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方柱

方柱

方柱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69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力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543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混凝土、山西建筑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09年全国工业空气动力学学术会议、第八届全国爆炸力学学术会议等;方柱的相关文献由1539位作者贡献,包括欧阳征标、周铁英、陈宇等。

方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2 占比:20.4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1.58%

专利文献>

论文:543 占比:78.02%

总计:696篇

方柱—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曹鹏程; 廖绍凯; 张研; 陈达
    • 摘要: 采用一方程S-A模型(Spalart-Allmaras模型)封闭雷诺时均N-S方程(RANS方程)进行湍流数值计算,可以减少方程求解数量,节约计算时间。本文对其进行了有限元数值算法研究,首先通过沿流线坐标变换,得到无对流项RANS方程,并引入三阶Runge-Kutta法对其进行时间离散;然后利用沿流线的Taylor展开解决坐标变换带来的网格更新的困难;最后采用Galerkin法进行空间离散,得到湍流模型的有限元算法。基于方柱绕流和覆冰输电线绕流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与一阶数值算法相比,该算法在精度和收敛性方面更具优势。
    • 王泽能; 刘世建; 吕文舒; 陈瑞
    • 摘要: 为研究规则波作用下方形排柱附近流动特性,基于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OW-3D,运用质量源造波方法,离散RNG k-ε方程控制下的雷诺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建立无反射三维数值波浪水槽。与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对比,建立的数值模型性能良好。运用数值计算结果,分析排柱周围自由表面三维运动特征和方形排柱周围速度场与涡量场分布特性,采用无量纲方法分析方形排柱后方波浪透射系数K_(t)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规则波作用下方形排柱周围流场呈周期性变化规律,最大涡量值在方形排柱单柱的上下游角隅区交替出现。在数值模拟试验范围内,透射系数K_(t)随波陡H_(L)的变化略有波动,但不显著;透射系数K_(t)随相对水深d_(L)的增大逐步减小。
    • 郭易奇
    • 摘要: 文章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5根再生混凝土柱数值模型,进行轴压作用下不同设计变量对再生混凝土柱受力性能的研究。轴压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柱的破坏形式与普通混凝土柱类似;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和长细比的提高,柱的轴心受压承载力降低;随着再生骨料取代率的增加,柱的侧向挠度减小。文章建立的ABAQUS有限元模型可以进行类似轴压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构件的受力行为模拟。
    • 郑文忠; 王雅玲; 王刚; 王英
    • 摘要: GB 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给出了螺旋箍筋和焊接环式箍筋作约束箍筋的约束混凝土圆柱轴心受压承载力计算公式,认为柱达到受压承载力时约束箍筋一定屈服,而事实上只有体积配箍率超过某个限值时箍筋才能屈服,同时规范未涉及网格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为考察网格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达到轴心受压承载力时箍筋的拉应力水平,完成了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为50.0~68.0 MPa,箍筋分别采用HRB400、HRB500、HRB600、PC800、PC1270、抗拉强度标准值为1570 MPa钢丝的42根网格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方柱的轴心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约束混凝土柱达到轴心受压承载力时,存在箍筋不屈服的现象,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体积配箍率和箍筋间距对箍筋应力水平的发挥有较大影响。基于峰值受压荷载下箍筋未屈服的试验数据,建立了峰值受压荷载下箍筋实际拉应变计算公式,提出了峰值受压荷载下箍筋能够屈服的体积配箍率下限值计算方法。通过考虑箍筋实际拉应力对约束混凝土峰值压应力和压应变的影响,建立了网格箍筋约束高强混凝土受压应力-应变关系全曲线方程,为网格箍筋约束混凝土方柱的工程应用及计算方法的完善提供了参考。
