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村改居

村改居

村改居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353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农业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624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法制与社会、江淮法治、人民论坛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七届(2012)中国管理学年会——新经济环境下中国管理变革与范式探索等;村改居的相关文献由417位作者贡献,包括蒋福明、宋悦华、杨贵华等。

村改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7.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4624 占比:92.91%

总计:4977篇

村改居—发文趋势图

村改居

-研究学者

  • 蒋福明
  • 宋悦华
  • 杨贵华
  • 王春生
  • 吴莹
  • 周晓阳
  • 屈群苹
  • 张志
  • 张慧霞
  • 杜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郑成
    • 摘要: 伴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村改居”社区治安治理问题愈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议题。基于时空社会学的视角,“村改居”社区治安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社区“居住空间”从同质性到异质化变迁中导致了传统防控结构的消解;社区“关系空间”从耦合性到流动化发展中引起了纠纷矛盾的增长;居民“心理空间”从依附性到疏离化变动中造成了公众安全感的匮乏。基于此,建议在传承发扬“枫桥经验”基础上,通过“枫桥式”治安防控体系的创新,促进社区“物理空间”的再生产;通过“枫桥式”纠纷调解机制的构建,推动社区“关系空间”再生产;通过“枫桥式”安全共同体的型塑,促进居民“心理空间”再生产,以此实现“村改居”社区治安治理现代化的发展。
    • 曹庆新; 马文静; 李贺
    • 摘要: “村改居”社区的老年人搬离熟悉的生活环境,来到城市后面对着陌生的邻居、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缺少情感支持且身心承受着巨大压力,进而造成“村改居”老年人社会交往困难、社会参与度低,其困难和问题亟需介入。本研究为探索“村改居”老人社交困境问题的改善路径,在两邻理念视角下,以“村改居”B社区的低龄老年人为调查分析对象,聚焦其社会交往中的情感支持、自我实现、精神文化、社会参与等四方面需求,通过实地观察与访谈,参与相关项目的实务过程,提出通过打造社区两邻文化拉近邻里关系,不断整合社区内外资源为老所用,建设街道社工站注入专业力量为老年人服务,调动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来满足“村改居”老年人的社会交往需求,帮助他们走出社交困境。
    • 赵述强; 刘卫军
    • 摘要: 在国家城镇化、振兴乡村及全民健身等战略要求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已成为推进城市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调查法等,以国家顶层设计倾斜、生产与生活空间转换及经济结构转型为切入点,在系统阐述政社同构、政社分开下“村改居”社区体育治理的总体性生存、主体性生长基础上提出政社协同下独立性合作治理的新逻辑,进而寻找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包括双轨制形式下社区体育治理中体制空转与工具去功能化严重;空间并轨下社区体育治理中结构性力量衰减;社会关系网络转换下居民集体认同感下降;社区经费不足与分配失衡下社区体育治理受限。从明确多主体间权、责、利平衡,完善监管机制中的标准、规范与量化考评;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构建社区体育治理重心下移的承接体系;畅通社区体育治理过程的互动渠道,打造共同体生活平台;完善社区体育资金专项与配比,实现社会体育资源引入、共享与互惠4个方面为治理的逻辑创新提供可行性建议。
    • 迟安原; 韩桂兰
    • 摘要: “十三五”规划以来,大量失地农民在政府的帮助下实现村改居。虽然失地农民在身份上实现了市民化,但在意识上仍不能完全接受市民的身份。为了解决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不强烈的问题,本文以乌昌一体化绿洲城市群为研究区域,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以及中介效应分析法,对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为改善失地农民市民化意愿提供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状况、就业能力以及社会融合状况对其市民化意愿存在直接显著正影响。同时,社会保障状况通过促进就业能力及社会融合状况两个中介变量,间接促进失地农民的市民化意愿。社会融合状况通过促进就业能力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间接显著正影响。城市适应状况通过促进社会融合状况对其市民化意愿产生间接显著正影响。
    • 李宁
    • 摘要: “村改居”社区是介于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社区,从乡村社会到“村改居”,“居住空间”与“交往空间”的急剧变化给社区公共秩序和基层治理带来挑战。运用空间社会学对L市新城开发中的安置小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空间变革下的村改居社区存在地域公共空间变化、老年人逐渐边缘化、社区基层组织“碎片化”等问题。为此,提出完善地域公共空间与构建网络公共空间、多举措关注老年人生活状态与消除其心理高压线、整合社区资源与完善基层治理组织夯实社区治理等举措,以重塑村改居社区公共秩序和治理格局。
    • 郝亚鑫(文/图)
    • 摘要: 花渔沟社区是昆明市盘龙区茨坝街道的一个“村改居”社区,其辖区面积大、居民人数多、人员结构复杂,过去大部分人主要靠鸡鸭养殖、房屋租赁等生活,收入来源单_。近年来,随着城中村改造的推进,妇女、老人等富余劳动力增多。
    • 易丹丹
    • 摘要: “村改居”是城镇化推进的重要举措。“新社区”的公共服务发展,不仅是社区治理的重点关注内容,也是惠民、稳定民心的重要安全器。基于文献的研究,发现以土地扭转型的纯农村型“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亟须关注。通过对G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现状调查,发现G社区在公共服务供给过程的主体单一、内容碎片化、供给过程效率较低。因此,结合社区实际情况,给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提出构建政府+居民+社会组织+市场+社区能人的多元供给主体和监督机制,以合作社转动公共服务发展解决供给中的资金、人才困境等解决思路。
    • 段芳
    • 摘要: “村改居”社区是在我国以城市扩容为主的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过渡类型的社区。就许昌市而言,区位优势使得许昌市的“村改居”社区数量较多,而城乡结合的地理因素导致经济利益冲突较多,开展社区治理更加艰难。提升“村改居”社区的治理效能,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 郑中玉; 杨静岩
    • 摘要: 学界对村改居社区的研究存在三种代表性的理论认识:将其视作过渡型社区、转型社区或第三社区。这三种认识本质上都是基于由乡村到城市的线性发展视角,强调转型过程中村改居社区的过渡性状态。线性进化论思维的城市中心主义立场造成对农民的贬损与污名化,忽视了乡村关系网与乡土文化的现代意义。村改居社区的治理应该突破线性进化论立场的局限性,从去城市中心主义立场出发,转向多元社区的理论取向,基于结构两重性视角尝试将乡村传统和文化作为可动员的“希望的资源”。在这种理论转向背景下,村改居社区不是有待改造的社会工程对象,而是有潜力成为城市社区建设的新开端,一个推动新型多元城市社区建设的“希望的空间”。
    • 陈蕾; 宋海霞
    • 摘要: 国家统计局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4.72%。“村改居”社区就是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发展而产生的过渡社区。通过对H市“村改居”社区治理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村改居”社区治理与传统的农村社区管理相比,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也存在着问题。结合社区治理的理论和国内外社区管理的典型模式,提出坚持党委政府对社区的主导地位,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完善社区自治组织管理体系,增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等完善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