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不凝性气体

不凝性气体

不凝性气体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7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68161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冷藏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不凝性气体的相关文献由44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中宁、宿吉强、丁铭等。

不凝性气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8161 占比:99.92%

总计:168292篇

不凝性气体—发文趋势图

不凝性气体

-研究学者

  • 孙中宁
  • 宿吉强
  • 丁铭
  • 秦黄辉
  • 苏秀平
  • 王利
  • 范广铭
  • 高力
  • 任浩明
  • 凌付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明昊; 王成龙; 田智星; 郭凯伦; 田文喜; 苏光辉; 秋穗正
    • 摘要: 热管作为一种具有高热导率的传热装置,工作核心在于其内部工作流体的蒸发和冷凝。若热管工作过程中气腔内存在不凝性气体,主流区中蒸气和不凝性气体在对流运动的作用下将一起移动到气-液分界面,不凝性气体的存在阻碍了工作流体在气-液交界面处的正常冷凝。本文基于热阻网络法添加了不凝性气体区域传热模型,研究了不凝性气体对高温锂热管稳态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热管达到稳态时不凝性气体的存在缩短了热管的有效传热长度,破坏了热管的等温性和良好的传热效率。此外随着不凝性气体体积份额的增大,不凝性气体区域温度降低幅度越大;随着热管蒸发段输入功率的增大,热管正常工作区域整体温度越高,相同质量的不凝性气体占据的体积份额越小,热管壁面温度出现明显温度梯度降低的位置随着功率升高而向下游移动。
    • 李雯; 兰忠; 强伟丽; 任文芝; 杜宾港; 马学虎
    • 摘要: 基于近壁几百微米厚度空间中纳米尺度团簇的演化特点,综合定态凝结过程的唯象特点,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方法,通过多个不同过饱和度下的抽样体系模拟,构建出近壁空间中的团簇演化和温度渐变的图景。分析发现,近壁空间中蒸汽温度随离壁距离的渐变曲线存在一个特征转折点,并以该点为界,近壁空间可分为靠近壁面的团簇的稠密分布区和靠近蒸汽体相的扩散发展的过渡区。随着初始蒸汽压力的降低,转折点位置向过冷壁面靠近,导致相对更薄的分子稠密区。而随着不凝气含量的增加,相应的团簇扩散发展的区域变宽,这说明不凝气存在时,要达到与纯蒸汽条件下相似厚度的分子稠密区,需要更高的过冷度,也从唯象角度解释了不凝气存在对凝结换热效率的极大影响。最后,根据近壁区团簇分布演化的这些特点,指出了强化或调控传热传质的新概念,不仅可以对壁面上的微纳功能结构进行设计,还可考虑近壁空间中的材料结构设计,从蒸汽体相空间入手来调控团簇演化。
    • 肖家禹; 孙中宁; 李荣绩; 李文涛; 丁铭; 曹夏昕; 边浩志
    • 摘要: 含空气蒸汽冷凝是反应堆失水事故时安全壳内重要的热工水力现象。已有研究多关注气体压力、温度等热工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而对几何参数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分析较少。采用三维CFD数值模拟方法,基于扩散边界层冷凝机理模型研究了管径(4~60 mm)、管长(0.1~7 m)及倾角(0°~90°)对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管径、管长及倾角均对含空气蒸汽冷凝传热特性有显著影响。平均冷凝传热系数随管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管长的增长先减小后增大,3 m左右达到最小值;随倾角的增大而增大。局部冷凝传热系数沿管长方向先迅速减小后缓慢增大。倾斜布置时,迎流面产生明显传热强化,向两侧逐渐减弱,背流面存在一定的传热抑制。
    • 鲁军辉; 李俊明
    • 摘要: 不凝性气体制约换热设备安全和系统效率,为研究不凝性气体-蒸气于水平管外自然对流凝结换热机理和特性,实验测量了不凝性气体He、N_(2)、CO_(2)质量分数分别为1.16%~18.18%、7.56%~60.86%、11.39%~70.95%,壁面过冷度为5~25 K,总压力为5~101 kPa的H_(2)O-He、H_(2)O-N_(2)、H_(2)O-CO_(2)自然对流条件下水平管外凝结换热特性,对比分析了H_(2)O-He、H_(2)O-N_(2)、H_(2)O-CO_(2)的不凝性气体质量含量、壁面过冷度以及压力因素的影响。压力和壁面过冷度一定,相同质量分数时,实验凝结传热系数与Nusselt理论解的比值(Q/QNu)由大到小依次为:H_(2)OCO_(2)、H_(2)O-N_(2)、H_(2)O-He;相同摩尔分数时,Q/QNu由大到小依次为:H_(2)O-He、H_(2)O-N_(2)、H_(2)O-CO_(2)。相同总压力和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时,H_(2)O-He的Q/QNu随着壁面过冷度的增加下降最为缓慢。相同不凝性气体质量分数和壁面过冷度时,H_(2)O-He的Q/QNu值最小,其受压力影响最为显著。