    • 谢福兴; 翟少华; 周磊; 喜冠南
    • 摘要: 为了探究过渡流下不同雷诺数、不同间隙比的近壁方柱绕流的流动特性,该实验搭建了开式循环水槽,采用了粒子图像测速系统(PIV),对过渡流下近壁单方柱绕流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雷诺数、间隙比对方柱的速度场、涡量场等均有明显的影响。增大C/D,方柱尾流形态由单涡逐渐变为对称的涡对,尺度逐渐减小,当C/D<0.8时,壁面与方柱相互作用明显。增大Re,方柱尾流处速度矢量旋度及涡尺度均增大,当Re=200时,C/D对方柱绕流特性有明显的影响。
    • 郑德乾; 刘帅永; 马文勇; 陈华为
    • 摘要: 倒角和切角措施对方柱的气动力及流场影响很大,常作为方柱流动控制的手段,采用大涡模拟方法,以雷诺数22 000的方柱为研究对象,考虑了角部措施(角部变化率10% )的影响,对均匀流场下标准方柱、倒角和切角方柱周围流场及气动性能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将标准方柱大涡模拟结果与相关文献的试验和数值模拟结果对比,验证了该方法及参数取值的有效性;研究分析了倒角和切角措施对方柱风压分布和气动力的影响,并着重从时均流场和瞬态流场角度分析了角部处理措施对方柱气动性能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倒角和切角措施对方柱表面风压分布和气动力均有一定影响,其中对方柱表面流动分离区的风压系数影响更为显著.采用角部处理措施后,方柱前缘角区的流动分离受到影响,分离剪切层扩散角更小,侧面的分离涡更贴近壁面,从而在方柱侧面形成再附,尾流变窄,旋涡脱落频率成分更为复杂,使得方柱的平均阻力系数更小,气动力脉动强度更弱,旋涡脱落频率更高、强度更弱.
    • 杜晓庆; 方立文; 张永平; 刘延泰; 许汉林
    • 摘要: 为解释切角措施影响方柱风压非高斯特性的作用机理,以标准方柱和切角方柱为研究对象,在雷诺数Re=2.2×104条件下,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两种方柱的风压特性随风向角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了角部措施对方柱表面风压非高斯特性的影响,并基于瞬时流场结构探讨了角部措施对方柱极值风压的影响规律及其流场作用机理.研究表明:方柱表面风压非高斯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方柱侧面后角部位和方柱背风面,而方柱侧面的剪切层再附区域(即分离泡区域)没有明显的风压非高斯现象,切角处理可明显减小方柱后角部位和背风面的风压非高斯区域;方柱表面极值风压的流场机理可分为两类,即方柱侧面后角部位的角部附着涡机理和方柱背风面的卡门涡机理;与标准方柱相比,切角措施使方柱的分离剪切层更贴近于方柱壁面、方柱尾流的卡门涡强度减弱、方柱角部附着涡的强度减弱甚至消失,从而引起极值风压减小和风压非高斯特性的减弱.
    • 刘小兵; 吴倩云; 孙亚松
    • 摘要: 基于刚性模型测压风洞试验,分析了0~45°范围内不同风向角下方柱的气动特性,得到了方柱的平均风压分布、脉动风压分布、平均气动力、脉动气动力、旋涡脱落特性和驰振稳定性随风向角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方柱的平均阻力系数和平均升力系数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均先减小后增大,最后趋于平稳,在15°风向角附近取得最小值;方柱的脉动阻力系数基本不随风向角的变化而变化,脉动升力系数在风向角由5°增大到10°时急剧减小;方柱的斯托罗哈数随着风向角的增大呈小幅波动,在5°和15°风向角附近分别取得极小值和极大值;0~10°为方柱的驰振不稳定风向角范围。
    • 许常悦; 郑静; 王哲; 王彬
    • 摘要: 采用尺度自适应模拟(SAS)方法研究了来流马赫数Ma为0.71、雷诺数Re为4×10^(5)的方柱跨声速绕流,并对分离剪切层和尾迹特性进行了深入分析.为了验证SAS方法的可靠性,将SAS结果与已有数值和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在当前的跨声速流场中,剪切层中的对流马赫数约为0.6,这意味着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主导剪切层的初始阶段演化.在剪切层的初始阶段,可以看出扰动涡沿展向呈现滚筒状结构.剪切层外侧附近和方柱的回流区均出现倍频现象,这与剪切层中存在明显的涡合并有关.压力场的本征正交分解表明,方柱跨声速流场中的主导流动模态为反对称模态,这与尾迹中的涡脱落现象和剪切层引起的压缩波传播有关.
    • 张万秋; 谭栋文; 周新平
    • 摘要: 采用最小能量法,计算了在表面张力和重力作用下两方柱间液气交界面形状,研究了两种放置方向下方柱间液气交界面中心高度随间距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不同邦德数和接触角条件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方柱表面亲水情况下,随着间距逐渐减小,方柱间液气交界面逐渐升高;在近距离下,两方柱交错方位比平行方位的液气交界面中心高度更大,方柱间液气交界面随着接触角和邦德数的减小而升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