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

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23553篇;相关期刊197种,包括今日国土、大气科学、灾害学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第十六届海峡两岸水利科技交流研讨会、2011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极端气候事件的相关文献由66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德二、任国玉、姜彤等。

极端气候事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3553 占比:98.73%

总计:23857篇

极端气候事件—发文趋势图

极端气候事件

-研究学者

  • 张德二
  • 任国玉
  • 姜彤
  • 封国林
  • 李庆祥
  • 李林
  • 梁有叶
  • 王国杰
  • 王艳君
  • 苏布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秦川; 何洁琳; 李艳兰; 陆甲; 李妍君; 黄雪松; 廖胜石; 周美丽
    • 摘要: 利用2021年广西地面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气候评价方法,对2021年广西气候概况和主要天气气候事件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年度广西平均气温偏高、降水量偏少、日照时数偏多,其中年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最高;年内共出现9次区域性暴雨过程,有6个台风和1个热带低压影响广西,共出现8次大范围高温天气过程,年内高温过程和高温日数(40d)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年内冬旱和秋旱灾损较重;高温、干旱影响较常年偏重。
    • 摘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4月4日发布了第三工作组报告。报告指出,除非所有部门都立即、深度减排,否则1.5°C温控目标将不能实现。对于全球绿色经济发展来说,2022年可能是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成败攸关的一年。从2010年到2019年,全球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十年的排放年均值处于人类历史的最高水平。从比例上看,这十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了1850年以来全球累计净二氧化碳排放的42%。如果今年未能出台强有力的措施和方案进行扭转,那么全人类在未来或将面临极端气候事件
    • 刘长松
    • 摘要: 当前全球气候危机愈发严峻,国内极端气候事件突发频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何维护气候安全、构建气候适应型社会就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重要途径。经济管理出版社出版的《暖战》一书系统剖析了国外气候安全治理的经验与措施,对国内统筹推动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气候安全风险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其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如下。
    • Hua Li; Bo Sun; Huijun Wang; Xing Yuan
    • 摘要: 2020年发生在江淮流域,朝鲜半岛和日本南部(简称梅雨区)的暴力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此次暴力梅的主要特征为:入梅早(6月1日),出梅晚(8月1日)以及较强的梅雨期降水.2020年异常早入梅和晚出梅时期的降水占梅雨期总降水的一半以上.因此,为了深入解析2020暴力梅的机制,本文将分析2020异常早入梅和晚出梅的主导遥强迫机制.研究表明,东亚急流提前北跳是造成入梅偏早的主要原因,而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的作用并不显著.具体来说,5月北大西洋海表温度(SST)异常激发出东传的罗斯贝波,同时西北太平洋的暖SST异常改变该罗斯贝波的传播.进而在两者共同的作用下造成东亚急流的提前北跳,并导致入梅偏早.2020年7月破纪录的北印度洋-南海SST暖异常和拉普特夫-东西伯利亚海的海冰密集度(SIC)的偏少阻止西太副高和东亚急流的北跳.推迟北跳的西太副高和东亚急流有利于梅雨降水增多,最终导致出梅偏晚.同时SIC异常可能是梅雨雨带偏北的原因.此外,预估结果表明,类似于2020出梅偏晚的概率在未来将会增加.最后,本文也探讨了暴力梅的潜在预测因子.
    • 朱沙; 卢晓芸; 杨瑾; 崔婧; 佘颖; 陈奕兵; 王维
    • 摘要: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综合实力伴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增强。但我国的极端气候事件趋多趋强,气候风险水平呈上升趋势,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金融作为经济运行的核心,在宏观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研究气候变化与经济金融稳定之间的关系,本文对极端气候事件损失体系和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性综合体系进行指数合成并构建面板模型探讨气候变化中气温和降水量因素的变动和极端气候事件对区域金融稳定的影响,得出气候变化的物理风险通过极端气候事件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有负面影响,并根据实证结果提出完善绿色金融市场和优化信息披露制度的政策建议。
    • 曹云; 孙应龙; 陈紫璇; 延昊; 钱拴
