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断层成像

断层成像

断层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131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04740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刑事技术、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医学信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2008年全国声学学术会议等;断层成像的相关文献由2022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捷、杨鑫、梁继民等。

断层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740 占比:99.87%

总计:104874篇

断层成像—发文趋势图

断层成像

-研究学者

  • 田捷
  • 杨鑫
  • 梁继民
  • 朱守平
  • 付峰
  • 史学涛
  • 董秀珍
  • 陈多芳
  • 尤富生
  • 戴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唐蓿; 彭军; 隋波
    • 摘要: 北部湾盆地复杂断块油田断裂结构复杂,受断层影响地震资料成像效果受到一定限制。逆时偏移处理技术在陡倾构造中成像效果显著,有鉴于此将逆时偏移处理技术应用在改善复杂断块油田地震资料地层与断层成像中。逆时偏移采用双程波动方程求解,没有速度近似、无倾角限制。通过模型试验证明逆时偏移实现了真振幅成像,能量归位更加精确,有利于储层及特殊岩性体的识别。将逆时偏移成像处理技术应用于复杂断块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该方法有效地改善了断层成像,提高了储层的识别能力。
    • 周静毅; 李振伟; 潘新朋; 吴春红; 徐翠娥
    • 摘要: 涠西探区经历了始新世到渐新世应力的转变,工区内断裂复杂。受断层和地层破碎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地震资料普遍存在同相轴的接触关系模糊、断层不够清晰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断层成像精度,明确断层组合关系,精细落实构造圈闭,对2套不同年代采集的2个方位的地震数据进行融合处理,实现多方位地震信息的有效融合,增加地震照明方向,改善拓宽频带范围、道集覆盖次数及速度分析精度及多次波压制及陡倾角成像效果。通过方位融合处理重点解决小断层准确归位问题,信噪比、分辨率、频带宽度以及保幅性得到提高;断面清晰、断层组合关系清楚,断裂成像质量明显改善。通过不同方位资料的融合处理,为涠西地区的下部勘探部署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 刘世红; 胡美芳; 李炜; 夏军; 李红兵
    •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内Rosai–Dorfman病(RDD)的影像学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例原发性骨RDD病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同时复习国内外文献病例分析。结果骨内RDD病中本组4例,文献23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2-72岁,平均年龄(33.55±19.38)岁。6例椎体及附件,5例股骨,4例胫骨,4例颅骨及颅底,3例桡骨,2例肱骨,1例骰骨,1例舟骨,1例肋骨,26例(96%)显示溶骨性骨质破坏,24例(89%)未见骨膜反应,23例(85%)边缘未见硬化,7例突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27个病例其中仅10例做了增强,有9例呈明显强化,病灶密度均匀,周围水肿不明显。结论骨内RDD患者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影像上呈溶骨性骨质破坏,骨膜反应及边缘骨质硬化少见,部分可突破骨皮质侵犯周围软组织,增强明显强化,软组织肿块更加少见,部分与病理有一定相关性,该病的确诊主要依靠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刘凡; 胡懿; 丁明跃
    • 摘要: 在三维医学超声断层成像中,由于受试者受到自主或不自主的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上下扫描的相邻切片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本文以大腿骨骼的断层成像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点计算的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二阶差分平方和评估重建三维物体数据表面的粗糙度,并将其作为配准的目标优化函数。通过经典模拟退火算法调整三维体各层之间的空间位置,目标优化函数可逐渐衰减并收敛到最小值。配准后的序列图经三维重建后与原始三维图像比较,层与层之间出现的运动错位现象已经基本消除,证明本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三维超声断层成像质量,具有一定价值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 刘凡; 胡懿; 丁明跃
