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景致

景致

景致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专利文献4篇;相关期刊142种,包括青少年日记、风景名胜、新青年:珍情等; 景致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建军、汪国真、冰心等。

景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97.96%

专利文献>

论文:4 占比:2.04%

总计:196篇

景致—发文趋势图

景致

-研究学者

  • 张建军
  • 汪国真
  • 冰心
  • 崔玉全
  • 李梅
  • 肖水
  • 蒋惠珍
  • Bates
  • Danielle
  • FUJIl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杨思然; 王树声; 李小龙; 韩冰倩
    • 摘要: 1.何谓“四方景附”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追求聚落与四向环境的融合,善于发现潜藏于不同方位的风景秩序,通过巧施关键点的空间创造,吸纳各方景致,营造“括山川奇秀、收风景都丽”的人居意境,使有限聚落别具无限境界。由此累代形成“四方景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四面景全收”“以收其势,以呈其秀”“综一方之秀,收四远之景”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 斯文·赫定
    • 摘要: 我们搭乘俄国籍的轮船“罗斯托夫-敖德萨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左边是欧洲海岸线,右边是亚洲海岸线,映入眼帘的尽是美不胜收的奇妙景致。临近傍晚时分,最后一座灯塔也消失了,我们轻快地驶入黑海海域。接下来的路程我很熟悉。我们先停靠小亚细亚沿岸的一处小镇,然后在巴统上岸,之后改搭火车,取道第比利斯抵达巴库。沿途风光与我上次旅行一模一样,商旅、骑士、牧人也都没什么改变,即便是那灰色水牛拉车的如画景致,仍是不减往昔。
    • 许幼飞
    • 摘要: 清晨,位于深山中的黔江小南海被一片薄雾笼罩。这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地震遗址。偌大的湖面与群山在飘浮弥漫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地震滚石从雾景中探出半身来,勾勒出如诗如画的独特景致。依托这些景致形成的小南海景区,曾享誉全国。然而近几年,它却不知不觉地在旅游市场上“消失”了。
    • 王琼
    • 摘要: 近年来,随着语文教师对文本解读认识的不断加深,其解读能力有所提升,但此过程中明显存在固定化和模式化套用的问题.就《小石潭记》单篇而言,语文教师惯于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进行解读,解读生硬晦涩,不见读者参与,更也未显作者原本心境.本文试以裸读与素读的阅读状态,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对文中之景致、情致与文境做了一定分析与思考,以此为教学解读寻求新思路.
    • 马景程
    • 摘要: 窗外是一片无垠的天空,天晴时,湛蓝湛蓝,深邃悠远;下雨时,风卷云走,变幻万千。平日里,最喜欢站在窗口,极目远眺,二十几层的高度刚好能把陆家嘴的地标尽收眼底,有种天高人鸟飞,海阔凭鱼跃的畅快。上了中学以后,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我无奈的搬进了学校附近的小房子。一楼卧室的窗外再也不是那片任你畅想的天空,而是几株枝节横生的绿植,风吹过时,沙沙作响;天还没破晓,叽叽喳喳的鸟鸣声就破窗而入;半夜时分,总有几只野猫在树底下“吵闹”。一窗的嘈杂让我心生烦闷。大部分时间,窗户总被我严严实实的关注,我强迫自己做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人。
    • 柳宣兆; 任盼盼(指导)
    • 摘要: 我家世居湖南,虽不像周作人先生说的那样"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但周先生的故乡是由心而生的乡恋,而我的故乡则是生养长成的一种景致。这种景致在我此后的十数年间,深入骨髓,浸入血液,它在潇湘大地上千回百转,不管我在哪里,身在何方,它总能勾起我对故乡的向往,对乡景的眷恋。"此心安处是吾乡",我的心则置于湘地之上,从未远离,从未停息……
    • 王本道
    • 摘要: 一场清爽的春雨,扫尽小城往日的阴霾,挥洒在大街小巷。迷蒙的细雨中,公交车在通衢大道上缓缓而行;打着花雨伞的行人络绎不绝,间隔有序;步道树上鲜嫩的绿芽已长成绿叶的盎然蓬勃之势;街心公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粉的、紫的、黄的……眼前的一切,原本是以往暮春时节司空见惯的寻常景致,然而在全国人民抗击新冠病毒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人们重新走出家门之时,曾经熟视无睹的景致却让人倍感留连、亲切。
    • 苏丹; 裘鞠(图)
    • 摘要: 季节是时间的度量,但并非时间的刻度,因为季节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季节是大自然关于时间形态的定义,具有规定性色彩;季相是四序的外现,它所张扬的态式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生命力强度的尺规,每一季都有自己独具魅力的表象。地理区域不同,景致千差万别。季节的变化是连续的,就像运转不息的齿轮。春夏秋冬和二十四节气都是这连续中的节点,宣告着转变的起始,新生,或死亡。
    • 韦素红
    • 摘要: 我时常回想这个小城旧时的模样:供销社齐胸木柜台里的经年小食,拉也湾清澈的井水,菜园子旁的铜江河,五枫坡脚飘着墨香的印刷厂切出来的细白纸条,莲花山的火棘果……这些记忆深处的景致,似乎未曾消失,如同时光从没走远,岁月来不及更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