短时暴雨对地表甲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此次实验共捕获650只、35种,地表甲虫群落、步甲科和隐翅虫科的个体数量在暴雨发生前期、暴雨结束初期和后期并没有显著差异,说明短时暴雨对上述群落个体数量没有显著影响,而葬甲科的个体数量在暴雨结束初期显著少于暴雨发生前期和暴雨结束后期.因土壤动物群落不同类群生活习性不同,短时暴雨对地表甲虫群落不同类群与优势种的影响各不相同.例如:优势种Pterostichus maoershanensis、Pterostichus adstrictus 和Aulonocarabus canaliculatus暴雨结束初期的个体数量均显著少于暴雨发生前期的个体数量,优势种P.maoershanensis暴雨结束后期的个体数量极显著少于暴雨结束初期和暴雨发生前期,优势种Nicrophorus tenuipes暴雨结束初期的个体数量极显著少于暴雨发生前期.地表甲虫群落和步甲科在暴雨发生前期、暴雨结束初期和后期的的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D)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步甲科暴雨结束后期的多样性指数(H')、优势度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均显著少于暴雨发生前期(P<0.05).地表甲虫群落在暴雨结束初期和后期的beta多样性均显著高于暴雨发生前期,说明地表甲虫群落在暴雨结束初期和后期存在较高的群落物种替换,即暴雨导致地表甲虫群落较大的物种组成差异.本文表明,短时暴雨对小兴安岭凉水阔叶红松林的地表甲虫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产生一定的影响,对群落不同类群及优势物种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导致地表甲虫群落在暴雨后较大的物种替换.
    • 李铭宇; 韩婷婷; 郝鑫
    • 摘要: 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极端气候事件特别是极端降水事件,发生频率愈发上升.本文使用美国气候预测中心提供的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1979-2018年期间欧亚大陆各个子区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1)从气候态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南欧、南亚、东南亚、东亚地区为欧亚大陆全年总降水量高值区,同时也是极端强降水频发地区;而东亚地区青藏高原、中国中西部至蒙古一带,南亚地区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西亚等地的部分地区则是连续性干旱事件的高频区,极端强降水事件发生频次较少;2)在21世纪初之后,东南亚、南亚、东亚、北亚、西亚和南欧这6个地区的全年总降水量发生年代际增加,且在研究时段呈显著增加趋势.在过去近40 a,南亚、东亚和中亚的RX1 day(日最大降水量)、RX5day(连续5d最大降水量)、中雨日数(R10mm)、大雨日数(R20mm)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年代际增加,且呈长期增加趋势.南亚、北亚、东亚、中亚这4个地区的最大连续干旱日数在20世纪80年代初显著增加,但长期趋势并不显著.需要指出的是,自2014年起极端强降水事件在东南亚、南亚和东亚地区持续增多,而连续性干旱事件在北欧地区持续增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