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

松材线虫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3年内共计1465篇,主要集中在林业、植物保护、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0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97638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安徽林业科技、林业科学、林业科学研究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第六届海峡两岸森林保育经营学术论坛、第十一届全国植物线虫学学术研讨会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等;松材线虫的相关文献由2774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建仁、赵博光、吴小芹等。

松材线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90 占比:1.10%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97638 占比:98.85%

总计:98774篇

松材线虫—发文趋势图

松材线虫

-研究学者

  • 叶建仁
  • 赵博光
  • 吴小芹
  • 张星耀
  • 陈凤毛
  • 理永霞
  • 李荣贵
  • 汪来发
  • 赵莉蔺
  • 郭道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红星
    • 摘要: 森林可以有效的保护土壤,具有抗风固沙、涵养水源的基本作用,并可以对天气做出调控,所以进行森林病虫害预防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经过现代综合防控科技的运用,可以更有效防控森林病虫害防治,维持森林生态稳定,是值得推广与运用的。
    • 温晓健; 巫建军; 李永先; 王璇; 理永霞; 张星耀
    • 摘要: [目的]以浙江省松材线虫病疫区健康和枯死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为研究对象,探究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侵染前后马尾松树体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同时为利用马尾松内生微生物防治松材线虫病积累微生物种质资源。[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不同组织内的(根部、干部和针叶)真菌和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木霉菌株构建系统发育树,并分析了松材线虫取食木霉对其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真菌19个属共106个菌株和10个属共8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木霉属真菌。不同组织间真菌多样性水平存在差异,干部和针叶的多样性指数高于根部。健康马尾松真菌的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和均匀度指数(J)依次为2.37、0.87和0.51,高于枯死马尾松的1.72、0.76和0.39,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小于0.5。从健康和枯死马尾松树体内分别分离得到细菌13个属共59个菌株和12个属共56个菌株,优势类群均为伯克氏菌属、肠杆菌属和沙雷氏菌属细菌。健康和枯死马尾松中均为干部的细菌多样性最高,针叶的细菌多样性最低,二者的相似性指数大于0.5。木霉作为马尾松树体内的优势类群,本次共分离到6个种,通过取食实验发现木霉FXY7显著抑制了松材线虫的种群数量。[结论]健康马尾松树体内的真菌多样性高于枯死马尾松,二者的真菌菌群相似性较低,而且不同组织间真菌菌群相似性也较低,但健康和枯死马尾松的细菌群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表明松材线虫入侵会影响马尾松体内的真菌多样性,但对细菌的影响较小。本研究中还分离到多株可能对松材线虫病具有生防潜力的内生菌,为探索松材线虫病的新型防控技术奠定了基础。
    • 杨帆; 零雅茗; 舒红; 姜生伟; 王佳楠; 李丹蕾
    • 摘要: 为探究Bx-TIMP基因在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对Bx-TIMP基因进行克隆及分析,并验证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致病性变化。PCR法克隆Bx-TIMP,应用TMHMM 2.0 server和SignalP 4.1 Server分析该基因编码蛋白质的跨膜结构域和信号肽;应用原位杂交技术确定该基因在松材线虫体内表达部位;应用RNAi技术,分析沉默该基因后松材线虫对红松(Pinus koraiensis)致病性变化。该基因CDS区全长363 bp,编码120个氨基酸,编码蛋白具有跨膜结构域及信号肽。原位杂交表明该基因在松材线虫食道腺中表达。基因沉默后,松材线虫对红松致病性减弱。结果表明,Bx-TIMP为效应因子基因,与松材线虫致病性相关。本研究揭示Bx-TIMP基因是松材线虫危害松树致使其发病的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明确松材线虫致病机理提供理论依据,为研发松材线虫的防治技术奠定理论基础。
    • 于金英; 高逸; 孔振; 汪冶
    • 摘要: 对白鲜Dictamnus dasycarpus皮中3种柠檬苦素类化合物(梣酮、黄柏酮、吴茱萸内酯)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浸渍法开展梣酮、黄柏酮、吴茱萸内酯毒杀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研究。结果表明,梣酮、黄柏酮、吴茱萸内酯对松材线虫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对松材线虫的LC_(50)分别为9.78μg·mL^(-1)、15.99μg·mL^(-1)和17.91μg·mL^(-1),其中,梣酮在≥20μg·mL^(-1)时,毒杀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80%,杀线虫活性强。上述研究结果显示,白鲜皮柠檬苦素类化合物具有开发为新型植物源杀松材线虫剂的潜力。
    • 张辉; 徐端妙; 林秀君; 陈莉娟; 刘浩凯