    • 摘要: 在三维医学超声断层成像中,由于受试者受到自主或不自主的运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上下扫描的相邻切片之间存在一定的空间错位现象.本文以大腿骨骼的断层成像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边缘特征点计算的配准方法.该方法利用二阶差分平方和评估重建三维物体数据表面的粗糙度,并将其作为配准的目标优化函数.通过经典模拟退火算法调整三维体各层之间的空间位置,目标优化函数可逐渐衰减并收敛到最小值.配准后的序列图经三维重建后与原始三维图像比较,层与层之间出现的运动错位现象已经基本消除,证明本方法有效地改善了三维超声断层成像质量,具有一定价值的临床应用价值与参考意义.
    • 孔欣; 张兴超; 郭珊珊; 王寒秋; 吕志伟; 薛艳玲; 修俊山; 赵岳; 刘慧强
    • 摘要: X射线诱导声学计算机断层成像(XACT)作为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生物医学成像手段之一,因其具有低X射线辐射剂量、快速三维成像以及多角度可选采集等优点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在生物医学成像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本文总结了XACT的发展背景及研究进程,并对成像原理进行了详细阐述,然后分别对基于单元探测器、环形探测器、半球形探测器以及平面矩形探测器的四种成像模式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同时简单介绍了该技术在乳腺、前列腺及骨密度成像等生物医学领域中的应用.最后,我们对该技术在X射线剂量监控、质子治疗过程监控以及与同步辐射光源结合进行多模态成像等方面做出展望.多模态成像提供的多维、多尺度的影像学信息将为相关疾病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治疗监控、效果评估等提供重要参考.
    • 刘涛; 李光辉
    • 摘要: [目的] 提出一种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研究应力波在林木横截面上的信号分布情况,提高应力波断层成像精度,准确反映林木内部缺陷的位置、大小和腐朽程度.[方法] 选取4株原木样本(松树、乌桕)和4株活树样本(香樟、圆柏、柳树)进行应力波断层成像试验,利用FAKOPP 应力波检测仪采集样本横截面应力波数据.首先校正采集的应力波速度,绘制应力波传播射线图,对成像区域进行网格划分; 然后分割每一条应力波传播射线,基于已知射线传播速度估算待分割射线上多条线段的速度,增加应力波信号量,得到改进的应力波传播射线图; 最后根据改进的应力波传播射线图估算成像区域内网格单元的速度,结合图像处理方法,生成断层图像.为验证算法的可行性,使用 Resistograph微钻阻力仪评估活树内部健康状况.[结果] 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能够较准确地重建4株原木样本的断层图像.使用 Resistograph微钻阻力仪对活树进行多路径钻探,与阻力曲线图相比发现,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生成的断层成像具有较高精度.[结论] 基于射线分割的林木应力波断层成像算法可提高初始网格单元速度的准确性和相关性,能够实现林木内部缺陷的高精度成像,适用于林木无损检测.
    • 张玉; 裴毓; 张国军; 张赛; 张文栋
    • 摘要: 为了更好地实现乳腺癌的早期精确诊断,设计了一种基于聚焦环阵的新型超声CT成像系统。256个电容式微加工超声换能器(CMUT)环形分布于乳腺四周,采用64个换能器发射,对面64个换能器接收的方式进行,在COMSOL中依次进行256次仿真来实现环形扫描。根据超声相控阵原理进行发射聚焦后,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进行图像重建。聚焦到乳腺外部时,重建偏差值小于0.05%,聚焦到4号肿瘤时,该区域重建偏差值仅为0.002%。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用于乳腺癌的早期精确诊断,且能提高内部肿瘤的检测质量。
    • 李钱程
    • 摘要: 目的 探讨CT在儿童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HB)临床诊断表现及误诊分析.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6年9月来我院接受治疗并经病理活检确诊为肝母细胞瘤患者14例的CT影像资料作为研究样本,分析CT在临床诊断的表现和出现误诊的原因.结果 术前确诊14例HB患者中有5例为误诊,误诊病例为肝细胞癌2例,肝未分化胚胎肉瘤1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1例,肝内占位1例.结论 CT在诊断儿童肝母细胞瘤具有一定临床价值,早期诊断时结合该疾病临床特征,可更好提高诊断准确率,防止误诊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