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下尿路症状

下尿路症状

下尿路症状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585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02642篇;相关期刊252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国老年学杂志、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四次男科学术大会、世界中联第五届男科国际学术大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中医男科学术大会、国际中医男科第七届学术大会、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医男科学术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男科学术大会等;下尿路症状的相关文献由1767位作者贡献,包括杨勇、那彦群、刘国庆等。

下尿路症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3 占比:0.55%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02642 占比:99.44%

总计:103215篇

下尿路症状—发文趋势图

下尿路症状

-研究学者

  • 杨勇
  • 那彦群
  • 刘国庆
  • 吴芃
  • 张鹏
  • 王建业
  • 田野
  • 关志忱
  • 孙颖浩
  • 宋奇翔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卫星; 何静兵; 陈奇; 张臣达; 吴盛华; 郭营利; 洪丹
    • 摘要: 目的:探讨舟山地区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发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20年12月-2021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将舟山地区年龄≥50岁男性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不同年龄段人群BPH的发病率,比较饮酒、吸烟、高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相关危险因素与BPH的相关性。结果:670例调查对象年龄50~94岁,平均(65.39±7.34)岁;其中发生BPH(BPH组)397例,发病率59.3%;非前列腺增生(NBPH组)273例。BPH组与NBPH组的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舟山地区BPH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高尿酸是BPH的危险因素。
    • 王正义; 陈滢之; 刘万樟; 方立; 程跃
    • 摘要: 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是留置输尿管支架后的常见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导致其发生的可能因素有尿液返流、支架管材质、末端设计及支架管长度等。现有的研究表明,选用新型末端支架管,调整末端位置及局部应用药物等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的发生。药物治疗则是缓解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的主要方法,已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具有一定疗效。本文就输尿管支架相关症状的影响因素、预防及治疗措施进行文献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赵勇; 王亮亮; 邢文丛
    • 摘要: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治疗前列腺增生(BPH)所致下尿路症状(LUT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BPH致LUTS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口服坦索罗辛治疗,观察组加用索利那新治疗,持续用药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LUTS改善情况、膀胱过度活动症状、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80.00%(P0.05)。结论:索利那新可增强BPH治疗效果,阻止膀胱过度活动,加快LUTS消失,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
    • 李军; 汪静; 韩涛; 马军
    • 摘要: 目的比较前列腺动脉栓塞术与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1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33例BPH患者,其中接受PAE手术的为53例,接受TURP手术的为80例。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前列腺体积、IPSS、QOL、Qmax、PVR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除手术时间外,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物使用、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组组内术前、术后各疗效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组间术后各疗效指标对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AE手术疗效逊于TURP,但对于手术耐受能力较差或不适宜行TURP手术治疗的患者,PAE可作为其手术治疗的有效选择之一。
    • 赵豫波; 刘萃龙; 关维民; 王毅; 谢常亮; 王希友; 贾卓敏
    • 摘要: 目的 探讨坦索罗辛改善患者经尿道前列腺1470 nm激光汽化切除术后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的临床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342例经尿道前列腺1470 nm激光汽化切除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资料,按照术后是否应用坦索罗辛分为两组,治疗组(服用坦索罗辛)178例,对照组(未服用坦索罗辛)164例,对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4 h、24 h、1周、2周、4周进行IPSS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对拔管后1周、2周、4周的IPSS评分按排尿期症状、储尿期症状IPSS评分进行亚层分析。结果 两组基线特征无差异(P>0.05)。治疗组拔管后各时间点IPS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储尿期症状IPSS在拔管后1周、2周、4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储尿期症状IPSS在各时间点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经尿道前列腺1470 nm激光汽化切除术后服用坦索罗辛有助于缓解患者拔管后出现的LUTS。
    • 史凯; 常宝元; 张多兵; 陈军; 鲁卫民; 张贤生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早泄(PE)与下尿路症状(LUTS)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宿州医院泌尿外科的137例PE患者(PE组),以及同院健康体检中心的84名自述无PE的体检人员(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PE组中原发性PE(LPE)患者36例(LPE组),获得性PE(APE)患者101例(APE组)。LUTS采用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估,PE采用阴道内射精潜伏时间(IELT)评估。结果PE组IPSS及生活质量指数(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PE组排尿期症状评分(IPSS-VD)明显高于LPE组(P0.05)。PE组IELT与IPSS、QOL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3、-0.46,而在APE组中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49。结论PE患者IPSS及QOL评分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PE患者的IELT与IPSS、QOL评分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且APE组相关性最强。
    • 杨海超; 许汉标; 陈宣霖
    • 摘要: 目的探讨高龄二孩产妇产后1年内下尿路症状发生的临床因素。方法对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就诊于惠州市第二妇幼保健院的643例高龄二孩再产妇进行问卷调查,年龄(36.64±1.71)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产后1年下尿路症状发生与临床各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在产后3个月,妊娠期下尿路病史、经常咳嗽便秘、年龄3个变量是储尿期下尿路症状的危险因素(OR=9.968、13.276、1.844);在产后6个月,妊娠期下尿路病史、女性年龄是储尿期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2.228、2.254);在产后9个月,胎儿体质量、女性年龄、会阴侧切顺产是储尿期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3.006、1.723、3.098);在产后12个月,民族、胎儿体质量、女性年龄、会阴侧切顺产是储尿期下尿路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OR=8.402、2.603、1.829、2.444)。剖宫产是避免高龄二孩产妇产后1年发生储尿期、排尿后症状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相对于会阴侧切、普通顺产分娩,剖宫产是避免高龄二孩再产妇产后1年内出现下尿路症状的显著保护因素,而女性年龄的增长和会阴侧切则明显增加高龄二孩再产妇产后1年内储尿期下尿路症状的发病风险。
    • 曾菊芳
    • 摘要: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10月于东莞三局医院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前列腺增生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低频电刺激进行干预,对比2组下尿路症状严重程度、尿失禁程度及前列腺症状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下尿路症状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漏尿次数评分、漏尿量评分均低于对照组,IP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结合康复训练在前列腺电切术患者下尿路症状康复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减轻下尿路症状,改善尿失禁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 文建军; 胡绘杰; 罗艳艳; 梁钰; 张振威; 王庆伟; 姚武; 宋翠萍; 窦启锋; 文建国
    • 摘要: 目的:研究大学生家族性原发性遗尿(PNE)的现状。方法:采用匿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河南省3所大学的22500名在校大学生(17~21岁)进行PNE流行病学调查。调查患者的PNE家族史,比较有无家族史患者PNE下尿路症状的差异。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20345份,其中PNE患者239例(1.17%),男88例,女151例。有家族史者81例,其中41个(50.62%)家系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22个(27.16%)家系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家族史的PNE大学生患者泌尿系感染,严重PNE和尿频、尿急、尿失禁的发生率均高于无家族史患者(P<0.05)。结论:大学生家族性PNE多见,有多种遗传方式。有家族史的PNE大学生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应尽早干预治疗。
    • 肖宁; 王建峰; 葛波
    • 摘要: 随着年龄增长,下尿路症状(LUTS)愈加明显地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其中膀胱逼尿肌乏力(DU)为常见病因。目前,尿动力学检查(UDS)是评估膀胱逼尿肌收缩力(BDC)的“金标准”,由于该检查费用高、操作复杂,可引起患者尿路感染、出血及疼痛等,给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文章主要对无创性检查在评估BDC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虽然,这些检查方法尚难以完全取代UDS,但仍具备一定的鉴别DU能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应用,提高LUTS诊治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