    • 摘要: 通过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日本花柏Chamaecyparis pisifera、日本扁柏C.obtusa、细叶花柏C.pisifera‘Plumoso’和台湾扁柏C.obtusa var.formosana 4种柏科Cupressaceae植物的挥发油,采用浸渍法研究4种植物挥发油对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的毒杀作用。结果表明,4种柏科植物挥发油对松材线虫均具有毒杀作用,抑制作用呈现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日本花柏、日本扁柏、细叶花柏及台湾扁柏挥发油在浸渍72 h时对松材线虫抑制的LC_(50)(半致死浓度)分别为2.84 mg·mL^(-1)、2.77 mg·mL^(-1)、2.37 mg·mL^(-1)、1.76 mg·mL^(-1),其中台湾扁柏挥发油对松材线虫的抑制作用最强。该研究为柏科植物挥发油资源的开发及其杀松材线虫天然活性物质的利用提供依据。
    • 梁希妮
    • 摘要: 我国松林面积分布广阔,松材线虫作为外来入侵生物,多年来对我国林业造成了极大损失。多数学者认为在松科等植物中广为流行的松材线虫病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急剧退化,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生态损失,但也有研究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自然恢复或人工重建后,松材线虫入侵后的森林生态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指数有一定的提高。本文在梳理前人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对松材线虫病侵扰下的区域生物多样性研究和经营管理进行了总结和思考。
    • 赵晓佳; 袁裕超; 孙玉凤; 叶建仁; 谈家金
    • 摘要: 为进一步弄清细菌在松材线虫病中的作用,探明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抗生素联合应用防治松材线虫病的效果,从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携带的细菌中筛选出能显著促进松材线虫存活、繁殖和加重病害发生的菌株,通过药敏试验,在30种抗生素中筛选出对病害相关细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高效抗生素,研究甲维盐(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松材线虫携带致病细菌的抑制作用,并将高效抗生素和甲维盐混合,采用浸渍法测定混合液对松材线虫的毒杀性以及采用灌根法测定混合液对6月生马尾松苗(Pinusmassoni⁃ana)松材线虫病防治效果。结果显示,相比菌株AMA3-2和AMA3-3,菌株AMA3-1对松材线虫的存活、繁殖和病害发生方面具有更好的促进作用。环丙沙星和米诺环素对AMA3-1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而甲维盐对AMA3-1没有抑制作用。当混合液或甲维盐质量浓度为500 mg/L时,松材线虫的致死率可达80%以上。不同浓度的高效抗生素处理下,松材线虫的校正死亡率维持在较低水平(0.74%~2.43%)。当药剂质量浓度是500 mg/L时,在混合接种松材线虫和菌株AMA3-1前2 d及当天根施混合液、甲维盐和高效抗生素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是50%、25%;33%、17%和17%、0%。结果表明,甲维盐或其混合液对松材线虫具有较高的毒杀作用,抗生素对其无明显的毒杀作用。一定条件下,甲维盐和抗生素混合,可提高松材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 曲春梅; 朱瑞飞; 徐则双; 桂哲群; 宋维林
    • 摘要: 松材线虫病疫情是一种毁灭性的灾害,随着高空间分辨率、高覆盖和高频次商业遥感卫星星座的建设,可为疫情防控提供严苛监控窗口期内持续稳定的卫星数据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这使大尺度松林变色立木监测及疫情精准防控成为可能。本文通过建立一套完整并经过吉林省林草部门应用验证的天空地协同技术监测流程,解决了基于多时相影像的松林图斑提取技术、变色立木健康异常光谱分析技术以及变色目标识别等三项关键技术,实现了省级尺度大范围松林变色立木监测。
    • 芦伟; 谈家金
    • 摘要: 为了弄清松材线虫侵染寄主后,寄主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以2年生马尾松苗为试验材料,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受松材线虫侵染后的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与多样性的变化情况。松材线虫接种后第18年,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的丰富度显著升高,多样性升高,但接种前后无显著性差异;门水平,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组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但丰度发生变化;属水平,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组成种类与丰度都发生了明显改变;OTU水平的PCoA分析表明,受松材线虫侵染后,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显著性变化。松材线虫侵染会对马尾松茎干内生细菌产生显著影响。
    • 刘城; 杨海平; 张瑞峰; 李忠; Peter MAIENFISCH; 徐晓勇
    • 摘要: 植物寄生线虫可能对全球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本研究设计合成了15个未见文献报道的4,5,5-三氟戊-4-烯酰胺衍生物,并测定了它们的离体活性和在沙土中的活体杀线虫活性,且进一步研究了沙土活体活性较好的化合物在基质中的活体杀线虫活性。离体测试结果表明:部分目标化合物表现出较好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含呋喃环的化合物B 8对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和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均表现出优异的杀线虫活性,LC50/72 h值分别为1.22 mg/L和0.53 mg/L。此外,在沙土活体活性测试中,大部分化合物在40 mg/L时对南方根结线虫具有100%的抑制作用,其中含苯并噻唑环的化合物B10的活性最好,在2.5 mg/L时抑制率为66.0%。在基质中的活体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含噻吩环的化合物B6活性最好,在5 mg/L时对南方根结线虫的抑制率为31.0%。初步的构效关系分析显示,含无取代五元环如噻吩、呋喃和噻唑的化合物的活性优于含大体积的六元环或稠环的化合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