    • 摘要: 黄河流域处于我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但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流域生态特征逐步发生变化,生态安全面临重大挑战。为了掌握极端气候变化对黄河流域植被生态特征影响,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QI)为评价指标,利用2000—2020年黄河流域气象数据和遥感数据,采用线性趋势分析、Hurst指数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黄河流域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了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气温指标和极端降水指标与植被EQI变化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季尺度和年尺度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均呈波动增加趋势(P5/10a的面积占比为37.4%,且流域Hurst指数达到0.8,表明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具有强持续性,未来大部分流域植被将持续改善。(3)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极端气温类指数以负相关为主,相关系数多介于-0.3-0.3之间,其中霜冻日数(FD0)和夏日日数(SU25)与植被生态质量具有负相关性的站点最多,占比达到78%。(4)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指数与极端降水类指数多呈正相关,其站点比例平均达到85%,达到显著水平的站点比例平均为37%,且相关程度也要明显高于极端气温类指数。(5)2000年以来黄河流域降水和气温变化波动较大,但是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分别每10年增加31.8 mm、0.33°C,是流域植被生态质量改善的重要自然因素,其中降水影响更为显著。
    • 刘馨蔚
    • 摘要: 今年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上,发布了《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绿色转型亚洲在行动》旗舰报告(下称报告)。报告在概要中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和极端气候事件,迫切要求所有国家进行绿色转型,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勇担责任,迅速做出响应和行动。亚洲在全球碳中和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净零排放已成为全球广泛接受的目标。根据NetZero Tracker的数据,净零排放目标现已覆盖全球88%的温室气体排放、90%的经济体量和85%的人口。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底,47个亚洲国家中已有25个做出了碳中和承诺。在亚洲最大的7个经济体中,日本和韩国将实现碳中和的时间目标定为2050年,土耳其为2053年,中国、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为2060年,印度为2070年。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洲,亚洲发展潜力巨大,能源需求一直在不断增长。同时,亚洲是世界主要工厂和全球重要增长引擎。当前,亚洲的碳排放已超过全球总量的50%,并高度依赖煤炭这一传统能源。世界期盼着亚洲采取更大胆、更迅速的减碳行动。报告认为,在减碳过程中,亚洲各国必须找到兼顾碳减排和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正确路径。
    • 摘要: 近年来,极端气候事件频发、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等问题愈发严峻,全球范围内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在此情况下,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气候治理作为全球治理的一大核心议题,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安全等因素紧密联系,不仅关乎各国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和水资源保障安全等安全问题,更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世界格局的重塑。
    • 王璇; 赵强; 姚天; 桑国庆; 刘玉玉; 刘健
    • 摘要: 随着全球变暖的加速,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迫切需要对不同气候和地理区域进行评估,以了解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变暖反应的不确定性。选取1959—2019年辽河流域36个气象站逐日气温数值,采用线性趋势法、小波分析等方法及Arcgis软件,分析辽河流域极端气温变化特征,探究大规模大气环流模式如何影响该地区极端气温事件。结果表明:(1)极端气温暖指数、极值和生长季长度(GSL)指数在研究区内均显著上升(P<0.05),而极端冷指数与气温日较差(DTR)指数显著下降(P<0.05)。气温指数变化主周期大致介于2~4.5 a,大多已通过显著性检验。(2)从空间上看,极端暖(冷)在流域内呈上升(下降)趋势,分别在流域西北部和东南部变化趋势较为明显,极值指数空间差异较大。(3)年均气温与极端冷指数和DTR表现出显著负相关,与其余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极端气温指数与大气环流模式存在相关性,9个季节性气温指数中冷昼日数(TX10p)与北极涛动(AO)在春、秋和冬季的相关性最高,在夏季,暖夜日数(TN90p)与AO最为相关。
    • 荐圣淇; 毛峙闻; 温跃修; 严登华; 王嘉仪
    • 摘要: 探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黄河流域极端气候事件的变化特征,对有效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及其次生灾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61—2005年流域历史气象要素指标观测数据,选取10个CMIP5模式,采用逐日偏差校正方法对模拟数据进行偏差较正,并对校正前后的各指标进行对比,从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两个方面对CMIP5模式模拟的数据进行评估,优选出适合黄河流域的气候模式。结果表明:10个CMIP5模式模拟的日最高气温都表现出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在0.18~0.35°C/10 a之间,大多数CMIP5模式模拟的日最低气温上升速率在0.20~0.41°C/10 a之间,MPI、GFDL、CSIRO和CCSM4模式模拟的年降水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各模式模拟的相对误差较小,MPI、MIROC5、GFDL等模式模拟的气温在黄河中下游表现出高估的情况,大多数模式模拟的最大1 d降水量在黄河中游表现出低估的情况;通过数据对比优选出GFDL、FGOALS和CCSM4这3个最适合黄河流域的气候模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