    • 路膺祚; 鲍玲玲; 罗景辉; 王景刚
    • 摘要: 针对目前矿井回风余热回收用重力热管的换热过程不可控问题,提出了可变导热管的设计应用方案.考虑热管内的不凝性气体,结合热管内部的相变传热过程,通过传热热阻分析,建立了单根可变导热管的一维换热分析模型,并进行了换热分析.结果表明:定贮气室温度的可变导热管换热效果主要由热源温度和管内的工作温度决定,可变导热管对矿井回风的调控温度区间随矿井回风和新风的温差增大而增加,调控阶段的管内工作温度基本不变.
    • 谭冰; 蔡杰进; 刘荣; 常建
    • 摘要: 少量的不凝性气体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蒸汽凝结的热传递,现有的含不凝性气体的冷凝换热模型大都建立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基础上,但高压条件下气体受到压缩作用,基于理想气体建立的传热模型预测值与实际值偏差较大.为建立高压下含不凝性气体的冷凝预测方法,对一体化堆安全分析提供技术辅助手段,本研究基于实际气体方程,在扩散层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液膜波动因子、抽吸因子、雾化因子等修正系数,建立了高压下含不凝性气体的冷凝换热模型.本文模型和K im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改进后的模型比基于理想气体的模型预测值偏差范围更小,相对偏差大部分到±25% 以内,充分体现了高压条件下模型的适用价值.
    • 张明昊; 王成龙; 孙浩; 代智文; 张大林; 田文喜; 秋穗正; 苏光辉
    • 摘要: 在新型热管冷却反应堆中,高温金属热管会受到持续的中子辐照.锂在热中子区的中子反应微观截面很大,会产生一定量的氦气,氦气作为不凝性气体将影响高温热管的正常运行.本文分析了堆内中子辐照条件对高温锂金属热管中不凝性气体产生特性的影响.首先对稳态标准算例进行了产氦量分析,并转换得到了不凝性气体体积份额.此外,得到了不凝性气体产量随热管充液量、金属锂富集度、中子通量密度、热管工作温度等因素的变化关系.不凝性气体产量随热管充液量、锂富集度的增大而增加.控制转鼓位于不同角度时,中子通量密度改变有限,对产氦量影响不大,由于高温锂热管工作温度很高,高温下中子反应微观截面差距很小,因此热管工作温度对产氦量影响也有限.本研究可为热管冷却反应堆内高温锂热管中锂富集度设计提供借鉴.
    • 张周燕; 朱小良
    • 摘要: 模拟了水平圆管内湿饱和烟气内的蒸汽凝结传热过程,将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相对误差在10%以内.分析了在湍流情况下烟气速度和各组分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充分考虑了不凝性气体的存在对蒸汽凝结的影响,提高了数值计算结果的可靠度,实现了湿饱和烟气内蒸汽凝结传热过程更快速有效的数值预测,为烟气凝结对流传热研究提供参考.
    • 刘丰; 孙中宁; 丁铭; 边浩志
    • 摘要: 为了进一步认识核电站严重事故下安全壳内氢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输运与冷凝的复杂耦合现象,本文研究了针对冷凝及组分输运的实验装置.利用Star-ccm+软件在宽氦气浓度、宽蒸汽浓度条件下,对单一传热管外蒸汽冷凝及气体输运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合相应的验证实验,提出了用于评估冷凝作用下混合气体氦气分层的经验判别式和理论判别式.模拟结果揭示了蒸汽冷凝作用下氦气-空气-蒸汽混合气体形成稳定的氦气分层,关联式判别结果与实验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 吕承勋; 张鹏
    • 摘要: 针对国内外有关低温冷凝过程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以及数值模拟等进行了系统的综述.首先介绍了不同液膜流态下冷凝换热情况;其次对氮、氧、氢以及氦这几种低温流体已有的冷凝换热实验进行了总结;最后总结了目前数值计算中常用的气液相界面捕捉模型以及由于冷凝所产生的质量与能量源项的处理方式等.发现已有的冷凝传热关联式与氮、氧的冷凝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而与氢、氦的冷凝实验结果存在一定偏差;低温冷凝实验测量误差相对更高温度冷凝较大,且难以维持与外界环境没有热质交换的低温条件,因此实验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化;冷凝数值计算最常用的Lee模型中的冷凝频率仍很难定量化.以上综述结果为后续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